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4日 第41 往期回顾:

陈敏华:干了两辈子工作的拼命三娘 

陈敏华,女,1946年出生,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超声科首席专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超声诊断、肝癌射频消融治疗专家。现任中华医学会超声学会副主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影像委员会副主委、肝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超声影像、中华超声医学等3家杂志副主编,AJR等国内外10多家杂志编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拼命三娘”赶超时间 报效祖国

“33岁开始进入超声领域,53岁开始进入射频消融领域,时间紧迫啊,我没有办法不争分夺秒,没有办法不紧追慢跑。”

陈敏华的“拼命”源于她一直以来的“紧迫感”。六十年代末,陈敏华下放到了大西北,再回到北大医院已是1978年。大好时光白白浪费是陈敏华心中的痛,她曾感慨:“在我20多岁最好的青春年华里,下放到了西北。等我30多岁回来,迫切想把失去的岁月追补回来。”从此后,她把一天当做两天用。

1987年,表现优异的陈敏华受公派赴日本北海道大学留学。四十出头的陈敏华焕发出小年轻一般的冲劲和活力,她白天下诊断、做治疗,晚上做实验、写论文,每天都是后半夜离开学校,爬墙、跳窗成了家常便饭。

在此期间,陈敏华完成了彩超及超声造影等多项肝肿瘤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掌握了大量一手数据及资料,发表文章数十篇,使北海道大学医学部放射科实现了高质量超声论文“零的突破”,并产生了国际影响。短短3年,陈敏华为自己赢得了一个充满尊重的称呼——“陈先生”。她的教授给北医大校长写信,称赞她为“日本医生和来日留学人员的楷模”。

就在陈敏华的博士课程及论文已经完成,只差通过英语考试就能拿到博士学位之际,肿瘤医院人事变动让时任院长徐光炜急召她回国。于是她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博士学位,谢绝了留日的丰厚待遇,应召回国。陈敏华说:“我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成后报效祖国,现在医院和患者需要我,我没有任何理由拒绝。”

“陈氏法”、“陈现象”振聋发聩

“我盼望着能够利用超声和超声造影为患者解决早诊和局部治疗。……如果我们能用廉价的、微创的、没有放射性的超声解决诊断、筛查、治疗、随诊随访等问题,你想想它的意义有多大!多重要!我就要做好这个事情。”

年轻时的陈敏华在业界崭露头角靠的是一个“新”字,从超声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着手,她的10余项“新发现”、“新技术”攻克了肿瘤临床诊断以及肝癌局部治疗难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她就创建了显示胆管下段的系列辅助方法及扫查技巧,为提高胆管疾病诊断率打下基础;90年代,她又创建了利胆法等措施,完成了临床尚未解决的胆管癌早期诊断研究,使我国这一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她首创的“对胆管生理运动变化研究”以及“下段胆管扫查方法”被国际上称为“陈氏法”。

陈敏华是我国食管超声检查的开创者。留学日本期间,陈敏华发现通过左侧甲状腺超声窗行15°—20°夹角的纵、横切面扫查,可以使食管上1/3段显示良好,“新发现”使食管疾病多了超声这个检查手段。在此之前,食管疾病通常采用钡餐造影和内镜进行检查。国际影像权威将陈敏华首次在影像领域提出食管生理运动变化的现象,称为“陈现象”。

我国的肺超声及介入超声诊断研究也始于陈敏华。她发现,肺在正常状态下不能行超声检查,但在不少异常状态下,超声能很好地发挥作用。随着经验的积累,甚至对肺门部1—2厘米的小肿瘤,她也能通过超声引导经皮取出病变组织。这改变了以往认为肺不适宜用超声检查的旧观点。

上世纪末,国际上开始用射频消融技术治疗肝癌。全世界每年新诊断的约63万多例肝癌患者中,有55%发生在中国,每年约有20余万中国人死于肝癌,众多患者中只有30%的病人有机会接受手术治疗,大量的病人迫切需要有效的局部治疗手段。53岁的陈敏华开始向肝癌射频治疗发起冲击。

射频消融治疗就是在超声引导下将一根长长的射频针从腹部直接刺达肝部肿瘤,打开电源后,局部达到80——100℃高温,使肿瘤凝固失去活性。其时,国际上普遍认为 “射频消融只能治疗肿瘤直径3厘米小肝癌,无法解决大肝癌”,陈敏华和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各种方案对大牛肝的消融效果,经过反复计算和临床实践闯出了一条新路,使直径6厘米的大肝癌微创治疗成为现实并建立了规范方案,其一次性灭活复发率远远低于国际报道。

除此之外,她还一次次地接手非手术适应症肝癌等疑难病例治疗,为难治性肿瘤制定了个体化消融方案;她率先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肝癌早期诊断标准和应用指南,最终被国际权威机构认可并据此修改了国际标准。

为中国赢得发言权

“凭什么国际大会上没有中国人的位置?中国人没有理由落到其他人的后面。我就是为此而来的。”

2002年,第三届国际肿瘤消融大会在意大利米兰召开。陈敏华恳求大会主席允许参会并报送论文。但由于时间已过,对方答复可以到会场贴海报。由于海报室已满,陈敏华只能将海报贴在了大门口。一整天过去了,论文海报无人问津,着急的陈敏华换上旗袍,拿上小礼物,来到大会晚宴主动与学术权威们“搭讪”,希望他们能抽出时间看看海报。

第二天,开始有人围观论文海报。第三天大会闭幕前,主席找到陈敏华,请她在闭幕式上介绍论文,时间是25分钟。一般主题演讲都是5分钟,给陈敏华的25分钟是一项殊荣。报告结束后,大会主席——一位世界著名的介入消融专家评价:“你们完成了一项伟大的研究,这是欧美同行们一直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

自此,陈敏华和她所率领的团队登上了世界学术舞台,用实力为中国在肝癌诊断治疗领域赢得了发言权。

当陈敏华带着自己的手术案例到美国哈佛讲学时,著名教授Goldberg总结发言:“今天让大家震惊了吧,在遥远的东方有这样高超的技术在治疗肝癌……”

不收红包反送红包的医生

“能够救更多的病人,少活几年值得。”

陈敏华亲自治疗的患者中,约80%为非手术适应症患者,经过临床长期随访446例原发性肝癌获得手术切除同等的疗效,五年生存期达48.1%,显著延长我国临床常见的中晚期肝癌患者生存期,疗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内外及北京市数十家三甲医院都会请她会诊或送去疑难病例,其中有70%为复发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见到陈敏华的第一句话往往是:“某某医院的某某医生说,只有到您这里试试……”

患者的痛苦和对自己的信任让陈敏华带着自信与勇气攻克了一个个诊疗难关,创下一个个医学奇迹。单单“微创消融治疗直径5厘米大肝癌”这一项技术的应用,陈敏华便救治了1200多名患者。由于接诊的患者往往病情重、肿瘤大,她常常前一天工作至半夜,第二天凌晨又去病房查看。

陈敏华常说:“作为医生我们必须要做到理解患者的难处和痛苦,特别是我们科治疗的患者,不少是癌症中晚期,他们得了这种病已经很不幸,我们更应该理解、关爱他们。”她不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作为医生的陈敏华经常送“红包”给患者。

一位北大硕士毕业的小伙子在体检时意外查出肝左叶有肿瘤,看着被晴天霹雳打击得浑身发抖的小伙子,陈敏华深感痛心。为了让他安心养病,陈敏华送上了2000元钱,并亲自找到小伙子单位领导,希望不要解除合同。经过肿瘤射频消融治疗,小伙子没有再复发。为了切断血供保证肿瘤不再复发,并且能让体检无异常,陈敏华对小伙子进行了二次消融治疗,并获得预期效果。此后,工作、结婚、深造、出国……小伙子积极地生活着。陈敏华说:“最高兴的事是前几天在电话中听到他跟我承诺,一定会生个孩子带回来见我。一想到这么优秀的孩子健健康康地活着,并努力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我就特别开心。”陈敏华笑出了声。

2005年,陈敏华用写书的稿酬以“女儿”(北医大毕业生)的名义给北大教育基金会捐款1万余元,资助患恶性肿瘤的贫困同学。

还有一位患者,由于手术时出汗太多,随便说了句“真想吃口西瓜”。结果回到病房后,陈敏华就为他送上了刚准备好西瓜。“哪有这样好的医生啊!”几乎绝望的他心里充满了感激。

舍小家为大家 弃小爱写大爱

“我这一辈子,真的对不起他们。我的母亲,我的丈夫,还有我的子女儿孙。”

对患者关护有加的陈敏华对自己和家人却显得有些“心狠”、“残忍”。去日本留学前,陈敏华的母亲刚刚做了乳癌手术,需要每天打针。陈敏华教只有10岁的女儿给姥姥打针。女儿哭着扎下去,问:“姥姥,您疼吗?”姥姥咬咬牙,说:“不疼,不疼。”

下放西北时,陈敏华就患上了克山病,心房扩大,还常伴有心慌、头晕、夜间低心率(最低27跳)等症状。医院本决定给她装心脏起搏器,但当她得知装了之后不能再做射频治疗后,就坚决不接受手术。同事们提醒陈敏华,再这样拼命容易中风,陈敏华说:“趁我还没到那个地步,先把自己用够了吧。”如今,几个小时的门诊或手术下来,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吸氧。

2009年,世界首部《肝癌射频消融》专著出版,令国际学术界震惊,主编就是陈敏华。为了撰写此书,陈敏华在一年的时间里几乎与世隔绝,休息日及下班后就把自己关在医院宿舍写作至深夜2点,靠方便面和速冻饺子过活。由于长期生活不规律,体质下降,从不发烧的她竟两次高烧40℃,并发生肝功能异常、高血压、浮肿、胃溃疡……现在,国内很多大医院医生桌上都摆着这本书。欧洲超声学会主席、意大利著名外科专家看到其中“难治性肿瘤消融方案”章节时激动地说“这是世界上最系统的归纳分析,太了不起了”,并热情邀请她到意大利讲学。

北大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常务副主任柯杨教授曾对陈敏华说:“你太玩儿命了,一辈子做了两辈子的事情。”在这个物欲横流、追名逐利的年代,或许有很多人不理解她的动机、她的目的、她所追求的东西,这一点,诚如陈敏华在《肝癌射频消融》一书发布会上所说:“争取在医学领域有更多的世界领先,这是一种责任和信仰。爱祖国、爱医学事业、爱我们的患者,并愿意为这个信仰付出一切,造福患者,为国争光。”(通讯员:刘晨)

 

网友评论

总共有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code

北大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常务副主任柯杨教授曾对陈敏华说:“你太玩儿命了,一辈子做了两辈子的事情。”也许很多人不理解陈敏华,但是她有她的信仰,“争取在医学领域有更多的世界领先,这是一种责任和信仰。爱祖国、爱医学事业、爱我们的患者,并愿意为这个信仰付出一切,造福患者,为国争光。”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