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资料分析

2010-07-31 00:00:0039健康网社区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一种病情重、病死率高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当前该病的发生和流行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沂源县自1983年确诊首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人以后。疫区逐年扩大。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一种病情重、病死率高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当前该病的发生和流行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沂源县自1983年确诊首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人以后。疫区逐年扩大。发病人数逐年增加,为摸清该病发病因素和流行特征,我们对沂源县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传染源及不同人群血清抗体水平进行了调查,现报道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材料来源于我县1983-1998年疫情报告资料、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个案调查和病人血清学核实。1983年5月-1984年4月分别选取村庄住户和野外设置捕鼠夹,以新鲜花生米为诱饵。将捕获到的鼠类分类登记,计算鼠类种群和鼠密度。1985-1989年对全县部分病人采集恢复期血清383份,送实验室检测流行性出血热特异抗体IgG滴度。

  1.2检测方法应用常规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病人和健康人血清流行性出血热抗体IgG。

  2 结果

  2.1发病率与病死率我县自1983年发现首例病人以来,疫区范围不断扩大,发病率逐年上升。三1985年形成第一个高峰。发病率高达54.31/10万;而后发病率有所下降,1991年发病突然回升,至1993年形成第二个高峰,发病率为86.11/10万;至1998年全县累计发病3234例,死亡6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0.99/10万,年平均病死率为1.98%。发病率高于陈永林等的报道。

  2.2流行特征

  2.2.1地区分布流行性出血热在我县分布相当广泛,1983年分布在3处乡镇,至1988年波及全县13处乡镇,疫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扩展。新疫区不但疫情上升幅度大,而且病死率也较高。病例以村为单位呈散发性。同时又具有聚集分布的特点,主要发生和流行在农村,居民在村边、看场、果园等野外居住史的人群发病率较高,

  2.2.2时间分布流行性出血热在我县各年度有较大波动,发病率有周期性变化的特点,表现为阶梯性上升,每一周期约为4-6年。一年四季均有新病例发生,但有明显的季节性。1989年前流行季节在9-12月份,发病为单峰型。1989年以后,在每年的3-5月间发病逐渐增加。形成另一个高峰,说明我县流行性出血热疫区由野鼠型变为混合型,

  2.2.3人群分布据1297例病人资料统计,男性占68.23%,女性占31.77,男性高于女性。男女之比为2.15:1(885/412)。年龄最小者3岁,最大着86岁。发病以青年人居多,农民占90.98%(1180/1297)。

  2.2.4流行形式及强度波动趋势

  病例以散发为主,偶见灶性爆发,并且有相对集中的特点。发病呈阶梯性上升趋势,流行强度一直持续在高发区水平,说明我县流行性出血热疫区具有相对稳定性水平的特征。

  2.3流行性出血热病人及健康人群血清学调查

  2.3.1抗体水平调查 1985-1989年对全县部分病人采集恢复期血清383份,经检测流行性出血热病例血清抗体IgG滴度为1:20-1:1280。

  2.3.2临床诊断与血清学测定符合本调查1985-1989年采集临床确诊的流行性出血热病人恢复期血清383份,其中疫情报告患者295份。未报告88份。经IFAT测定,疫情报告的295份中阳性193份,阳性率65.42%。疫情未报告的88份中阳性55份,阳性率62.5%,排除误诊病人135份,使上报疫情得到了血清学证实。

  2.3.3健康人群隐形感染调查1988-1990年,按病区轻、中、重不同,分别在四处乡镇的5个村庄对部分重点人群进行了连续3年的定期检测。共采集健康人血2989份,阳性34份,阳性率为1.14%。

  2.4传染源调查

  2.4.1鼠类种群1983年5月-1984年4月共捕获鼠形动物1586只。其中家鼠844只,野鼠742只,褐家鼠占51.5%,小家鼠占10.66%,黑线姬鼠占3.66%,食虫目麝占0.69%。

  2.4.2 鼠密度野外鼠密度最高为13.8%,在8-10月份;最低为2%,在3-5月份。家鼠密度最高为17.8%,在8月份;最低为2.4%。在4月份。野外以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占47.4%。室内以褐家鼠为主,占78.4%。与鼠类种群密度3-5年有一个自然消长周期有关。

  3 讨论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有着自身消长的规律。我县流行性出血热在1985年形成一个高峰后,经积极大面积突击灭鼠,发病有所下降,至1991年开始上升,1993年形成第二个高峰。形成的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鼠密度较高,带毒率逐年上升;疫源地逐年蔓延,不断出现新疫源地:人群免疫力低,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率仅为1.14%:农村环境卫生较差及农民卫生防护意识较低。野外鼠密度较高,因此要对重点人群尤以15-50岁青壮年农民为主,进行流行性出血热疫苗预防接种,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扩大,同时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加大对农民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的宣传,积极开展灭鼠工作,控制流行性出血热在我县的发病和流行。

(实习编辑:张欣)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