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 > 正文

重庆医科大学病毒性肝炎研究所

www.39.net  2007-8-22  39健康网  

  重庆医科大学传染病学科于1956年由上海医科大学传染病教研室迁至重庆,在我国老一代著名传染病学专家钱德教授、刘约翰教授、张定凤教授、王其南教授创建和带领下,自50年代中期开展传染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现下设病毒性肝炎研究所和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研究所。1981年成为我国首批博士点,1983年首批国家临床药理研究基地,1989年评为全国首批重点学科,2002年再次评为全国重点学科,1995年成立博士后流动站,设有"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岗位一个,1995年成为首批四川省级重点实验室,1997年成立重庆市肝病治疗研究中心,同时也是《中华肝脏病杂志》承办单位和编辑部所在地。

  本学科经约50年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从事传染病学教学、科研、医疗的专门人才,造就了一批知名的传染病学专家,形成了合理的人才梯队,目前,学科以一大批在国内传染病学界脱颖而出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在老一辈专家带领指导下,为我国传染病学的发展做了突出贡献,在国内该领域享有较高声誉。经10余年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目前已成为我国传染病学的临床、教学及科研、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现有博士导师6名,硕士导师14名,教授8名,副教授7名,先后培养博士生39名,硕士生81名,博士后2名。             
   
  在科研工作方面,以病毒性肝炎为中心,围绕乙型肝炎发病机理和治疗,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得到了国家和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好评。系统研究了乙型肝炎慢性化及重症化的发病机理。在国内率先提出除病毒变异外,乙肝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耐受是造成慢性化的根本原因。针对乙肝病毒特异性免疫功能紊乱则可能引起病情向重症化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乙型肝炎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的研究和实践,包括乙型肝炎治疗型多肽疫苗和DNA疫苗的研究、病毒抗原冲击DC细胞打破免疫耐受的研究等。在国内率先研制出具有刺激肝细胞增殖,对抗肿瘤坏死因子的低分子肝细胞生长素。克隆了肝再生增强因子基因,构建了相应的表达系统,现正系统深入地研究该因子与肝脏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关系。先后承担国?quot;六五"、"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国家教委跨世纪人才,青年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项目,霍英东青年研究基金,四川省和重庆市等各级科研项目近100项,资助金额共计1500余万元。先后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42项,共发表论文1000余篇,其中近5年约300篇,主编或参加编写的专业著作14部。先后主办三次全国性肝病学术研讨会,均引起强烈反响,2002年6月又在重庆成功主办?quot;国际肝脏疾病学术研讨会",从而扩大了本学科在国内的知名度。

  作为国家临床药理研究基地,主要从事新药临床前及临床的研究与评价,近年来共开展新药临床前研究15项,临床研究项目20余项,并有幸成为国家药监局唯一批准的两个全球多中心项目的验证单位,即美国施贵宝公司抗病毒新药恩替卡韦和罗氏公司长效干扰素Ⅱ期临床疗效评价。

  本学科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交流。现45岁以下的科研、教学及临床研究人员均具研究生以上学历,大多有在国外知名研究和医疗机构学习或工作经历,如美国NIH、CDC,法国巴黎大学,英国伦敦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等。在掌握先进科研方法,学习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增进了国际间的学术合作交往,缩小了与发达国家在该领域距离,使本学科始终保持在国内领先水平。近年来先后派出27人次出国学习和工作,10人次出国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交流,共邀请15位外国专家来华讲学,聘请了5位国际知名的传染病学专家作为本学科的客座教授和名誉所长,合作单位遍及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法国和澳大利亚。为扩大我国传染病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