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经典回顾
请选择往期

无影快刀除癌魔,最忙一天做8台手术

技术好的外科医生,“忙”就一个字!

每周三、周五是雷打不动的手术日,周六经常要加班做大手术,李劲松团队最多的一天要做八台口腔癌手术。39健康·仁心栏目组 惊讶于如此高强度的工作,也好奇他如何保持体力和精力旺盛?

“外科医生既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李劲松报以微微一笑表示,外科医生要有强健的体魄,篮球和器械运动是他喜欢的充电方式。即便现在工作很忙,他每周都要抽空打1至2次球,经常带上团队一起打球,在运动中增强大家的默契和凝聚力。

走进口腔颌面外科医生办公室,39健康·仁心栏目组 注意到,右手边的黑板墙上密密麻麻写着近期的手术安排,绝大部分病人都是来切除肿瘤的。

◎李劲松在细看病人的影像检查片。

麦玲的妈妈口腔溃疡久治不愈,直至摸到肿块才引起重视,上医院一查已是口腔癌晚期。“手术是唯一的出路,妈妈58岁年龄不算很大,但要完好切除肿瘤,手术风险比较大。”麦玲四处打听,当地医生推荐了李劲松。

国庆后,她们幸运地挂上号,第二天就被收治住院。手术把整个下颌骨切掉,从小腿取了一段腓骨修补缺损,一次性完成癌肿切除和下颌骨显微外科重建。术后一星期,麦妈妈恢复良好,过两天就可以出院了。

同样在医院陪护妈妈的肖思思,寻医经历比麦玲要曲折一些。76岁的老母亲,在湖南老家查出牙龈癌,看了很多医生都说:“老人年纪太大了,不适合做手术,还是不要折腾了!”一句话就把这个家庭推到了绝望之地。

“但是,妈妈的求生欲很强,还是想要手术治疗,”在快要放弃的时候,肖思思想到求助网络,在搜索引擎输入“治疗牙龈癌的最好医生”,随即弹出了李劲松等来自北、上、广的几位医生的名字。

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咨询,没想到李劲松一开口就给了希望,“你妈妈能做手术!”看着眼前这位神定气闲的医者,肖思思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又问了一遍,依然得到肯定的回答,那一刻她犹如抓到了救命稻草。

手术怎么做、有什么风险、术后可能出现什么问题……事无巨细,李劲松一一清楚地告知和解释。因为有经验,所以有信心,手术非常成功。

高龄患者、超高龄患者一度被认为是手术的“禁区”,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病,手术风险非常高,让许多外科医生头皮发麻。面对高龄手术“禁区”,李劲松带领团队把难题一一破解。

家住海珠区的郭伯,因颊部溃烂确诊颊癌,由于病变范围大,手术是唯一的治疗,否则可能活不过半年。但是86岁高龄,还患有糖尿病,发生过脑梗塞,心脏功能也不大好,手术及麻醉风险巨大,到底做不做好?

李劲松认为,老人全身情况总体还可以,不是绝对的手术禁忌症。

关键时刻,患者及家属选择相信医生。邀请麻醉科会诊、综合评估,慎重选择手术方式,李劲松及其团队为郭伯精准切除肿瘤,再借助显微外科技术取其手臂皮瓣,通过血管吻合的方式修复口腔的缺损。

术后,移植的手臂皮瓣在口腔内成功存活,同时肿瘤得到了根治,郭伯的生活质量不受影响,可以继续享受天伦之乐。

◎面对确诊口腔癌但拒绝马上住院手术的病人,李劲松耐心解疑答惑,善意提醒他:手术是唯一的救命方法。

39健康·仁心栏目组 了解到,迄今为止,李劲松手术的最高龄患者是96岁,切除肿瘤后也做了皮瓣修复,在老人百岁之际,家属特地到门诊致谢:“李教授,今天是我们老爷子100岁生日!”这是李劲松感到自己作为医生最幸福的时刻,那种喜悦和成就感也使他更加坚定自己当初的选择。

“只要病人有手术意愿,也相信我,我肯定全力以赴,陪他(她)冒险闯关。”他说,事实证明,只要对于高龄的口腔肿瘤病例进行详尽的术前评估和围术期处理,一样可以达到很好的手术修复重建效果。

把病人装在心里,注重全周期管理

希腊医学先驱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医生有三宝——语言、药物、手术刀。

李劲松铭记于心,在他看来,用手术刀解决病人的痛苦是治疗的第一步,手术结束后,还要做好病人的全周期管理,关注术后心理变化。

做完手术就到病房查看病人,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李主任对病人非常负责任,正因为他的细心,才及时发现了妈妈腿部伤口的缝合收得太紧,足踝肿胀严重。”麦玲说,更没想到的是,李劲松竟第一时间叫了三个科室的医生来会诊,给妈妈松解了部分缝线,又做了植皮处理,让她们感到非常安心。

◎李劲松带领年轻医生一起查房,同时带教。

不像肝肠等内脏手术,伤口藏着别人看不到,口腔颌面手术病人常常有“破相”的担忧,也因为伤口疼、不能自理,出现情绪低落,自卑厌世。

头面部包裹着一层层绷带,插着鼻饲胃管,气管切开置管无法说话,还不自主地流口水……肖妈妈躺在病床上眼睛直勾勾盯着天花板,原本独立矫健的一个人变成现在这副模样,连眼前的一杯水都拿不动,黯然神伤。

李劲松得知后,拉着肖妈妈手,悉心宽慰:“阿姨,别担心,你恢复得很好,过两天就拔掉身上的管子,再过两天就可以出院了。”

得病之后的肖妈妈,除了医生和护士外,谁的话都不相信。“听了李主任的安慰,妈妈生病以来第一次笑了!”一旁的肖思思被感动了,不过当时的她以为医生只是随口一说,不知道里面含有真实的成分。

◎李劲松仔细查看病人术后的伤口恢复情况。

“昨天李主任又跟妈妈说明儿可以出院,我还在想不可能吧,妈妈脚肿还不大敢走路,是李主任一直在鼓励她。”没想到今天早上醒来,肖思思看到妈妈的脚肿消失了,也不流口水了,在病房走廊里用助步器走得飞快,她眉飞色舞地跟39健康·仁心栏目组 描述妈妈的变化,形容简直就是“奇迹”。

殊不知,她当初在网上看到李劲松教授的好评率是100%也怀疑过真假,来了医院之后发现他是名副其实的好医生,对病人真的很用心。

在护理师黄晓静眼中,李劲松是一个非常有人文关怀的医者。“大医院病人多,术前检查预约等待时间长,对于病情严重的,李主任都会亲自出面帮他们尽快做上检查,提醒其他医护多关注病人。当病人达到出院标准还想继续疗养,本院无法满足,他会亲自帮忙联系当地,让病人回到社区回到当地进行康复,就近换药,同时要求我们定期做好随访,关注术后恢复。”

◎每个病人看诊后,李劲松都会给他(她)一张小纸条,方便随时咨询。

医学要有人的温度,要温暖患者。李劲松表示,要推掉危重病人很容易,但要迎难而上就很考验外科医生的水平和担当了。外科医生在拥有过硬技术的基础上,还要学会换位思考去真正理解病人的痛苦,进行充分有效的医患沟通。

从医28年,李劲松手拿“尖刀”,冷静、理智,技术超群,为病人驱赶病痛,延续生命的长度,又不缺乏温度,让病人如沐春风。从门诊见到的一个个术后复诊病人心怀感恩就是最好的证明,特别是那位一脸灿烂笑容的58岁王先生,全舌癌手术切除并做缺损修补,基本恢复说话能力,他竖起大拇指说:“这次多亏了李主任,手术一级棒!”

通讯员:林伟吟 张阳 黄睿

摄影:张二冬 胡超扬 陈家颖

*本文中患者及家属姓名均为化名

12
往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