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经典回顾
请选择往期
人物介绍:李劲松,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科主任、口腔医学教研室主任、口腔颌面外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米八二、高大笔挺的身型,在篮球场上格外自如,动作敏捷、完美躲过防守,他身体轻轻跃起,举起双臂、手腕暗暗发力,飞出去的篮球在空中划过一道完美的弧线,“球进了!”赛场上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欢呼。

对于外科医生李劲松来说,篮球和手术刀是生命里不可割舍的两样。他是医生队伍中的“篮球明星”,是广州市篮球协会的副秘书长,有三十余年的球龄生涯,获奖无数。

在球场上叱咤风云,在手术室里也一样所向披靡。穿上白大褂,那双有力的投篮手拿起手术刀,就能对抗癌魔,把濒危的生命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几乎所有被他诊治过的病患,对李劲松的评价都是8个字:手术一流,很负责任。

◎李劲松戴上白色胶手套,仔细检查患者的口腔和颈部淋巴结。

这些以生命相托的病人,大部分患有口腔、头颈恶性肿瘤,有的因病情复杂在外被拒手术,有的是手术做了一半进行不下去被迫转诊到这里,也有的是在别的地方手术没做好找李劲松做手术返修,希望厄运逆转,争取到活下去的一线生机。

受家庭熏陶从医,是班里唯一的外科医生

39健康·仁心栏目组 初见李劲松,洁净的白大褂下,格子领带配灰蓝色衬衣,衬托出一张俊朗睿智的脸庞,剑眉星眸,说话语速飞快,字字珠玑。他是口腔颌面外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擅长口腔、头颈良恶性肿瘤如舌癌、牙龈癌、口咽癌、颌骨肿瘤、腮腺肿瘤、颈部肿瘤的手术治疗和缺损的即刻整复,血管瘤综合治疗、唇腭裂修补、颌面骨畸形矫正、颌面骨折创伤的救治、颌骨放射性骨坏死的治疗。

◎来找李劲松看诊的大部分都是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护士姑娘将病历本依次排序。

把时针拨回到三十四年前,青年学生李劲松没有半分纠结,愉快地在高考志愿表上写下“中山医科大学”。

谈及为什么选择从医,他表示,姑妈是内科医生,妈妈是护理师理疗师,从小耳濡目染,看到她们为病人祛除病痛,受人尊重。这是他最早感触到医学的价值,学医的“种子”或许在那时就已埋下。后来,也是在家里人的建议下报读口腔医学专业。

进入大学的李劲松,勤奋刻苦学习,开朗的性格使然,心灵手巧,在专业学习和实习成长中不断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要当一名口腔外科医生”的信念在他心中悄悄发芽。

因品学兼优,李劲松如愿以偿,1992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从事医教研工作,成为大学班里唯一的口腔颌面外科医生。

作为口腔医学的一个重要专科,颌面外科涉及复杂的肿瘤手术、口腔颌面大型组织缺损修复。李劲松说,“颌面部是人体的高危区域,对医生的要求自然也高,必须具备更广泛的大医学临床知识,精通影像学、重症医学、耳鼻咽喉学、神经外科、头颈解剖、护理等知识技能,才能让手术既做得漂亮又不影响颌面正常功能。”这也意味着颌面外科医生的培养周期更长。

遇到复杂病例,面对手术瓶颈,李劲松主动学习,向书本求索,向前辈请教,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时刻关注国内外最新的医学进展,把“保持优秀”视为人生座右铭。这一点也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他的儿子因为各方面表现优异,今年成功被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录取。

李劲松带的博士后谢舒乐告诉39健康·仁心栏目组,“李老师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科研、临床两不误,力求做到最好,我们一般7点半到科室,他会比我们来得更早。这股拼劲非常值得我们年轻医师学习。”

从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再从临床实践回归理论学习,日积月累的积淀,李劲松的医术不断精进,逐渐形成自己的专业特长与从医风格。

◎李劲松的门诊病人非常多,一下午他顾不上喝口水。

“外科医生有压力也必须有担当,否则做不了好医生,”他经常勉励自己和学生,在还是主治医生的时候,就表现出果敢有担当的一面。

时隔二十年,至今他还清晰记得那场惊心动魄的手术:

台山一位快临产的孕妇口腔大出血,当地医院求助于李劲松。他连夜打车赶过去,原来这位孕妇发生了凶险的颌骨动静脉畸形,合并口腔内大出血,处理不好将一尸两命。在妇产科医生帮助患者将孩子提前娩出后,李劲松马上接力手术,一边按压止血,一边处理畸形动静脉,拔掉病灶的牙齿,然后一点一点填塞骨腊,再进行缝合,花了两小时终于将病人成功救回。

在临床中,发现颌骨修复仅凭医生经验,无法实现精准匹配重建,他又积极专研新技术,从医工融合着手,在国内率先开展3D打印技术支持下的颌骨功能性精确重建手术。如今,李劲松已是华南口腔颌面外科领域的“一把刀”,全国各地病人慕名而至。

12
往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