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播散性毛孢子菌病破译

www.39.net  2007-12-3  39健康网社区  
我国发现首例由阿萨希丝孢酵母菌引起的播散性毛孢子菌病。目前,北京军区总医院皮肤科杨蓉娅教授领导的攻关小组已将该病破译。

  八一”前夕,记者在北京军区总医院采访了解到,我国发现首例由阿萨希丝孢酵母菌引起的播散性毛孢子菌病。目前,北京军区总医院皮肤科杨蓉娅教授领导的攻关小组已将该病破译,并成功地分离了我国首株菌种。经过精心治疗,患者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

  患者曲某11岁时,鼻梁上突然冒出一片红色斑疹,逐渐扩大到面部、颈部、四肢。斑疹反复发炎、化脓、增生、感染,患者时常高烧不退,伴有全身黄疸,大量使用激素和抗菌素,病情不见好转,反而促使病情进一步恶化,致使皮肤、粘膜、肝、脾、肾、肠道、阴道等多脏器染菌“发霉”,被迫摘除胆囊。住进北京军区总医院后,经皮损组织及肝脏穿刺活检、特殊染色,发现感染性肉肿中有大量真菌孢子。病理证实,肝组织广泛变性及灶状坏死,初步诊断为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活检标本送至北京5家大医院同时培养鉴定,最终经中科院微生物所国家菌种鉴定中心和日本千叶大学真菌与微生物中毒病原研究中心确定为“阿萨希丝孢酵母菌”。该菌原属于皮肤毛孢子菌,国外微生物专家近几年才将该菌单独立户,我国1997年最新出版的《国家菌种目录》中尚无记载。该菌种已被中科院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收藏。

  中外专家一致认为,该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对健康人一般不致病。目前,杨蓉娅教授领导的攻关小组已经对该菌种反复进行了培养鉴定及DNA序列检测,建立了动物模型,并取得了病理学、真菌学、超微形态学等的初步研究成果。
  近年来,由于气候环境的变化,我院皮肤科诊治的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病例明显增多。本病由于病情长,易复发,常使患者出现明显的心理压力及情感障碍等问题。为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2004年5月~2005年7月使用3种不同方法治疗本病,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4例患者中,男72例,女32例,年龄10~14岁20例,15~19岁38例,20~24岁29例,25~29岁13例,30~34岁4例,平均19.49岁,病程1周~3月不等。

  1.2  临床表现  具有典型皮损,呈毛囊性半球状红色丘疹,直径2~6mm,有光泽,间有脓疱,面部皮损多合并粉刺样损害,但不融合,大小和炎症程度趋向一致。主要分布在胸、背、颈肩、面、上臂等处。参考Pollsbury分类法[1],全部病例属3级,皮损刮片直接镜检:马拉色菌阳性。

  1.3  病例排除标准  有肝炎病史,肝功能异常,药物过敏史,中断治疗及资料不完整者。

  1.4  治疗方法  将104例患者随机分成4组。A组,酮康唑(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产品)0.2g,每日1次,连服4周。B组,伊曲康唑(西安杨森产品)0.2g,每日2次,服用7天。C组,氟康唑(天津药业产品)150mg,每周1次,服用4周。D组为对照组。4组均外用2%酮康唑炉甘石洗剂(我院自配),每日2次,疗程4周。

  1.5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全部炎症性皮损消退,真菌镜检阴性。有效:皮损消退30%以上,真菌镜检阳性。无效:皮损消退<30%,真菌镜检阳性。总有效率以治愈+有效计。

  1.6  统计学方法  组间差异用χ2检验及两两比较。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104例患者经4周治疗后疗效结果见表1。

  表1  3种方法治疗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疗效比较(略)

  2.2  不良反应  A、B、C 3组个别患者在服药前后均有不同程度恶心、上腹部不适等消化道症状,但能耐受,肝功能转氨酶、小便常规、血常规前后对比无异常改变。

  3  讨论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是由马拉色菌引起的毛囊性皮肤真菌病,首先由Weary等[2]报道,1973年Potter正式命名。本病多见于年青人,与天气炎热、潮湿、多汗、皮脂分泌旺盛、肥胖等因素有关[1]。临床表现有3种情况[3]:第一型,常见于青年,为背及上胸部皮肤散在性瘙痒性毛囊性丘疹或脓疱的毛囊炎。此型常发生于日晒或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治疗后,不一定合并脂溢性皮炎。第二型,见于某些脂溢性皮炎患者,为胸、背多发性小毛囊性丘疹,鲜红色,以背部为主。第三型,多见于艾滋病患者,为多发性脓疱,分布于躯干和面部,常合并严重的脂溢性皮炎。

  本病的治疗:在纠正相关诱发因素后,有推荐使用硫化硒洗剂、环丙酮胺搽剂及酮康唑洗剂等[4]外用,但临床上单一外用上述药物治疗效果欠佳。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通过对真菌细胞色素P-450依赖酶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酶的作用,有效抑制了麦角固醇的合成而发挥作用[3]。该类药物对表皮癣菌感染疗效确切。

  本文对104例患者经4周治疗观察表明:总有效率差异虽无显著性(χ2=0.266,P>0.05),但治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24.544,P<0.005)。两两比较后,A组与B组,A组与C组,A组与D组分别为χ2=1.059,P>0.05,χ2=7.799,P<0.01,χ2=26.229,P<0.005。以酮康唑组疗效最佳,伊曲康唑组次之,同时两组具有良好的依从性及安全性。因此,笔者认为,在治疗皮损广泛的患者时,应考虑常规给予口服抗真菌药物,同时适当延长治疗时间(>4周),可提高疗效,减少复发。

(责任编辑:叶惠玲)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