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子宫腺肌病的药物治疗

2007-08-23 14:05:0039健康网
栏目关注:

  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腺体侵入子宫肌层,以往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可以和“外在”或主要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同时存在。子宫内膜可以两种形式侵入子宫肌壁层,即弥漫型和局限型。前者为异位内膜侵入整个子宫的肌壁内,后者为异位内膜仅侵入部分肌壁,与周围正常组织无分界(可与子宫肌瘤鉴别)。子宫腺肌病多见于30~50岁的经产妇 [1] 。

  1 子宫腺肌病

  1.1 发病原因 多次妊娠、分娩、流产和宫腔操作以及慢性子宫内膜炎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另外激素也是诱发此病的主要原因。

子宫腺肌病的药物治疗

  1.2 症状

  1.2.1 痛经 痛经是子宫腺肌病的典型症状,多为继发性,伴进行性加剧。月经前或经期中,由于内膜充血、水肿及出血,位于致密层中的经血刺激周围平滑肌,使之产生痉挛性收缩,引起腹痛。

  1.2.2 月经失调 主要表现为月经量过多与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子宫增大、子宫内膜面积亦相应增大。另一方面是子宫内膜的浸润与纤维肌束的增生,干扰了子宫肌层的收缩止血功能。

  1.3 妇科检查 子宫呈均匀性增大或局限性结节隆起,质硬有压痛。

  1.4 B超检查 子宫肌层中种植内膜引起的不规则回声增强。

  1.5 诊断 30岁以上的经产妇,出现痛经、月经增多、经期延长,检查发现子宫呈均匀性增大或局限性结节隆起,质硬有压痛。月经期显著,应考虑子宫腺肌病。子宫碘油造影对诊断本病有一定帮助,如X线片上见子宫腔扩大,碘油从宫腔的某一处或多处进入肌层形成憩室样球形突起时,可诊断子宫腺肌病。核磁共振是最可靠的非创伤性诊断方法,有条件时也可做子宫内膜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1.6 治疗 用米非司酮治疗3个月以上,服药期间停经、痛经症状消失,但停药后痛经复发,B超及妇科检查:病变无明显减小。具体用法:(1)米非司酮5.0~7.5mg每日或隔日1次,服用3~6个月,停药1个月后继续下一疗程。(2)应用镇痛药物及调节内分泌的药物。(3)外科手术:子宫切除术是主要方法。

  1.7 结果 药物治疗期间自觉症状明显减轻,B超及妇科检查:改变不明显。

  1.8 预防措施 已婚妇女每年做妇检,积极采取避孕措施,尽量避免人工流产、引产等。

  2 讨论

  子宫腺肌病近年来逐渐成为临床常见病,依靠临床表现及B超检查,诊断并不困难。子宫腺肌病病灶生长缓慢,妊娠期常发生退变,绝经后停止发展,故一般预后较好。子宫腺肌病者不易妊娠,妊娠后亦易发生流产、早产或输卵管妊娠。子宫腺肌病恶性几率很小。子宫腺肌病患者不再有生育要求者,以子宫全切为首选,尽量保留卵巢。但手术治疗费用高,而且给患者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2] 。对经济条件差、年轻、有生育要求或近绝经患者,用药物治疗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近年来,国内外不断有药物治疗妊娠的个案报道,给不孕的年轻患者带来了希望。

  参考文献

  1 张信美,石一复.子宫腺肌病206例临床分析.中华妇科杂志,1998,33:434.

  2 彭超,周应芳.子宫腺肌病318例诊治分析.中华妇产科临床,2000,2:72-74.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健康资讯推荐
特别策划
39热文一周热点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