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 > 正文

黑热病一例

www.39.net  2007-8-25  39健康网  

  黑热病一例

  中华儿科杂志 2000年第9期第38卷 病例报告

  作者:张笑云

  单位:张笑云(423000 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患儿男,3个月,因发热11 d,于 1995年6月18日入院。患儿因不明原因发热11 d,每日体温波动在38~ 41℃,午后、夜间体温高达39℃以上,偶咳,无抽搐、呕吐。系第一胎、足月顺产,出生在湖南永兴县鱼鲤塘镇矮塘铺林场,未到过外地;其父母均为当地人,其母系林场职工;其父未到过疫区。父母均体健,家族成员及本地区人员无类似病史。体检:体温:38.6℃ ,体重6 kg。发育营养中等,吸吮有力,哭声响亮,反应好,中度贫血貌,皮肤颜色正常,全身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腹平软,无压痛,肝肋下2.5 cm,脾脏未扪及。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25.5×109 /L,淋巴细胞:0.40,中性粒细胞:0.60,红细胞:3.20×1012/L,血红蛋白: 68 g/L,红细胞压积: 0.19, 红细胞平均体积: 62.0 f g,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21.2 pg,血小板: 175×109 /L ,住院期间检验血象5次大致相同, 抗“O”正常, 血沉: 88 mm /h(温氏法),C反应蛋白阴性,甲型肝炎 Ig M阴性,肥达反应阴性,血结核杆菌基因:PCR阴性,血培养3次均阴性,胸、腹平片均正常。第一次腹部二维B超示肝肋下 2.5 cm,脾不大,10 d后B超示肝肋下4 cm,质点均匀,脾不大,拒绝骨穿,诊断不明,住院10 d,经强有效的抗生素治疗,病情无变化,自动离院。15 d后,返院就诊,全身衰竭状态,消瘦,全身皮肤颜色加深变黑,腹部膨胀,肝脾入盆腔,质硬、有压痛。骨髓片检验: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嗜酸细胞明显增高,占 45.5%;涂片网状及中性粒细胞浆内发现大量利杜小体,复诊第二天全身出现出血点、瘀点、消化道出血,死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讨论:黑热病,又名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什曼原虫经白蛉传播所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未见湖南有该病报道,本例为首例,本病传染源是病人与病犬,在丘陵山区,病犬为主要传染源,多为散发,患儿所在地为丘陵地区。当地未发现类似的患者;其母骨髓检查正常,本病例传染源可能为病犬。犬源型以10岁以下的儿童及5个月以上的婴儿多见。此病很少自愈,但受染前营养良好者可呈亚临床感染,流行季节5~9月。本病例特点:(1)6月份起病,发生在非流行区域,发病年龄为3个月,病情发展快,病程短,发病至死亡1个月,临床表现长期发热,热型不规侧,早期一般情况相对较好;(2)晚期皮肤颜色加深变黑,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先出现肝大后出现脾大,晚期肝脾肿大入盆腔;(3)血白细胞升高,经骨髓检查确诊为黑热病。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符合混合型黑热病的临床特征。因本病例发生在非流行区域,在诊断过程中,未考虑黑热病,以致延误治疗而死亡。教训:在排除常见的疾病,同时要考虑本地区少有、罕见的一些传染性疾病,更需及时作全面有关的检查及病原学检查。此例为湖南首例黑热病,值得湖南等非疫区重视,利于作流行病学调查。

(收稿日期:2000-03-21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