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经典回顾
请选择往期
人物介绍:谭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擅长支气管哮喘、呼吸衰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鼾症)等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明办、广州市卫健委主办的2020年“广州好人”医务人员专场网络发布活动,谭杰获评“广州好人”。

  

谭杰

  呼吸意味着活着,一呼一吸之间,延展着生命的长度。但是,对于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的老张来说, 呼吸不通畅,“就像是一头大象坐在我的胸上……”

  深有同感的老病号刘强频频点头,他说,“吸不进,呼不出,那种憋,就像被土埋了半截!”

  谭杰自1986年大学毕业后,就来到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当时叫广州铁路中心医院),一头扎进呼吸内科,心无旁骛潜心钻研,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从初出茅庐的青涩医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科室主任,34年的职业生涯练就了他一双快速鉴别判断的慧眼、清晰严谨的逻辑思维,以及果敢干练的处事风格。

  为人实在、风趣幽默、专业一丝不苟,是谭杰留给很多患者的印象。数十年与呼吸慢病打交道,他深知患者的痛苦。在大多数的日子里,慢阻肺患者会觉得呼吸短促,胸口有种压迫感。这种“压迫感”正是来自于支气管受到阻塞,肺部吸入及排出气体的能力大大降低。

  急性发作时,病人尚能到医院治疗,但出院后很多人便停止了治疗或仅靠药物应对。谭杰发现,单一药物治疗并不能很好控制慢阻肺,于是发挥创新性思维,提出用“呼吸康复治疗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这一理念已经为无数的病患解决了事关生命根本的“呼吸问题”。

  建全国首个慢阻肺康复中心,给病人“家”般的温暖

  据最新数据统计,中国慢阻肺人数占世界总发病人数的1/3,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发病风险越高,40岁后,患慢阻肺的几率高达13.4%。

  慢阻肺主要表现为反复咳嗽,咳痰和气促等症状,是一种不完全可逆的阻塞性肺疾病。其治疗分为急性期治疗和稳定期治疗,谭杰指出,不少患者并不知道在急性发作期后进行康复性治疗,对减慢肺功能下降、减少急性发作次数等有着极大的帮助。而不重视康复治疗,导致该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不断提高。

  慢阻肺患者每因病发作住院一次,就预示着肺功能一次大幅度的下降。躺在病床上,鼻子上插着氧气管,嘴巴张得老大,活像一条离开了水的“胖头鱼”。

  谭杰表示,慢阻肺尚无法治愈,但研究表明,对慢阻肺患者进行规范化诊疗,可阻止病情发展,延缓急性加重,改善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减轻疾病负担。出院后的慢阻肺患者,平时的自我管理对预防病情加重、减少发作次数,从而延缓肺功能下降相当重要。

  2011年,谭杰率先在全国建立第一个慢阻肺康复中心,打破传统的单一药物治疗模式。许多患者在他这里通过坚持无创呼吸机的治疗,生活质量明显得到改善,而且急性发作而住院的次数明显减少,医疗费用也明显减少。

  “我不能让病人长命百岁,但可以努力让病人舒服一点,获得较高的生存质量,这是我们医生的责任。”谭杰如是说。

  迄今为止,该中心吸引了海内外包括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发达国家,以及台湾等地区的600多家医疗机构前来交流学习,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记得39健康网编辑第一次走进慢阻肺康复中心看到的蔚为壮观的一幕:十多名老年人齐刷刷坐成两排,每个人都戴着呼吸面罩,在医生的指导下做呼吸机治疗。身为科主任的谭杰,不时查看机器、整理病人面罩,忙得脚不沾地,转身又笑呵呵地不厌其烦解答病人的疑问。

谭杰在查房

  也许在外人看来,这些老人只是来做治疗,但病人们早已把这里当加油站、当家一样,许多人都是天天来。正如吴婆婆所说,“一个人待在家很孤单,到这里能听着怀旧的音乐,跟病友聊天喝茶,更重要的是来做康复治疗享受绿色通道,非常方便。”经过一个月的康复治疗,吴婆婆的病情已经稳定到可以去旅游了。

  很多病人都说谭杰是一位特别会跟老年人打交道的医者。当问及有什么秘诀,他谦虚说:“没啥特别方法,就是相互尊重,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有时候认真听病人倾诉就是最好的关爱。”不过,医生得注意拿捏好倾听与看病时间的这个度。

  慢阻肺康复治疗手段除了无创呼吸机治疗,还有氧疗、雾化吸入治疗等多种,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治疗。谭杰强调,坚持合理的药物治疗,加上低流量氧疗和无创呼吸机的使用,才是比较科学有效的治疗方式。

12
往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