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治疗风寒型面瘫45例

2010-07-09 00:00:0039健康网社区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周围性面瘫是由面神经管及面神经的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一种疾病,以青年人多见。起病急骤,以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由于病损部位的特殊性,患病后直接影响患者面部的外观,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了较大不便。从中医临床学来看,周围性面瘫的病因病机不外乎风寒、风热、风痰或痰血阻滞面部经络所致,其中又以风寒型面瘫较为多见,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采用加味牵正散配合隔姜灸治疗风寒型面瘫45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周围性面瘫是由面神经管及面神经的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一种疾病,以青年人多见。起病急骤,以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由于病损部位的特殊性,患病后直接影响患者面部的外观,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了较大不便。从中医临床学来看,周围性面瘫的病因病机不外乎风寒、风热、风痰或痰血阻滞面部经络所致,其中又以风寒型面瘫较为多见,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采用加味牵正散配合隔灸治疗风寒型面瘫45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45例风寒型面瘫患者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11岁,平均42.3岁;病程最短1 d,最长7 d。

  1.2 诊断标准

  1.2.1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中面瘫的诊断标准诊断多为起病突然,在早晨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松弛,不能作蹙额、皱眉、 露齿、鼓颊等动作,口角下垂向健侧歪斜,鼻唇沟平坦,讲话、哭笑或露齿动作时更加明显,鼓腮漏气,发爆破音困难,进食可有口角漏液现象。部分患者可有露睛流泪,额纹消失,初起时可有耳后、耳下或面部疼痛。纳入观察研究的病例均为符合诊断标准的周围性面瘫,属中医风寒型患者。

  1.2.2 排除①中枢性面瘫、急性炎性多发性脱髓鞘性神经病变、脑桥小脑颅底病变、占位性病变、腮腺炎或腮腺肿瘤、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中耳炎并发症等累及面神经的患者;②伴有心、脑、肝、肾及内分泌、造血系统严重疾病的患者;③年龄在 10 岁以下和 80 岁以上者;④酗酒、药物滥用、曾确诊抑郁症或其他精神疾患者;⑤不能按本观察要求治疗者,无法配合判断疗效者及资料不全者。

  1.3 治疗方法

  1.3.1中药治疗方用牵正散为主方,白附子、僵蚕、白芷、防风、川芎、甘草各10 g,全蝎6 g、细辛3 g,蜈蚣2条。1剂/d,水煎2次,早晚分服,10 d为1个疗程。

  1.3.2 隔姜灸法将细艾绒搓成直径约0.8 cm、高1.0 cm 的圆锥形艾炷,再把鲜姜切成0.2~0.3 cm 厚的姜片,面积大于艾炷底面,用针在姜片上刺数小孔,以便热力传导,上置艾炷放在患侧阳白、四白、下关、太阳、颊车、地仓、颧髎以及对侧合谷穴位上施灸,每灸一壮,如患者感觉灼热不可忍受时,可将姜片稍许提起,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反复进行,直至艾炷燃尽。每穴施灸3壮,10次为1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

  参照《新编神经病学》制订疗效标准。痊愈:额纹加深,眼闭合正常,口角不下垂,鼓腮不漏气,咀嚼有力,患侧不滞留食物,不流涎,鼻唇沟双侧基本对称。好转:额纹较前加深,眼可闭合,但闭合不紧密,口角稍下垂,鼓腮不漏气或稍有漏气,鼻唇沟较前变深,咀嚼较前有力,偶尔存食。无效:以上症状均无明显改变。

  2 结果

  2.1一般结果

  风寒型面瘫患者共45例,临床治愈35例,占77.8%;好转8例,占17.8%;未愈2例,占4.4%。总有效率为95.6%。

  2.2病例

  患者,男,55岁,2007年10月15日初诊。自诉2天前外出时即感受凉,次日晨起后感左侧面部麻木,漱口漏水,左眼闭合无力,口角向右侧歪斜。查体:左侧面部抬眉、鼓腮、耸鼻等表情动作消失,眼睑不能闭合,有0.3 mm眼裂,有眼泪流出,皱眉额纹消失,左侧鼻唇沟向右侧歪斜,口角下垂,伸舌舌歪向右侧。舌淡、苔薄白、脉浮。诊断:左侧周围性面瘫(风寒型)。治则:祛风散寒,通经活络。按上法治疗2个疗程后,瘫痪面肌恢复正常,诸证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3讨论

  周围性面瘫发病原因不详,现代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瘫属急性非化脓性病,是茎乳孔内发出的面神经感受病毒感染或临近组织炎性病变损伤,从而使局部营养血管痉挛而致神经缺血或水肿;其病理基础是面部神经管不能随发炎的面神经充血、水肿增粗的需要而相应扩张,造成相对狭窄,出现面神经受压,表现为面部表情肌瘫痪。祖国医学将其归为“口眼歪斜”范畴,认为本病多因正气不足,经络空虚,卫外不固,感受风寒、风热、热毒等外邪乘虚侵袭经络,致气血痹阻,经脉失养,肌肉纵缓不收发为面瘫。

  笔者在临床中发现,风寒型面瘫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风寒型面瘫是由于风寒之邪客于经络,致气血痹阻所致。牵正散方中白附子善祛风痰,解毒散结,并善祛头面之风;僵蚕、全蝎祛风止痉,通络散结;白芷、蜈蚣活血祛风通络;防风、川芎、细辛可温经散寒,解表祛风;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合,共奏祛风散寒、通经活络之功。隔姜灸是鲜姜和艾结合施灸,艾、姜均属温热之品,具有辛温、升发、宣散作用,能温通经络,祛风散寒,调和营卫,改善局部微循环,作用于面部诸穴可以驱除痹阻经脉之寒邪。故笔者选用加味牵正散配合隔姜灸治疗风寒型面瘫,能起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治疗作用,从而使风邪得祛,络脉得通,风寒得散,面部气血调畅,脉络得养而达到治愈面瘫的目的。

(实习编辑:潘信凝)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健康资讯推荐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