目前,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据2003年中国区合作调查组的报告显示,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比例5年中增加了15%。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2型糖尿病全球防治指南中指出,当口服药物和生活方式干预不能使血糖达标时,应开始胰岛素治疗。此外,当口服药物已至最大剂量而糖化血红蛋白仍然大于7.5%时,也应开始胰岛素治疗。由此,如何提高胰岛素的作用,改善治疗效果,减少使用剂量,降低治疗费用,减轻潜在的不良反应,成为许多糖尿病患者关心的问题。
控制体重
超重和肥胖是造成胰岛素抵抗和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的重要原因。糖尿病患者通过合理的饮食、健康的生活习惯、适当的运动减轻过重的体重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重要措施,也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临床上经常看到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减轻体重后,血糖控制变得比较容易,且胰岛素剂量逐渐减少的情况。体重的降低和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也有利于减轻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能保护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能力。
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适宜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胰岛素发挥作用,加速机体相关组织如肌肉、脂肪等对葡萄糖的利用。需要注意的是,要选择适合自己身体条件的运动方式,运动量要适当,以避免发生低血糖和运动过量造成的机体消耗过度,抵抗力下降等情况。
合理分配各餐胰岛素使用剂量
胰岛素是帮助人体降糖的激素,但升高血糖的激素如胰升血糖素、生长激素、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对胰岛素的生物作用具有一定的拮抗作用。这些升糖激素的分泌在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已经形成自身的分泌规律,如黎明和清晨这段时间升糖激素的作用比较强,甚至造成所谓的“黎明现象”,即清晨高血糖现象。因此,早餐前胰岛素的剂量可适当增加,中、晚餐前的剂量可相应减少。
积极控制应激状态
如果身体存在其他急性疾病或情绪激动时,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和升糖激素分泌增加,也会减弱胰岛素的作用。因此要积极治疗伴随的疾病,学会控制情绪,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以利于糖尿病治疗。
使用合适的胰岛素剂型
将动物胰岛素改换为人胰岛素有助于发挥胰岛素疗效,减轻不良反应和机体对异种蛋白的免疫反应。此外,将使用人胰岛素改为使用人胰岛素类似物也将提高胰岛素的治疗效果,因为胰岛素类似物的吸收和分布更加符合生理状态下的胰岛素分泌规律,并且其依从性和安全性也较好。
使用胰岛素增敏剂
这类药物主要是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和双胍类药物。目前临床使用中,前者有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后者主要是二甲双胍。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在于可提高肌肉和脂肪等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促进胰岛素发挥作用,从而减少胰岛素的使用剂量。
积极治疗代谢异常
糖尿病是多种代谢异常的积聚状态,实际上糖尿病患者往往同时存在多种代谢异常。有的患者本身就属于代谢综合征患者,这类患者同时存在的脂代谢异常、血液高黏状态,甚至高血糖本身对机体都具有毒性作用。例如高脂毒性或高糖毒性本身既会损害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能力,也将促使机体对胰岛素产生抵抗,或削弱胰岛素的生物作用。因此,积极控制代谢异常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机体的状况,有利于胰岛素发挥作用。
(实习编辑:陈静梅)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作为一个糖尿病患者或者患者家人,至少会有一个概念,那就是糖尿病治疗的重点是控制血糖,只要将血糖、血压、血脂长期稳定控制在比较好的状态下,就可以控制糖尿病病情发展,延缓并发症出现,提高生活质量。而有胰岛素抵抗的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做好血糖控制工作?为此,39健康网编辑采访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内科主任、硕士生导师李芳萍。
擅长领域:糖尿病及其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肾病等急慢性并发症以及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间质纤维化、肺心病、支气管扩张、呼吸衰竭等呼吸系...
擅长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内分泌紊乱,运用经方诊治临床内分泌疾病,糖尿病、糖尿病并发心、脑、肾、眼底、神经及其大血管病变,内分泌紊乱、痛风、不孕不育、月经病(闭经、痛经等)、更年期综合症、甲状腺肿大、甲状功能减退等内分泌有独到的认知及治疗方法,另外如外感、咳喘、冠心病、慢性肾病、白塞氏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强制性脊柱炎、牛皮癣、痤疮、慢性肠炎、乳腺增生、前列腺炎、血小板减少症、小儿抽动症,肿瘤化疗后综合症、鼻炎、副鼻窦炎、艾滋病常见机会性感染及其他内科常见病、疑难杂症等。
擅长领域: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从事临床工作7年,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更年期综合症、痤疮、黄褐斑及其他内分泌疾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