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 对于恶性肿瘤的预防 对已知的致癌因子应尽量避免接触。加强对重点人群的普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目前情况来看来看,人群普查工作还是一种单位行为。对于存在高危险因素的人群,例如吸烟者,长期被动吸烟者,苯、煤焦油及相关衍生物、石棉、放射性物质等环境作业者。癌肿高发地区居民。45 岁以上人群等,除单位和政府应以重视普查外,更重要的是对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普及肿瘤预防知识,建立起个人的防范意识。培训基层医疗单位的医疗和预防工作者。建立和不断完善适合本地区人群可行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机仿真的预测方法,根据血浆中细胞因子或活性蛋白以及端粒酶的水平对恶性肿瘤进行有效预测。对某些病毒导致的恶性肿瘤合理使用疫苗。
1. 4 使用新型的数学工具 在以往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工作中,使用的数学工具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但有时这一数学工具有时并不适合应用于某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统计分析。例如在计算两组数据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时往往使用临界值P , 当P ≤0. 05时有统计学差异, 反之, 当P > 0. 05 时无统计学差异。这如同说白天与黑夜之间,1 s 前属于白天,1 s后属于黑夜。但实际上,白天与黑夜之间存在着一个过渡期,在过渡期内光线是逐渐变暗的。显著性检验也应该有一个过渡数值区间。近年来,出现了三种新型数学工具,它们是:神经网络算法,遗传算法和蚁群算法,这三种全新的算法均来自于对生物现象的长期观察结果,它们的理论和方法均没有经过严格的逻辑证明,恐怕也无法用逻辑方法来证明,因为这些算法不属于逻辑体系。但实践证明这些算法很有效。
2 讨论
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出现,非传染性慢性病的预防思想和方法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吸取现代科技所取得的成果,深入探索和总结以往慢性病预防工作中所遇到的难题,挖掘和研究尚未被发现的危险因素,利用新的可行的数学方法去分析调查得出的数据,其结果在实践中加以验正,逐渐地将非传染性慢性病的预防工作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实习编辑:潘信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