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经典回顾
请选择往期
人物介绍:于天启,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血液肿瘤科主任、内科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

  

◎ 于天启教授

  凌晨五点多的惠东,天刚刚蒙蒙亮,张蕙兰轻轻叫醒儿子起床洗漱。等会儿,他们母子俩要跟几个病友一起拼车,坐三个小时车程到广州找于天启教授复诊。

  “肿瘤长在孩子股骨上,做了两次手术又复发,走起路来歪歪扭扭,经常喊屁股‘剧疼’难忍,无法再做手术,也不适宜放疗……”说到这里,张蕙兰指向诊室里面正在把脉的医生,心情有些激动说:“幸好遇到了于教授,两年来在他的精心调治下,孩子的病情得到控制,而且越来越稳定。”

  39健康·仁心栏目组 了解到,早上八点钟,张蕙兰跟病友们就到达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候诊室已经来了二十来个病人,一半都是外地过来的。

  若不是受疫情影响,于天启至少一上午要看五六十个病人,经常饿着肚子看诊到下午两点多钟。

  他从医四十多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疑难杂病,特别对血液病贫血、紫癜、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肺癌、肠癌、高脂血症、高尿酸等疾病的防治有独特研究。看诊很仔细,对病人很耐心,医术精湛,这是于天启留给患者的最深印象。

  中医“学霸”39岁成功考研

  学医又累又不挣钱,还要受气,还有生命危险!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高考学子中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劝人学医,天打雷劈”。

  而今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激发了很多年轻人学医的热情。

  “家族中的一位伯父是乡村医生,自己从小耳濡目染。”于天启在接受39健康·仁心栏目组 专访时,回忆学医的初衷,正是因为看到伯父屡屡妙手施治,用中医药解除病人痛苦,在当地很受人尊敬。

  这份伴随成长的崇高希望,让他认识并爱上中医,并最终领悟到中医的博大精深,“简、验、廉、便”。

  学好中医不容易,中医的理论、古老术语晦涩难懂,背诵是基本功。

  在大学的象牙塔里,青年学生于天启刻苦努力,从熟背熟记“十八反”“十九畏”到反复熟读中药药性、方剂组成等,对每一味药都下真功夫去反复研究。即便现在到了五六十岁的年纪,照样能够对经典倒背如流。

  大学毕业后,于天启回到家乡河南周口市,在一家县级医院工作。“待遇比不上大城市,但是很锻炼人,什么病都要看,腰穿、骨髓穿刺等操作技术也是在那时候练出来的。”

  15年的基层历练,让于天启得到迅速成长,积累了大量的有效经典方,医术一路精进,三十多岁已是副高职称,在当地小有名气。

说明: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Lr70yVueGTIGVlrEOzuYlz7ibMib5LzElGE5YNxmXWiaj3Lhnt02KH0rNb0gVoWYD88w7LHQML8jjEnLbIzyFtOrw/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 仔细看诊的于教授。

  不过,这一切因为偶然的一次同学聚会而改变,于天启不想安于现状,决定去广东闯一闯。摆在面前就两条路:要么通过工作调动,要么通过考研,他理性地选择了后者。

  距离毕业已经15年,39岁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研究生,在同学口中传为佳话。

  自律上进、求知若渴,于天启不满足于中医领域的深耕细作,而将视野放大到现代医学。

  在读研期间,到中山医科大学进修,学习西医临床。他说,“中医跟西医虽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并不矛盾,目的都是治病救人。中西医也各有优缺点,对于很多疾病来说,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效果更好。”

  因此,于天启不仅拥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还有很强的临床能力,善于将中西医融会贯通。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能紧跟学科前沿动态,熟悉肿瘤、血液病的现代医学新进展、新技术,以及最新的药物。这些被于天启视为看病的“基本功”,练好了随时拎出来,就可能成为精准打击目标的“利器”。

123
往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