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的对象是1059例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在45~64岁之间,平均糖尿病病程是8年,其中1050例患者一直坚持监测血清锌值。在进行7年随访后,评估冠心病的死亡率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事件的发生率。
其结果显示,在随访期间,156例患者死于冠心病,254例患者发生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基线血清锌浓度为mmol/L的患者与血清锌浓度>4.1mmol/L的患者相比,血清锌浓度<14.1umol/L的患者死于冠心病的危险更高。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分别为30.5%和22%。在调整干扰因素后,低血清锌水平与冠心病死亡率显著相关,也与所有的冠心病事件显著相关。本研究提示:低血清锌水平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糖尿病治疗新靶点——AMPK的分子结构被阐明
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研究人员弄清楚了在细胞内能量代谢中起核心作用的蛋白质的复杂分子结构。这种蛋白即是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它是控制着细胞能量代谢的关键。当细胞内能量多的时候,也就是细胞内能量载体分子ATP含量多,AMPK便控制细胞的合成作用,将多余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而当ATP含量较低时,AMPK则会停止合成代谢,并进行分解代谢,比如通过燃烧脂肪来提供能量。
AMPK给2型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很有前景的药物靶点。当细胞内ATP含量降低时,AMPK通过一种不同的机制促使葡萄糖进入细胞内氧化利用生成ATP。在啮齿动物模型中使用AMPK活化物可减轻糖尿病相关的病理改变,也包括血糖的调控。
基因变异同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了5个DNA区域与70%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关。他们确认4个不同区域的基因变异与糖尿病发生之间具有显著危险关系,并且证明了第5个以前被怀疑与糖尿病有关的名为TCF7L2的基因与糖尿病的关联性。
参与这项国际合作的研究人员说:希望这些发现会帮助其他科学家发现糖尿病的病因和适当的治疗方法。他们也认为通过浏览人类基因组来寻找疾病相关基因是有效的做法。研究人员还指出,这一新发现意味着我们可以发明一种基因测试方法,来预测人们发生这种类型的糖尿病的风险。
皮肤自发荧光是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受损的无创指标
研究人员通过使用8瓦不可见光照亮皮肤并定量发射光的水平,来测量前臂掌侧的自发荧光。在对973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皮肤进行自发荧光检测后,发现其与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之间具有关联性。
结果显示,糖尿病组患者皮肤自发荧光的发生率比正常对照组高;与无并发症和只有微血管并发症的患者相比较,同时有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患者具有较高的皮肤自发荧光;皮肤自发荧光的增加与年龄、性别、吸烟、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血肌酐和糖化血红蛋白以及高密度脂蛋白(HDL)减少等相关。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皮肤自发荧光高于年龄匹配的对照人群,并且与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有关。皮肤自发荧光反映了血管的损伤程度,可作为一种快速有效的手段,用于确定哪些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并发症。
(实习编辑:陈静梅)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中西医方法结合治疗各种内分泌代谢疾病,治疗糖尿病并发心、眼、胃肠、神经、坏疽等慢性并发症,对部分甲状腺疾病、痛风、高血脂症、肥胖病...
擅长领域:糖尿病及糖尿病引起的心、脑、肾、眼底、足、神经、胃肠、皮肤等并发症;糖尿病眼底视网膜病变、眼底出血、视力下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手脚麻木、肢体疼痛、无力,糖尿病引起的心脏病变、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糖尿病引起的脑血管病变、脑梗塞、眩晕;糖尿病引起的反复尿道感染等多种并发症;甲亢、甲减、亚急性甲状腺炎、慢性甲状腺炎、甲状腺结节、甲状腺囊肿等甲状腺疾病、内分泌病引起的高血压、低血糖症、骨质疏松症、痛风症、肥胖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多种内分泌、代谢疾病和内科疑难病症
擅长领域: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的冠心病、脑梗塞、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末梢神经炎,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取得较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