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患者的口耳相传中,专家意味着拯救、希望、重生。在同行眼中,专家意味着荣誉、权威。而在现实中,专家意味着什么?专家何以成为专家?请关注仁心栏目,我们将呈现一幅“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名医群像,为您讲述那一个个荣誉与光环背后的故事。

《仁心》2012年2月6日 第32期
李志斌主任给科里的同志介绍疑难疾病的特点及治疗方法。
首页上一页14567891014下一页尾页

《仁心》第32期:“生命不息 使命永恒”好军医--李志斌

李志斌,广州军区总医院老年病三科主任。主任医师,呼吸内科的专家,尤其擅长呼吸专业危重疾病和疑难疾病的救治,参加过第一例“非典”病人救治,并荣立二等功;参加过原国家副主席王震以及尤太忠、史玉孝、陶伯钧等领导同志的会诊、抢救工作。

春节假期刚过,大家还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我们突然接到李志斌主任在1月30日逝世的噩耗,心情不禁变得沉重起来。这位曾经参与救治第一例“非典”病人,并因此荣立二等功的抗非英雄;这位在身患绝症,仍在病床上坚持出“门诊”的白衣战士;这位在癌症晚期,不惜用自己身体为肿瘤疗法做试验的好军医,在与病魔搏斗两年多后,终于还是离开了我们。

虽然国人可能有诸多新春的忌讳,但我们还是决定在春节期间上线最新一期仁心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位刚刚离去的军医。谨以此表达我们对李志斌主任及无数与李主任一样,仁心仁术,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医护人员的崇高敬意。

在病床上出“门诊”

2009年6月,李主任被确诊为“胃癌并直肠癌等多发转移”,肠道、胃部和腹腔内到处都是癌细胞,已不能进行手术治疗。作为医生,他非常明白这个诊断结果的意义。

住院后,医院把他从专家门诊名单上撤了下来。他知道了,给医务部的领导打电话:“我是感到时间宝贵啊,像我这个病也就是三、五年……我就是想利用有限的时间,多做点事情……住院不能出门诊,但患者挂了我的号,还可以来找我,我在病房一样可以给人看病!”

在他的强烈要求下,医院又将他的名字挂在了专家门诊。从2009年6月到12月,半年内,在病房接诊220多人次,他每周的专家“门诊”都有大批患者慕名前来。

2009年12月底,他胃部不适感和拉稀等症状基本消失,检查显示病情已“完全缓解”。结果一出来,李主任感到在病房里一分钟也待不下去了,马上办理了出院手续。医院安排他休病假,可他一次次往院长、政委办公室跑,坚决要求回到工作岗位,院领导拗不过他,只好与他“约法三章”:每天上午上班,下午休息,不准私自加班。

然而这个约定从来没有被执行过。他每天上午总是第一个来到科室;不管是不是自己查房都要到病房转转;医院要科室主任参加的会议,他次次不落;每次有疑难病例和危重病人,他都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晚上和节假日,他也经常不自觉的就走到病房。

2010年下半年,癌症再次反复,剧烈的胃痛、腹部胀痛以及频繁的拉稀、便血,折磨得他疲惫不堪,他知道,病情一旦反复,剩下的时间也就不多了,如果大家知道了,就一定会让自己住院,就隐瞒了自己的病情,开了些口服化疗药,边吃药边硬撑着上班。

生病期间,只要有患者病情出现反复,不管身体状况多糟,李主任坚持到现场参加抢救。2009年11月12日上午,一位患者病情突然加重。正在输液的李主任闻讯后,立即拔掉针头,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组织抢救。经过连续4个多小时的努力,患者被从生死线上救了回来,他却体力严重透支,脸色苍白,浑身上下都被汗水湿透,连走路的力气也没有了,在护士们的搀扶下才回到病房。

2010年初,一位患者在其他医院被诊断为全身转移性肿瘤,转到了老年病三科。李主任不顾身体常虚弱,连续几天待在病房里,反复研究病历和检查报告,发现多种反应与疾病症状不符,就立即组织医疗骨干会诊,研究病情,判定转移性肿瘤是误诊,最终诊断为全身播散性结核。这种病传播途径和速度非常快,病情危急。李主任一边接受治疗,一边查阅研究病情,连续十几天,待在病房里观察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患者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他自己却瘦了好几圈。

被确诊为癌症晚期后,他怕自己的病情影响住院老患者的心情,叫医生护士们不要在患者面前提起自己的病情。他治疗了两年多的一位老患者,发现他连续三天没有来病房,再三追问,知道李主任患病住院后,立即让家人扶着去病房看望他。李主任患病的消息在病房传开后,住院的老患者都去看他。看到患者为他的病情担忧,他非常过意不去,对主治医生说:“从今天起,我做完化疗,就直接去上班,别让大家为我担心。”

作为一名肿瘤患者,李主任更能理解其他患者在治疗时的心理变化和需求,他经常结合自己生病、住院和治疗的经历、感悟,鼓励他们积极配合治疗。2009年10月,一位患者得知自己患有肺癌后,不愿面对现实,特别是他曾目睹过一位战友患肺癌化疗时的痛苦,对癌症的治疗非常排斥,见到医护人员就发脾气,连基本的检查和护理都没法进行。李主任了解情况后,主动到病房,用自身的经历,开导和鼓励他。经过多次反复做工作,患者渐渐的接受了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并积极的配合,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为癌症治疗研究做点贡献

癌症晚期确诊后,他认为自己身为医生,有足够的专业知识,而且能亲身体验癌症治疗的全过程,是最佳的癌症治疗研究的临床药物实验品。

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他分别从患者和临床医生两个角度详细介绍病情,共同讨论、研判病情,制定治疗方案;为了掌握多套治疗方案差异,他坚持将多套方案依次使用,先后6次更换化疗药,亲身体验治疗效果。每次他细细体会身体对每一种药物的反应,结合检查结果整理治疗笔记,作为癌症治疗资料保存。

化疗间歇期,李主任还找来肿瘤治疗专业书籍、从网上查找最新的肿瘤治疗研究成果,仔细研读,结合30多年的从医经验,根据自己病情,为自己开处方,抓中药煎服。他每天都把服用的药方和吃药后的身体反应详细记录下来,并结合病情变化不断变换和完善药方,寻找治疗肿瘤的最佳方案。

李主任用自己做药物实验“上了瘾”。2010年底病情复发,再次更换新的化疗药后,药物反应非常大,脸上、头皮出满了皮疹,又红又肿,是该药物少见的有强烈临床反应的病例,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为了获得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他说服医院专家组,连续用该药两个疗程,让他的主管医生、护士将皮疹刺破,观察皮肤变化,共同分析出现皮疹的原因和意义,进行皮疹溃烂护理研究,并指导他们撰写科研论文。

在生病后的短短2年多里面,李主任先后试验新处方42个,摘录资料、记录药物反应5万余字。

他说:药有没有效果,只有患者服用后才知道,作为多年研究肿瘤治疗的医生和身患癌症的患者,对服什么药、有什么样的反应,感触应该最深,把这些药方和用药后的反应记下来,即使不能治好自己的病,对别人今后做这方面的研究也是一种借鉴。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癌症化疗药腐蚀性非常强,一不小心滴到皮肤上,就会造成皮肤溃烂。新护士缺乏为患者做化疗的经验,很多年轻的护士容易紧张,为此,他每天坚持让新护士给自己打针,让她们在自己身上“练手”,利用自己进行化疗的机会,教她们掌握为癌症患者做化疗技巧。

2009年6月中旬,被确诊为癌症需住院治疗。当时,科室住院的患者有40多个,平均年龄在85岁以上,危重病人多,工作任务重,而护士长年仅24岁,上任不满2个月,是全院最年轻、在职时间最短的护士长。患者年龄大、重症多、护理任务重,许多人担心她顶不下来,都暗暗捏了把汗。李主任住院时,不到肿瘤病房,坚持在本科,选择了与护士长办公室临近的病房,边住院治疗边指导她开展工作,反复交代她要做好重症病人护理和抢救准备,教她开展护理业务培训组织方法和护士队伍管理诀窍,提醒她搞好科室的政治教育和宣传文化工作,帮助她制定工作计划和护理人员的排班、轮换。春节前,李主任躺在病床上还想着怎样布置春节氛围,交代她为住院的患者安排好春节活动……

帮带科室的年轻医生的教学查房,每次都要3个多小时,并且是一直站立、行走。每次查房,他都是满头大汗,实在累了,他就斜靠在墙上,用手撑住护栏休息一会儿。但他患病期间仍坚持每周组织教学查房,带领医生们一个病例一个病例的分析,先让年轻的医生讲个人看法,提出个人治疗方案,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患病的体会进行讲评。有几次,肚子痛的受不了,他就借口上厕所,回办公室用吗啡止痛,稍微缓解后,再接着查房。

科室同事搞课题,他主动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收集的病历报告和个人想法提供给他们,帮着查阅资料、修改申报材料。在他与癌症搏斗的这两年多,科室在老年开放性肺结核的诊治、腹腔少见肿瘤的诊治等专病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先后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

2012年1月30日凌晨,李志斌主任带着对医疗事业深深的眷恋,带着对患者病情的牵挂,离开了他为之终身奋斗的岗位。

“生命不息 使命永恒”。李主任,一路走好。

(责任编辑:邹莲 通讯员:欧阳红 张青修 曾顺香)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