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生今年50岁,近半年以来,他时而膀胱胀得难受,想尿却尿不出来;时而正忙着工作,不知不觉裤子就尿湿了。起初他怀疑是前列腺出了问题,于是到医院做了肛门指检及B超检查,结果显示前列腺没有任何问题。进一步详细检查后,发现张先生患有糖尿病,经过内分泌科专家会诊,终于真相大白,原来,这些症状都是高血糖惹的祸,医学上称之为“糖尿病神经性膀胱病”。
解读
2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早期一般都没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有些患者尽管已经患病多年,自己却浑然不知,经常是在因其他症状就诊时偶然被发现,张先生就是如此。
“糖尿病神经性膀胱病”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临床并不少见,在病史较长的糖尿病患者中,本病的发生率达40%以上,只是症状轻重不同而已。
排尿是在自主神经的支配下,通过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的协调运动来完成的。正常情况下,当膀胱充满尿液,神经感受器将信号送达神经中枢(脊髓和大脑),神经中枢再发出排尿信号,于是,膀胱逼尿肌收缩,同时尿道括约肌松弛,排尿得以顺利完成。而在其他时间里,膀胱逼尿肌松弛,尿道括约肌收缩,因而不会发生尿失禁。长期高血糖可以损害支配膀胱和尿道的自主神经,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膀胱逼尿肌或尿道括约肌发生功能障碍,或两者功能不协调,从而引起排尿功能障碍。
诊断本病,首先要排除影响尿道、膀胱功能的其他疾病,如男性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癌、妇科肿瘤、尿路结石等。另外,还应排除中枢性疾病,如脑、脊髓病变等,并注意有无影响自主神经功能的药物。在排除上述可能的情况后,结合患者有糖尿病史及排尿困难、尿潴留、尿失禁等临床症状,B超显示残余尿量异常增多(正常不超过50毫升),即可诊断“糖尿病神经性膀胱病”。
两种主要临床类型:
1.尿潴留,这种情况最常见。主要因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引起,患者表现为尿等待、尿流慢而无力,小便次数较频但每次尿量不多,严重者可出现排尿困难及尿潴留,膀胱残余尿量可达数百毫升(正常为50毫升以下),症状酷似前列腺肥大。
2.尿失禁,由尿道括约肌失控引起,患者表现为尿频、小便淋漓不尽,患者往往憋不住尿,膀胱有点尿就会不自主地流出来,很像前列腺增生的早期或老年性尿失禁。
综合治疗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应积极治疗糖尿病,使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水平。胰岛素治疗对恢复自主排尿和减少残余尿效果较好。
2.应用神经营养药物,可肌注维生素B1、B12:或静脉点滴弥可保等药物,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3.应用肌肉收缩药物:如果膀胱残余尿超过100毫升,可给胆碱能制剂,如氨甲酰甲基胆碱10~20毫克,每日3~4次;也可用抗胆碱酯酶药,如吡啶斯地明口服或肌注。这类药虽能兴奋平滑肌,但不良反应较多,应当慎用。有心绞痛、支气管哮喘及尿路梗阻者忌用。
4.训练逼尿肌功能,养成按时饮水及排尿的习惯,无论有无尿意,每隔3~4小时排尿一次。
5.严重尿潴留及感染者可持续留置导尿管导尿,并用0.1%~0.2%呋喃坦叮膀胱冲洗,1~2次/日。
6.如上述治疗无效,有严重尿潴留者可考虑手术治疗,行膀胱造瘘术或膀胱颈切开术,以防长期尿路梗阻导致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等疾病。
(实习编辑:陈静梅)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