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经典回顾
请选择往期
人物介绍:梁立阳,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儿科教研室副主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副主任、儿科神经内分泌专科主任。擅长矮小、营养不良等儿童生长障碍性疾病;性早熟、性分化障碍、青春发育延迟等性发育异常疾病;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糖尿病、肥胖症等内分泌疾病;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

名医治病救人立功立德,

《仁心》栏目为当代名医立言。

本文是39健康《仁心》栏目组对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副主任

梁立阳的深度访谈。

早上八点不到,小儿内分泌专科门诊已经聚集了不少就诊的患儿及家长。诊室里,梁立阳教授耐心地询问每一位孩子的病情及症状。6岁的亮亮,身高比同龄人矮一截,检查显示其身高降到了同龄孩子第三水平以下。

“孩子是生长激素缺乏引起得矮小症,急不来,要打生长激素,家里营养也跟上……”温和的梁立阳,是治愈家长焦虑的一剂良药,在她这里终于找到了答案,为今后的治疗理清了思路。

亮亮母子刚出诊室,进来一位抱着孩子的妈妈,喘着大气将厚厚一沓病历递到了梁立阳面前。梁立阳立即打起十二分精神,直觉提醒她“这可能是个棘手的疑难病号。”

两岁多的思思,突然体重增加过速,三个月差不多重了9斤,还出现反复发烧,体温经常在38.3℃-39.1℃徘徊,并且出汗多,心动过速,白天嗜睡,晚上精神亢奋,随着病情进展,性情大变,易激惹……从2岁起病到现在4岁了,已经在多家医院辗转了两年,家长真的是走投无路了,把梁立阳视为最后一线希望。

病人的信任,让梁立阳感受上肩膀沉甸甸的责任。从医20余年,她一手创建了儿科内分泌及遗传代谢专科,很多家长都是几经周转找到她才查出孩子的病因。尤其在陌生复杂的罕见病领域,她带领团队创下多次国内首例的确诊纪录。

1

“女掌门”的看病绝活——“查颜阅色”

大约一半的罕见病在出生时或者儿童期即可发病,但临床诊断困难。根据《中国罕见病调研报告》显示:罕见病患者人均需花费5.3年、误诊2~3次才能确诊。

“越是罕见病,认识它的医生越少,多数罕见病其实很有特点。”梁立阳多年来细心观察各种罕见病孩子的面容特点,练就了一双如同“刷脸机”般的“火眼金睛”,这是她的看病绝活。

“哪有什么绝招,不过是见得多罢了,”谦逊的梁立阳微笑否认。在她看来,罕见病的学习没有捷径,唯有积累,“这些病你很可能一辈子只碰上一两例,所以要用心总结,在共性中找个性、个性中找共性。多看多总结,这是跟我的老师学来的。”

因喜欢儿科所以选择,梁立阳1995年全国首届临床医学七年制毕业来到孙逸仙医院,相继遇见了人生中的三位贵人——当时的儿科主任李文益教授,内分泌科程桦教授,以及全国知名的儿科内分遗传代谢病专家杜敏联教授。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加入了由程桦教授牵头的广州市儿童1型糖尿病发病率调查项目,第一次接触到内分泌遗传代谢专业,看见了1型糖尿病患者的罕见人生。”梁立阳感慨说,当时广州儿童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仅为十万分之0.49 ,是名副其实的罕见病,而且不同于成人常见的2型糖尿病,口服二甲双胍等药物就能控制,孩子一旦确诊1型糖尿病,则意味着一辈子要注射胰岛素。

“患病的孩子在学校趁吃饭间隙,偷偷躲到厕所去打胰岛素,四下张望生怕被人发现,”1型糖尿病儿童接受治疗的困难,家庭承受的巨大压力,刺激了梁立阳的悲悯之心,她因此萌生了往儿童内分泌专业扎根的想法。

◎ 梁立阳在病房走廊逗小朋友笑,她说当初因为喜欢孩子,所以选择了儿科。

“不合适,你是儿科医生,而我是成人内分泌专业,建议你去考个儿童内分泌方向的博士。”一向治学严谨的程桦,虽然回绝了眼前这位年轻人的请求,但转身给她推荐了一位真正专业对口的好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杜敏联教授。

“一周两次在中山一院跟诊,杜教授帮我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各种原因的生长迟缓、性早熟、性发育迟缓,还有各种罕见病……儿童内分泌疾病简直太复杂了,当年儿童内分泌遗传代谢病相关书籍非常有限,杜教授就像师傅带徒弟一样手把手教我,严谨认真却不拘束,我随身带个小本子记录。”梁立阳像个好奇的孩子,越学越带劲,原来,糖原累积病患儿肝大脾不大,粘多糖病患儿有些地方会特别丑陋……

科主任李文益教授爱才惜才,不拘一格,不仅支持梁立阳去外院“偷师学习”,还鼓动刚升小主治的梁立阳,在本院开设儿科的内分泌专科。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下,她可以放松大胆地全身心投入到医学知识的学习中,认真看好每一个病人。

现在门诊的几个柜子满满当当存放的都是罕见病患者的珍贵资料。这些来诊的病人,病历资料一大叠就像一本小说,梁立阳必定要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诊治,跟当年的杜敏联教授一样,下午的门诊经常看到晚上八九点才结束。

◎ 病区的布置温馨有童趣。

不久前,病房收治了一位全面发育迟缓合并癫痫患儿——眉毛长而宽、眉型较弯成弧形、明显的长睫毛、下外侧眼睑外翻,梁立阳一眼就看出孩子患有“歌舞伎脸谱综合征”。

“查颜阅色”也会有被难住的时候。将复杂的信息归类后,一项一项地给小思思做检查,反复查阅国外的文献报道,梁立阳研究了大半个月,怀疑是一种叫做ROHHAD综合征的罕见病,但不能完全确定,“必须联系国际会诊了。”

◎ 针对小思思是否ROHHAD综合征,中美专家进行国际远程会诊。/ 医院供图

好不容易与美国芝加哥Ann&Robert H.Lurie 儿童医院小儿自主神经医学中心主任Debra E.Weese-Mayer教授联系上,双方一个半小时探讨论证,最终确诊小思思就是ROHHAD综合征,为国内发现的第一例,全球有记录可检索的病例仅百余例。

2

罕见病治疗就像“开盲盒”,她不放弃一线希望

面对罕见病患者,医生的成就感常常止步于诊断环节,随后无数个时刻经历着“无力感”,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无论如何是坚持不下去的。

梁立阳自称是乐观主义者,对病人感同身受,是为医者的基本要求,医生更需要的是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竭尽所能,治疗上暂时没有突破,我会想办法从其他地方寻找医生存在的意义。”

1型糖尿病到现在为止,病人唯有打胰岛素一条出路,但梁立阳从未放弃探索新方法,尝试做脐带血回输的探索性治疗,连续9年坚持做儿童糖尿病夏令营,刻意将相同病的患儿安排在同一个病房,只为让家长们能抱团取暖,过得更好。

◎ 梁立阳在查房,这位小男孩患了1型糖尿病,终身离不开胰岛素。

小思思确诊ROHHAD综合征没有特效药,她心里一直惦记着。当苦思冥想研究出一种新方法时,她兴奋地给思思妈妈打去电话,那时候距离疫情刚过去三天。

“孩子突发急症,走了……谢谢你们还想着我!”电话那头的消息,让梁立阳的心猛地一沉,罕见病患儿就像脆弱的花朵。还有更多的患儿被卡在用药、治疗的难关中,挣扎在生死线上。

6岁女童小羽算是比较幸运的,出生不久确诊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21羟化酶缺乏症(失盐型),靠使用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替代治疗就可以控制,一直还能够正常上学。

虽说有药可治,但小羽终身吃的两种特殊药(氟氢可的松和氢化的可松),面临“国外有药,国内无药”困境。

“氟氢可的松国内至今无药,氢化可的松在国内只有一种,叫做醋酸可的松,20毫克一粒,但小婴儿只需1毫克,怎么办?我们教家长把一粒药磨成粉,分成20等份,取一份,刚想喂到嘴里,谁知打一个喷嚏就没了……”梁立阳为此向相关部门奔走疾呼,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称得上是罕见病当中的常见病,光在孙逸仙医院长期随访的就有200多个孩子。

◎ 除了矮小、性早熟等普通常见病外,梁立阳带领团队挑战疑难罕见病。

罕见病是一辈子的,无论是否有药医,家长都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怎样瞒过老师,我不想让学校知道?”个中缘由,家长不愿多讲,梁立阳一转念就想明白了,但要瞒住谈何容易,而且要冒很大的风险,万一孩子在学校出点状况怎么办?

“1型糖尿病有低血糖的风险,发作可引发惊厥甚至死亡;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女孩会出现男性化,男孩会出现性早熟,家长绞尽脑汁看守孩子的‘秘密’,不能按时吃药,肯定影响疗效。”梁立阳感到痛心不已,罕见病不只是医学问题,更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于是她躬耕科普,不断通过媒体进行呼吁……努力没有白费,近几年社会对罕见病群体的偏见悄然改变。

对罕见病患儿家庭来说,生活就像“打怪”,打完一个可能还有下一个。小羽出生后闯过“生死关”,2岁手术恢复“女儿身”,一直规律治疗随访,各项指标控制良好,身高增长却越来越缓慢,年生长速度不足5厘米,这引起了梁立阳的警觉。果然进一步检查发现了颅咽管瘤的存在,又一种罕见病。

梁立阳马上组建了包括儿科神经内分泌专科、儿科肿瘤专科、放射科、肿瘤放疗专科、神经外科、分子诊断中心及护理团队在内的多学科团队。“对罕见病患者而言,多学科的联合诊治对于疾病的康复至关重要。”梁立阳强调。

◎ MDT团队开展多学科会诊,为小羽制定治疗方案。/ 医院供图

手术是颅咽管瘤的治疗首选,对于不能手术的,还可以采取放疗,但无论哪种方法,下丘脑-垂体结构都必遭破坏。小羽在手术后出现了尿崩症、甲状腺功能减退,梁立阳逐一给予口服药物治疗帮助纠正。若术后一年肿瘤无复发,就可以进行生长激素治疗。

“颅咽管瘤并非做完手术就没事了,后期孩子的生长发育要管理”,梁立阳表示,如果替代治疗不及时或者不合理,不仅会造成矮小、青春期发育延迟等问题,还可能引起应激障碍,危及生命。

3

先患者之忧而忧,为孩子成长“牵线搭桥”

绝大多数儿童内分泌疾病是先天性或遗传性疾患,需要终生全程治疗,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小病号”也有长大的一天,要谈恋爱,也会娶妻生子。作为一名儿科内分泌专科医生,梁立阳对病人的操心会更多一点,看得也更远一些。

从青春期到成年,疾病在不同年龄段可表现出各自的特点,治疗管理侧重也不尽相同。比如垂体发育不良(过去称为侏儒症),在儿童期主要关注孩子的长高,到了青春期还要注意性发育,甚至成年后的生育问题也得考虑。

◎ 十几年前,家长对儿童生长发育的认知度很低,于是梁立阳成为广东最早做科普的践行者之一。

4岁起就在儿科内分泌门诊接受治疗,小姜转眼16岁了。这天被告知以后不适合在儿科门诊就诊了,得转去成人内分泌科门诊,他一脸失落和抗拒。另一位患有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24岁妈妈,决定赖在儿科门诊不走了。

“20多岁了还找过来,大多是因为从小就一直看我的门诊,”梁立阳很快意识到问题,在儿童时期,儿科医生与患儿和家长建立起牢固而亲密的联系,导致病人长大后不愿离开,也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一下子无法适应成人门诊,导致治疗过程出现断层或脱节。

身为儿科医生,执业范围不允许梁立阳再管18岁以上的病人,而成年后的治疗重点需要关注生育等问题,也不是她的专长。梁立阳认为,在14至18岁这个未成年阶段,逐步把患者过渡到成人内科医生手上,才能更好地管控好内分泌疾病,亦是最理想的解决办法。

◎ 宽敞明亮的儿内分泌病区。

2019年6月2日,梁立阳率先发起成立了全国第一个青春期内分泌疾病联合门诊,把接力棒准确交给内科内分泌医生。

在这个门诊,梁立阳团队的医生会和成人内分泌科医生一起接诊昔日熟悉的患者,几次看诊之后,前者慢慢退出来,后者平稳接管患者。这种创新的医医联手模式,帮助了一个又一个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生长发育像正常的男性/女性,拥有正常人的家庭。

见了那么多的罕见病、遗传病孩子,对于现在想要生育的年轻人,梁立阳有三句心里话:第一,要重视优生优育,备孕期间把身体调理到最佳,不要熬夜,远离烟酒;第二,常规的婚前检查和产前检查一定要认真做;第三,排查罕见病遗传病只查染色体是不足够的,还应该做全外显子测序、全基因组测序。

◎ 70%以上的家长对矮小症缺乏足够的了解,导致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

下午4点的病区安静祥和,梁立阳从科普直播间出来,只喝了一口水又钻进了病房继续忙碌。儿科医生工作节奏快、强度大、压力大,但每天面对孩子,梁立阳乐在其中,她说:“看着孩子们从病恹恹到活蹦乱跳,心里的幸福感无以言表。”

(文中患者姓名均为化名)

通讯员|张阳


往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