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合适的胰岛素制剂和制定切实可行的胰岛素剂量调整方案,是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治疗、实现“精细降糖,安全达标”的前提。
正常人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可分为基础胰岛素分泌和餐时胰岛素分泌,两部分胰岛素分泌量各占约50%。目前可供选择的基础胰岛素包括中效胰岛素(NPH)和长效胰岛素(甘精胰岛素)等。
如何绕过低血糖“陷阱”?
早期胰岛素治疗中最大的顾虑是发生低血糖反应。由于传统的NPH注射后具有明显峰值,发生低血糖反应的几率较频繁。
国外的一项研究在磺脲类药物治疗无效,且未使用过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中比较了二甲双胍分别联合甘精胰岛素与NPH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两组的血糖控制情况相似,均达标,HbA1c<7%,但甘精胰岛素治疗组低血糖及体重增长的患者比例均显著低于NPH治疗组,表明甘精胰岛素治疗组的安全性及对代谢的改善作用均优于NPH治疗组。在另一项研究中的结果显示,口服降糖药+甘精胰岛素治疗组,较预混胰岛素治疗组HbA1c控制得更好,另外,当口服降糖药+甘精胰岛素治疗组患者的HbA1c控制在7%以下时,出现夜间低血糖患者的比例也远远低于预混胰岛素治疗组(32%对71%)。
大量临床实践得出共同结论:甘精胰岛素可同时降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HbA1c,且不易引起低血糖反应,其低血糖的发生率明显低于NPH或预混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的优选方案:简单、方便、有效
适用于1型糖尿病的基础+餐时胰岛素治疗模式虽然可以更好地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但对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这种方案则过于复杂。口服降糖药基础上加用甘精胰岛素使用简单方便,每日只需1次,更不需混合,便于患者自行调节剂量,使自我血糖管理真正成为现实。
对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保护胰岛功能已成为治疗的重要内容。要尽量保留胰岛B细胞的分泌功能,必须首先将空腹血糖降至5.6mmol/L左右。由于基础胰岛素可有效控制空腹血糖,从而迅速降低整体血糖水平,因此,甘精胰岛素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起始胰岛素治疗的首选已成为临床共识。甘精胰岛素作为第一个真正的长效基础胰岛素,其作用平稳、无明显峰值,每天只需注射一次就能维持24小时有效作用时间,而且用法简便,便于患者自我调整、自我管理。甘精胰岛素不会打乱胰岛素生理性分泌节律,在显著改善血糖控制水平的同时,可谨慎地绕开低血糖反应的陷阱,推动治疗,实现安全达标,更有利于减少糖尿病患者的各种慢性并发症。
(实习编辑:陈静梅)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作为一个糖尿病患者或者患者家人,至少会有一个概念,那就是糖尿病治疗的重点是控制血糖,只要将血糖、血压、血脂长期稳定控制在比较好的状态下,就可以控制糖尿病病情发展,延缓并发症出现,提高生活质量。而有胰岛素抵抗的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做好血糖控制工作?为此,39健康网编辑采访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内科主任、硕士生导师李芳萍。
擅长领域:糖尿病及各种并发症,合并肾病、周围神经病变、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眼病,高尿酸血症、痛风,肥胖,骨质疏松,甲状腺疾病,内分泌紊乱等。
擅长领域:糖尿病及糖尿病引起的心、脑、肾、眼底、足、神经、胃肠、皮肤等并发症;糖尿病眼底视网膜病变、眼底出血、视力下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手脚麻木、肢体疼痛、无力,糖尿病引起的心脏病变、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糖尿病引起的脑血管病变、脑梗塞、眩晕;糖尿病引起的反复尿道感染等多种并发症;甲亢、甲减、亚急性甲状腺炎、慢性甲状腺炎、甲状腺结节、甲状腺囊肿等甲状腺疾病、内分泌病引起的高血压、低血糖症、骨质疏松症、痛风症、肥胖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多种内分泌、代谢疾病和内科疑难病症
擅长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内分泌紊乱,运用经方诊治临床内分泌疾病,糖尿病、糖尿病并发心、脑、肾、眼底、神经及其大血管病变,内分泌紊乱、痛风、不孕不育、月经病(闭经、痛经等)、更年期综合症、甲状腺肿大、甲状功能减退等内分泌有独到的认知及治疗方法,另外如外感、咳喘、冠心病、慢性肾病、白塞氏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强制性脊柱炎、牛皮癣、痤疮、慢性肠炎、乳腺增生、前列腺炎、血小板减少症、小儿抽动症,肿瘤化疗后综合症、鼻炎、副鼻窦炎、艾滋病常见机会性感染及其他内科常见病、疑难杂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