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 > 正文

救治包虫病引发过敏性休克21例

www.39.net  2007-8-26  39健康网  

  救治包虫病引发过敏性休克21例

  中华外科杂志 1999年第7期第37卷 诊治经验

  作者:郝永存 黄允宁

  单位:750021 银川,宁夏自治区省人民医院外科

  1980年~1996年我们共收治细粒棘球蚴包虫病523例,因包虫液破入胸腹腔和肝脏血流引发过敏性休克21例,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21例患者中,男13例,女8例;年龄46~73岁,均有羊狗密切接触史;其中:(1)因外伤原因包虫液破入胸腔4例、腹腔5例、肝内血流2例;(2)自发性破入腹腔2例;(3)术中操作不慎破入腹腔5例、肝内血流3例。

  21例皮内包虫实验,阳性率为100%。同期未发生过敏性休克包虫病患者皮内实验的阳性率为87%(P<0.01)。 间接血球凝集实验阳性率95%(19/20)。同期未发生过敏性休克包虫病患者的间接血球凝集实验阳性率为84%(P<0.05)。21例患者中两种实验均为阳性者19例,阳性率95%(19/20),同期未发生过敏性休克的包虫病两种实验同为阳性者321例,阳性率仅为76.6%(P<0.01)。术前有皮肤瘙痒及荨麻疹等过敏反应的17例(80.9%)。嗜酸性细胞计数>30%15例,占71.4%;30~25% 5例,占23.8%。术中多见巨大包虫囊,囊液清亮,均在1000 ml以上,最大囊液量达2600 ml。

  对21例引发过敏性休克患者主要采用手术救治。闭合性胸部损伤休克4例,剖胸吸尽胸腔内包虫液,摘除内囊,处理残腔,修补肺脏3例,肺切除1例。外伤和自发性破入腹腔7例,引起急性弥慢性腹膜炎及过敏性休克反应,剖腹吸尽包虫液,冲洗腹腔行肝包内囊摘除术。术中破入腹腔5例,特点为短时间大量包虫液破入腹腔,血压急速下降,其中3例血压为零。快速行抗过敏性休克治疗,吸尽包虫液,冲洗腹腔,完成内囊摘除术。因外伤和术中操作不慎大量包虫液进入肝内血流5例,血压均为零,其中4例心脏骤停,经抢救3例存活,2例死亡。本组病例存活19例。

  2.讨论:包虫液内含抗原和半抗原物质,经囊壁吸收至血循环刺激网状内皮细胞产生相应抗体,病史中常有反复过敏体症。一旦囊液进入体腔或直接进入肝血流,可引起临床表现的特点是短时间可出现皮疹、喉头水肿、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循环衰竭、 意识障碍甚至心跳呼吸停止。

  包虫液破入体腔或进入血流引起过敏性休克是包虫病的严重并发症,本组资料显示过敏性休克发生率为3.9%,进入肝内血流5例均引起过敏性休克,4例心脏骤停。死亡2例,均为闭合性腹部损伤。肝内巨大包虫囊肿,大量囊液进入肝血流, 形成急性短促血流内大量包虫液循环(白色循环),造成周围血循环不足及包虫液过敏性休克。提示对包虫病外伤患者发生休克和心脏骤停时,应在抢救休克和心脏复苏的同时,尽早手术,快速吸尽在体腔或肝内包虫液,阻断包虫液进入血流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对肝包虫病有可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的病例进行术前诊断预测;有过敏反应病史者,皮内包虫实验和间接血球凝集实验均为强阳性 ,嗜酸性细胞明显增多(>25%)。单囊或多囊未感染巨大包虫囊肿位置临近第一、二肝门,肝内血管走行畸形移位,肝中心性包虫囊肿等病例均有较高的过敏性休克发生率。

  应积极预防包虫液破入体腔或进入血流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猝死的发生。措施是及时诊治包虫病,防止外伤,术中注意保护,穿刺吸引时置好牵引线,用干纱垫完全隔开临近内脏器管, 用干纱布围置在穿刺孔周围,注意穿刺针不可损伤肝内血管,不可刺伤第一、二肝门。 肝中心性包虫囊肿更需注意穿刺针不可穿过太多肝组织,必要时切开肝组织再行穿刺包虫囊,防止包虫液通过穿刺针孔抽吸进肝窦而进入血流。

  本组随访1~10年,但在5年内已有10例分别进行了1~3次再手术治疗。复发率高达52.6%,提示术中过敏性休克抢救成功后, 应充分清洗体腔,仔细检查内脏,处理好残腔,术后用甲苯咪唑治疗等措施努力减少复发率。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