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是一六联系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学科。当今,随着医学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生理学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上要求不断更新,以减少与本学科发展之间的差距;而且随着生理学研究的日益深入,对教学科研任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改革。
在以往的教学中,尽管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教学效果仍不理想,为了使教学工作有序,有效的开展,保证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必须深化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提高教学效率。我对生理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尝试,现总结如下,愿与同行共勉。
1 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内容是高等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首要的是选择合适的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教育和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历年来,我们一直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统编教材,因为它专业体系强、知识全面。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认为应当重视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突出要点,强化知识的整体性。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学科知识,在保证授课内容系统性完整性的基础上,可以对教材作出适当的取舍,使如骨骼肌的微细结构,消化道的结构等可由组织胚胎学教研室讲解;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等可由生化教研室讲解;
脊髓和脑的结构等可由解剖教研室讲解;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等,学生在中学已经学过,可以留作自学等等。这些内容在生理学中可以不讲或者少讲,以便节省时间,使授课内容集中于基本点、重点和难点,有效缓解了医学生课程门教之、内容繁琐所造成的学习压力、效果佳。
2 PBL和CBL板块式教学长期以来采用的传统教学模式,既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把大量的抽象理论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在课堂内没有主动思考的机会和时间,致使一些重要的知识难以被彻底理解掌握。
为了探寻适合生理学教学的最佳方案,我在生理学课堂授课中采用了问题中心教学法即PBL以及病案中心教学法即CBL,课前精心备课,课堂中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生活实例提出疑问,或者针对病案展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他们在获得基本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知识有效分析处理问题,而且增强了其获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 对比教学在教学中,将相关内容加以对比,列成相应的表格,即简洁明了又易于记忆。比如可从被转运的物质、转运特点等方面比较细胞膜物质转运方式;从听诊特点、部位、产生原因、临床意义等方面比较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
从起源部位,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长度、支配范围、效应等方面比较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结构和功能特征等等。这种对比教学能够使学生达到触类旁通,温故知新的效果,从而加深他们对相近相似易混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显著提高了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
4 双语教学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专业基础课程,知识更新快,新进展和成果绝大部分以英文研究论文形式发展。因此,在生理学中引入双语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英语,利于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而且也能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普遍提高。
在授课过程中,我尽量将章节标题、重要概念和指标等采用汉英对照板书,利于记忆;在课堂提高时,还使用中英文结合的方式,突出需要掌握的词汇,学生回答时同样要求专业名词用英文,锻炼其听说能力;讲完一章后,搜集相关英文资料,让学生课后阅读翻译;期末考核时,试卷10%的内容用英文出题,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
5 生理学实验课的教改作为一门实验性科学,生理学的理论都来自于实验。为了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同时使任课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实验内容应紧密联系临床,比如我们开设了人体动脉血压的测量、ABO血型的鉴定,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等实验。
另外我们还采用讨论、小测试等形式,增加实验的趣味性,以便了解学生学习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以上内容的安排,不仅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完整和全面,还加强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有效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6 教考分离在建立标准化试题库的基础上,采取授课教师不命题,命题教师不判卷的教考分离考试方式和微机命题方式。微机命题的优点在于快速易行、命题科学客观、保密性强、评分标准化、体现平等竞争,而且更重要的是,彻底的教考分离提高了考试的质量。
由于试题覆盖面广,能围绕教学大纲全面考核学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加强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测试,既克服了任课教师命题的主观随意性,又纠正了一部分学生考前背笔记背书本挑灯夜战的不良倾向,大大提高了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每次考试结束后根据考试结果,并结合教材更新,不断对题库试题进行补充、修改或删减,使题库在动态中日趋完善。
(实习编辑:张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