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经典回顾
请选择往期

只想尽可能地帮到患者,让患者看病更简单

时针走到上午9点,三楼肝脏科诊室外不到一米宽的过道里已被肝癌患者挤得水泄不通,有的人眼神中透露着明显的焦急与不耐烦,有的人好像连续几夜没睡安稳觉,两只眼睛深深地陷了进去。但无一例外的是,这些人将唯一的希望寄托在坐在一门之隔的陈敏山身上。

一位女士领着一位身材瘦小、皮肤黝黑,看起来十分年轻的男子推开人群火急火燎地走到陈敏山面前,没等陈敏山开口,女子便一股脑儿地从袋里掏出一沓各式各样的检查单说:“陈教授,麻烦您快看看他的检查报告和片子,现在情况是怎么样?”

29岁!检查单上赫然醒目的年纪,让陈敏山紧缩的眉头再没有放松过,将片子来来回回看了几遍后,严肃地问道:“之前有乙肝知不知道?有没有打过乙肝疫苗?”看着年轻男子懵懂地摇了摇头后,陈敏山叹了口气,“从片子上来看,目前他肝硬化的程度太严重了,继续治疗的意义真的不大,回家吧!”听到这样的答案,两人脸色均已灰败,瘦小的男子甚至一句话没说就一个箭步地冲出了诊室,一旁的女士眼里早已噙着泪花,答了句谢谢便紧跟着出了门.....

◎ 与病房里“话家常”不同,在门诊中陈敏山直言快语显得有些冷酷无情。

陈敏山看着重重关上的房门,转过头跟39健康·仁心栏目组 说道:“每位患者看病前都要先查乙肝,这么年轻就得肝癌,十之八九都有长期乙肝病史。”

据相关调查显示,在中国大约有80%-90%的肝癌都是由乙肝发展而来,由于大部分乙肝感染发生在新生儿或童年时代,病毒极有可能以慢性感染或者持续状态在患者体内潜伏,待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后,每10年里,就有5%将走完“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这条不归路。

◎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乙肝的报告发病数为100万余例。/ 39深呼吸制图

此外,由于没有明显症状表现以及缺乏大范围的强制检测,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被感染,定期检查自己体内的“炸弹”有没有引爆成肝癌的患者,更是少之又少。

“其实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中国政府决定对所有新生儿强制注射乙肝疫苗,但不少农村、偏远、贫困地区仍然没有严格执行,目前中国仍有几千万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因此减少由乙肝诱发肝癌的病例数起码还要等30-40年。”陈敏山惋惜道。

◎ 78岁的陈大爷在女儿的带领下找到陈敏山,陈敏山看着各项数据结果,细心地向陈大爷提出自己的治疗方案。

接过学生递来的咖啡喝了一大口,喘了口气后又忙碌起来,时而抬头询问患者“之前开的是什么药?”,时而伸手仔细对患者腹部进行触诊,检查单在他手上像播放幻灯片似的一页页翻过,但接连好几个患者的情况都不太乐观,气氛顿时格外凝重,陈敏山全身散发着“低气压”。

“现在让你做手术的医生就是不讲医德。”CT片显示沈先生的肝已经坏了四分之三,剩下的四分之一还有零星几点病灶残留,且扩散得很快,再听到沈先生说起当地医生建议做手术拼一下时,陈敏山的语气不由重了起来,“这种情况强行做手术会让癌细胞如同割韭菜一般,割完一茬又长一茬,压根切不干净,只能先灌注化疗看病灶的反应,才能做一下步决定,但即便这样生存期也不会很长,你要慎重考虑。”

沈先生听后沉默不语,将一直在手里紧紧攥着的一张300元专家挂号纸轻轻地放在办公桌旁边的小盒子里,最终选择离开。

◎ 看着电脑上患者的片子,显示情况不容乐观,陈敏山只能建议患者先试试灌注化疗,看是否有转机。

“在晚期癌症面前,再高明的医生有时也无能无力,能在片子里让我看到‘终点’并不是件好事!”与病房里“话家常”不同,在门诊中陈敏山直言快语常显得有些冷酷无情,但陈敏山表示,当了医生之后才发现,光有爱心是不够的,特别是对晚期肿瘤患者而言,有时候比起“犹豫不断”的救治,让他们能够更有质量、更快乐地活着一段时间,可能更重要。

看完门诊后,陈敏山将桌上的黄色本子揣入衣兜,里面记录着当天小部分门诊患者的姓名、电话和使用药物的备注,稍后会有医生依序打电话安排入院做手术,本子不大却犹如一本“生死簿”,但能被写上去都意味着还有治愈的希望……

是科室里的“大家长”

“走最远的路,看别人难以看到的风景。”

中午12点半,原定安排的一台消融手术意外取消,陈敏山突然多了一个小时的闲暇时间,便兴致勃勃地带着39健康·仁心栏目组 参观起自己办公室。除了摆放着常见的医学书籍、奖章外,进门右边一面大大的照片墙特别引人注目,墙上贴满了他与同事的合影和旅游的照片,甚至还有一张被“PS”过的与足球巨星的合照。

◎ 陈敏山的办公室里有一面大大的照片墙,特别引人注目。

“旅游、摄影和足球都是我的爱好,现在年纪大了,球场常常缺席,旅游排在了第一位。”谈起去过的国家,鲜活又充满生活气息的陈敏山仿佛一个“驴友”滔滔不绝,“这么多年,我的足迹遍布全国及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南极和北极我都去过几回呢!还有美国黄石公园,那里的风景真是太美了。”

“外科医生在工作时是处于紧绷状态的,好不容易做完一台手术,下一台手术又来了,心里一直都会忐忑不安,不能出差错,所以生活中一定要找到兴趣将自己放松下来。”与陈敏山共事多年的徐立教授就向39健康·仁心栏目组 透露,陈敏山这样的性格,也会影响到大家,工作时一丝不苟,私下里却能营造轻松、包容、友善的氛围。

“他从来不会强制性地要求学生做什么,而通过言传身教,轻松自如地带动着我们一起创新,一起搞学术,私下又会聚在一起打打球、聚聚餐、旅旅游,就像一位‘大家长’,不露痕迹地关心我们。”正如他钉在照片墙上右下方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落里的纸条写着的一样: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欢喜、给人方便;天合地合,人合己合,目善言善,心善行善......

◎ 几句家常,几句玩笑话,夹杂着严谨的诊治态度,陈敏山查房过程中总能听到笑声。

采访即将结束,陈敏山特意从书柜里抽出两三本厚厚的文件夹,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一张张参加过的会议邀请函,向39健康·仁心栏目组 说起,近年来,每个周末他都会飞去各地推广肝癌的多学科治疗,他在不同的学术场合跟基层医生们宣传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策略和方法。

“近年来肝癌的外科治疗、介入治疗、药物治疗、放射治疗虽然取得了进步,但单一的治疗方法已出现‘天花板效应’,亟须联合和应用多学科治疗方法来提高疗效。”坐在办公室,陈敏山迫切希望通过39健康·仁心栏目组 向外界呼吁。

“行医数十载,鬓角生白发”,凭借着妙手医术,陈敏山早已赢得了患者和同仁的敬意,而如今,他依然为着热爱的肝癌事业,行走在路上,不曾停歇、不敢停歇……

通讯员:陈鋆*

摄影:张二冬 陈家颖

本文中患者及家属姓名均为化名

12
往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