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8日 第52 往期回顾:

王耀献:佛心从医 哲思治院 

你印象中的中医是什么样的?一袭青布衣,一把山羊须,一副老花镜,一脸慈祥笑。一间诊室,一张诊台,一个脉枕,一架子中药散发浓浓药香……其实,中医可以不是这样。

他,年不及半百,头发浓密黑亮,西装革履,他是一位中医学专家,也是一院之长。他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长——王耀献。

回忆从医初衷:干中医是偶然,干好中医是“必然”

王耀献:佛心从医 哲思治院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王耀献出生在河南登封市一个农民家庭。现在的嵩山少林寺景区何等繁华热闹,可在那时,却是土地贫瘠、温饱难继的穷山沟沟。

王耀献3岁没了父亲,母亲37岁守寡,含辛茹苦拉扯大了兄弟姊妹六个。“没有顶梁柱、主心骨的家,生活很苦很苦”,王耀献回忆,“从记事开始,就没有吃饱过”。

食物匮乏不在话下,医药条件的落后才是大敌。虽有集体医疗,可诊所里都是赤脚医生。大安片、安乃近四环素、土霉素……区区几种药品就“包治了百病”。

诊所治不好病,人们就求因于鬼神。有一次王耀献高烧说胡话。母亲认为他被鬼附身,拿根金属棍烧红后往水里放,希望蒸腾起来的雾气能驱走小鬼。

王耀献回忆,曾有小学同学,家里连续几年都有亲人因病离世。男死女改嫁,就此绝了户。那时,因病致残致贫、妻离子散的事,太常见了。

山里人朴实,要问他们什么职业最好?他们会说,教书的先生好,治病的大夫好。为啥好?有知识,有道德,能帮人,体面!

看过太多惨况,无人引导的王耀献在对医学完全不了解,甚至连中医西医都不知为何物的情况下,也不例外地选择了成为一名医生。回想过去,王耀献说,他走的路不是谁有意设定的,大多是缘分和命运的驱策。

从事中医也许是偶然的,但干好中医则是王耀献下定决心的“必然”。

初享“名医”赞誉:成就感比成就更宝贵

16岁的王耀献考入河南中医学院,大二开始利用假期为老百姓看病,一时间口碑雀起。回想那时,王耀献的脸上满是开心。

“现在我的专业水准已经到了这一步,找我的人自然多;可那时年轻啊,有人找我看病,那种幸福感,没话说了”,王耀献说。

1987年,王耀献以全省总成绩第一名被录取为硕士研究生;1996年,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三年后获博士学位,并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工作至今。

从主治、副主任、主任医师,到教授、博士生导师,从普通医生、科主任,到医疗院长、院长,他一步一个脚印走得踏实。

谈及专业成就,王耀献经常对年轻大夫们说,“昨天还是副主任医师,今天评上职称就成了主任医师。难道今天就比昨天水平高了吗?不是这样的。从进入校门,到社会实践;从学习中西医知识,再到中西医结合,看病是从积累到成熟,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上研究生时,王耀献的老师用自己三十年来只见过两例的疾病考察三个学生,两位师兄分别写了哮喘和支气管炎。“这太不合逻辑了,老师几十年就见过二例哮喘?”说到这里,王耀献哈哈大笑,爱钻研的他当时的诊断是——先天喉软骨发育不良,他对了。

专业上的扎实过硬,临床上的高威信让王耀献拥有了众多的粉丝和崇拜者。刚硕士毕业上班,领导就安排王耀献带一位来自宁夏的进修大夫。一开始,进修大夫不服:“我工作3年,你刚毕业,你凭什么带我?”

王耀献淡然一笑,没说话。

有一天,病房来了个患者,进修大夫正在为他写医嘱。王耀献问:“什么病情?”

“一个农村来的孩子,发烧,拉肚子五六天了。”

“拉五六天了?”王耀献说,“再问问病史,是不是每天大便性状不一样,今天红,明天绿的,呈万花筒状变化。”

进修大夫一问,果然是这么回事儿,回来后急切地问王耀献:“这到底什么病啊?”

王耀献说出了自己的诊断——鼠伤寒。进修大夫半信半疑:“你见过?”

“没。”

“那你怎么知道?”

王耀献在进修大夫迫切的求知目光中解释了诊断依据:“孩子来自农村,卫生条件差;五六天不退烧,拉肚子。现在抗生素普遍使用,好治的毛病还会五六天烧不退,拉肚子吗?所以我就怀疑了。”

经省防疫站诊断,果然是鼠伤寒。进修大夫跟了王耀献一年,再不嚷嚷,心悦诚服地走了。

在诊断方面,王耀献的敏感性就是比一般人强,往往只凭灵感,就能从症状中分析出与别人不同的看法。临床上,常常有西医大夫诊断不出的、漏诊的患者,王耀献却诊断出来了。

西医大医院肾病同行请王耀献做博士论文答辩的评委,几位西医朋友由衷感慨,王耀献如果不说自己是中医,绝没有想到他不是西医,因为他的西医同样学得好,可以说既是西医高手,又是中医高手。

功利上的平常心,专业上的进取心,让王耀献始终稳步前进。在他看来,医生就应当用一种平常心来给患者看病。因为他永远感觉到,学到的知识永远没有没学的多,治好的患者永远没有治不好的多,所以现有的成绩不值得夸耀,更谈不上成就。

王耀献说,能够让自己内心获得成就感,远比现实的所谓成就来得重要。正是一次次尽心地为患者解除病痛所得到的成就感,鼓励他不断地探索未知。

事实上,长期从事中西医肾病科研、临床的王耀献在专业方面硕果累累。以“肾络癥瘕聚散消长”为基础,他提出了中医肾炎防衰理论,创建了经济有效的慢性肾病中医一体化治疗模式,救助了许多肾病患者。

他还提出了中西医综合治疗肾脏病总策略,从早发现到合理干预治疗,从防止尿毒症、减少并发症到完善肾脏替代治疗前的准备,以及适时开始透析或肾移植,都突出了中医药在防治肾病全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让中医药疗法作用于肾病的不同阶段。

他主持的“多种肾病同一证型异病同治分子机理研究”、“肾络癥瘕理论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项目分获2005年、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内心职业感受:自己阳光了,周围都灿烂

正如他对自己的概括:外向阳光、乐观积极,与王耀献的交流是一个充满笑声的过程。他总说,保持阳光的心态,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家庭社会的和谐甚至事业前途都有好处。

有一天,王耀献送八九岁的女儿去上学,在楼下看见老太太带着一只狗,狗趴在地上,王耀献问女儿:狗在想什么呢?女儿说:狗想睡觉。

第二天,父女俩又碰见趴在地上的那只狗,王耀献又问女儿:狗想什么呢?女儿说:狗高兴呢。王耀献对女儿说,为啥狗同样都是趴着,你的理解却不一样?因为你昨天想睡觉,就觉得狗都瞌睡。今天你睡够了,所以连狗高兴了。

王耀献说,周围的人和事物通常不会主动跟你交流,对他们的理解取决于自己的态度。自己阳光了,周围都灿烂。若是自己疑心重,怀疑这怀疑那,那一辈子都很难活得轻松。

从走上中医这条路开始,王耀献始终保持着用快乐、积极的心态,从工作中发现别人体会不到的乐趣。

王耀献曾做过六年儿科大夫,那时的他也曾争强好胜,敢跟上级大夫比高低。有一天,科里来了个高烧的孩子,同时伴有拉肚子的症状。通过诊断,王耀献给孩子开了泻药。

上级大夫不高兴了:“这怎么行,人家本就腹泻,你还给开泻药?”“我认为他的便溏腹泻是积食,所以得泻才行。”年轻的王耀献就跟上级打起了赌。

为了早些知道结果,王耀献会着急得自己去给患者取药熬药。孩子经过诊治,上午十点住院,下午三点好了,就是这么快。

“还有一位患者,肾炎伴高血压、浮肿、血尿,上级大夫认为患者不应用麻黄,而我就偏偏用了。用麻黄宣肺利水,只要水下来了,血压肯定降下去。为了保证患者安全,我守在他身边,半小时量一次血压。最终,患者的病情得到了缓解。”

与同事的切磋,王耀献总是战果累累,这也成了王耀献做医生的乐趣。

幼时的苦难生活让王耀献对现在的生活充满感恩与满足。“央视采访常问路人你幸福吗?其实人的心理感受,与当时的文化背景环境关联很大。就像我小时候,虽然很穷生活水平很差,可现在回想起来,却是快乐更多。

不仅自己保持快乐的心态,王耀献还希望给患者带去正能量。“情绪对人体的影响很大,中医与西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西医分析问题的方法是从微观角度看指标,但却经常忽略从宏观角度观照人这个整体,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疾病都与情绪关系密切。“

王耀献说,人体八大系统都非常精细,但更高层次的是精神。如果人的情绪精神状态不好,内分泌会紊乱,免疫会出问题,这样一来,糖尿病、高血压、肿瘤就都找上门了。

“为了治疗疾病,中医对人的调理除了参考化验指标以外,还要看幸福快乐指数”,王耀献说,“我收治的患者里,起码有三分之一都是心重病轻,也就是说,病情较轻,心思很重。这部分患者找西医作用不大,而我们中医一方面给患者开方治疗,另一方面就是尽量去开导他,让他正视生活中的困难与痛苦,提升患者的幸福指数。”

医患关系核心:不必紧张惊慌  以心换心而已

2013年初,王耀献当选“第四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也是中医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专家。谈及荣誉,王耀献还是如常得淡然。

“健康卫士来自医疗行业不同的岗位,大家专业不同、分工不同,但都是行业佼佼者,荣誉是对我们的肯定。但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点是,愿意用心为患者服务,以心换心。”

就像我们的栏目名称一样,人们惯于用“仁心”来赞美德艺双馨的大医,但王耀献有不同的看法——医者应有佛心,帮助患者渡劫。

佛有慈悲、仁爱之心,在王耀献眼中,这是成为好医生必须具备的。有佛心,才能对患者身体所经受的痛苦感同身受,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用心为他们解除疾病的折磨。

有佛心,才能理解患者精神上承受的压力,除了治病以外,还要尽力“治心”。在沟通病情的过程中,开导患者,引导他们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疾病挫折和治疗过程。

甚至,医生也应当如佛那般点恶从善。每天接诊的患者来自五湖四海、三教九流,通过给他们看病,医生可以向他们传递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点化他们改正恶习或恶行,这对健康同样有益。

就如之前所说,人的疾病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因果报应”,生活中所做的事违背原则,甚至作恶,让自己没有好心态,疾病就找上门了。

虽然不信佛,却用了“佛心”二字提炼医生的职业精神,在王耀献的心目中,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第二个词足以形容大医心胸以及他们对患者的关护之情。

弥勒佛相前那副著名楹联的上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将佛的宽广胸怀和乐观态度描绘得淋漓尽致。王耀献认为,医生同样也应当具备这样的胸怀。

现下的医疗环境越来越紧张,很多医务人员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王耀献说,与其害怕恶劣的医患关系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不如放开怀抱,面对患者一时的误会,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道理,用佛心对待行医之路上的每一位患者。

非典肆虐、汶川地震、甲流流行时,王耀献派遣医疗队,组织专家参与有关诊治方案的制订和会诊抢救工作等。灾难面前,他带领着医护人员总是奋斗在第一线。

多年来,王耀献深入农村、走进牧区,为当地老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足迹踏遍二十多个省市。

当院长后,王耀献将夜间门诊逐渐拓展至所有科室,方便外地患者,而他自己每周出三次门诊,出夜门诊时常常到晚上10点才结束工作。

任肾内科主任期间,王耀献的行医记录零投诉,有人问他缘故,道:“无他,以心换心而已。”

王耀献说:“文化是中医的根、魂。”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不可分割,一个中医大家身上,一定也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

医生(包括中西医)如果没有人文素质,就干不好,不能赢得老百姓的信任。因此,王耀献也十分注意提高自身修养。

见方如见人,若想了解王耀献的为人、品质以及文化积淀,看他开的方子就能一探究竟。

院长身份定位:搞专业或者搞管理,最后都是搞艺术

虽提倡医有佛心,但王耀献其实是一位热爱哲学的唯物主义者。他认为,研究哲学能让人看破、看穿、看透,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并尝试从哲学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F·德鲁克说,医院也许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现代知识型组织。如何管理好它?王耀献说,必须处理好“专家”和“院长”这两个身份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医院运作是否成功的判断标准在于患者是否满意,而院长的成败除了患者满意度之外,还要看医务人员是否满意。

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王耀献认为,如果自己不是医生,没有与患者亲身接触的经历,就不会了解患者需要什么。不真正了解患者需求,那么有的放矢地改进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就是空谈。

更容易为人忽视的是医务人员的满意度。“没有满意的职工,就没有满意的患者”,王耀献说,“如果不曾长期参与医疗活动,如何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协调好医务人员团队。”

为了提升医务人员满意度,促进医院发展,王耀献提出了“人才种子说”,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打造医院建设过程中的“人才种子”。

医院管理到位才能留住人才,所以首先应当强化对医院管理人才的培养。王耀献一方面在管理层中强化“树立职业化”的理念,一方面根据不同类型的管理人员,实行针对性目标化培养,并请管理专家定期到医院授课,助力管理人员的专业提升。

名医是中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王耀献在医院实施“专家战略”,用患者口碑造就专家品牌,并最终带动医院的发展。

除此之外,王耀献还十分注重医院内部人才的培养,对优秀的年轻医生重点培养,为他们提供理论学习和实践的机会,促进年轻人的成长。

“人才种子”打造出来后,还要尽力让他们植根的土壤更加“肥沃”。医院以物质奖励为手段,通过待遇差异来激发职工的能动性,营造积极、公平的竞争氛围。

“作为院长,如何让自己更为职业化”是王耀献不断思考的问题。为了响应新医改,促进医院的发展,王耀献带领着东直门中医院做出了一系列行内人眼中的大手笔。

首先,不断开拓新的医院管理模式,开拓规模化发展道路。2011年3月6日,涿州分院成立,这是东直门医院以非法人形式探索合作模式的第一次尝试。6月16日,租赁外部空间成立国际医疗部,填补医院本部高端服务空白。8月6日,与通州区中医医院实现合并重组。

其次,充分利用东直门医院的医教研资源和品牌优势,联合全国50余家基层中医医院,发起建立了中医医院战略联盟。目的是增加友谊、互通有无,为基层医院培养人才,提高基层医院使用中医中药的能力水平。

作为领路人,王耀献对医院的定位和作用有十分清醒准确的认识,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医院的主要责任是培养未来的医生;第二是社会服务;第三是对疑难重大疾病进行研究攻关;第四是示范和引领的作用。

王耀献用中医行业国家队来比喻东直门医院。作为国家队,不单自己的日子得过好,还要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互相帮助、互利”,王耀献坦率地笑说,“我帮他们提高,他们也帮我们扬名了。所以,帮助别人等于帮助自己。”

对专家和院长的关系问题,王耀献看得很简单,该他看病的时候,他就是专家身份;该他管理的时候,他就是院长身份,没那么复杂。

无论在哪个领域,王耀献都愿意不停地前进、攀登,因为他知道,只要钻研到一定深度,上升到一定的高度,都会像登山到顶峰,一览众山小。王耀献说:不论是搞专业还是搞管理,到最后都是在搞艺术,我很享受过程。

入杏林三十载,王耀献觉得还是开心的事儿多。什么起伏、得失……相比之下,他更在意从中得到的乐趣和成就感,至于其他,就如他的座右铭所说——仰天伏地无愧,自有病人评说。(通讯员 安然)

网友评论

5, 1, 20
总共有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你印象中的中医是什么样的?一袭青布衣,一把山羊须,一副老花镜,一脸慈祥笑。一间诊室,一张诊台,一个脉枕,一架子中药散发浓浓药香……其实,中医可以不是这样。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