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患者的口耳相传中,专家意味着拯救、希望、重生。在同行眼中,专家意味着荣誉、权威。而在现实中,专家意味着什么?专家何以成为专家?请关注仁心栏目,我们将呈现一幅“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名医群像,为您讲述那一个个荣誉与光环背后的故事。

面对远道而来的病人,冯医生总是尽力多看些病人。但无奈患者太多,不是每个病人都能加上号看上病。


首页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尾页

冯利:将中医治肿瘤推向国际!

 

早上7点30,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已经人头攒动,穿过人流,来到特需门诊的第一间会诊室,上面写着——冯利。

作为著名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治疗专家、中医肿瘤重点专科、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冯利主任医师的门诊一号难求,诊室外常出现这种景象,左手行李箱、右手折叠凳,伸长了脖子观望着诊室的风吹草动。

来自河北张家口的何女士告诉39健康网,她是慕名而来,但冯医生的门诊已经挂到6月,她这次只是来排队试试运气,希望能加上号。

为患者考虑的好医生

病人:“医生,您给我看看,我这是不是不行了啊,我走投无路了。”

医生:“老太太,您别着急,我给您仔细看看。”

病人:“冯医生,你这号太难挂了,能给我加个号吗?”

医生:“行,我尽量给你加上。”

病人家属在医生耳边小声说:“我们没告诉我爸他是这病,冯医生,您别说漏嘴。”

医生:“老爷子,好着呢,别担心,我给您开几副中药调调。”

······

这个带着一丝京腔,语气温和的医生就是冯利主任医师,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及并发症,擅长利用中医药对放化疗减毒增效。

每次,诊室门一打开,大家就朝里面“眺望”,总有人焦急地问排到几号了?还能加号吗?在拥挤和嘈杂的人群中,角落有位女士格外显眼,她不挤动,不玩手机,也不发一言,悠闲从容地坐在折叠椅上。

这位女士姓张,北京本地人,在4年前查出卵巢癌,经过化疗后,一直失眠、便秘,身体虚弱,这种状态持续了一年多,偶然在电视上看了冯利主任医师的节目,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看病,回家吃了冯医生的药后,才第一天就睡着了,便秘也好了,后来就决定吃中药来调理身体,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弊端就是熬中药比较麻烦。

张女士解释道:“我这么淡定是因为我知道冯医生看病挺认真的,所以轮到我还早呢,这不,我每次都带着椅子来了,等时间差不多了,我再过去诊室门口。”

会诊室门缝一开一合之间,病人或焦急或悲喜,而冯利始终定格椅子上,或严肃或鼓励,在门打开的第40下,时间接近下午一点,病人抱歉地说道:“不好意思医生,我加号害你到现在还没吃饭,没办法,我得投奔你······”

冯医生的一句“没事,先看再说”,立马安抚了她的歉意。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似乎在精准地描述他。

看完最后一个病人,冯医生脱下眼镜揉揉太阳穴,在椅子上伸个懒腰,转头对我们说:“咱走快点走,也许今天还能赶上食堂的饭。”

跟了冯利一年多的助理医师马登岳告诉39健康网,食堂一点关门,一年的时间里,大概有半年赶不上食堂的饭,只能叫外卖解决,医生的生活方式也不健康。

冯利主任医师一年的门诊量近1万人次,百分之八十是外地人士,新疆、甘肃、云南等地不足为奇,更有从美国、欧洲慕名远来问诊之人。

冯利为患者建立微信群、公众号,患者后期有任何疑问,他的团队都会在群里为他们解答,让远途患者不用为了小问题来回奔波,通过微信公众号,定期为患者发送新的肿瘤治疗方法以及正确的健康知识信息。

除了会诊,冯利主任医师还有科研、教学等任务,有限时间和无限病人之间的矛盾,让他感到力不从心,每次想到患者都是千里迢迢而来,想尽力多看些病人,常看到下午的门诊都开始了,自己一口饭也没吃过,还是看不完当天的病人,他只能尽量看,也不能保证每一个远道而来的病人都能加上号看上病,希望病人能理解医生的不易。

当天的最后一个病人得知我此次前来是为了采访冯医生,跑过来在我耳边偷偷跟我说:“冯医生是个好人,你多写点。” 紧接着,对我笑着离开了房间。

“作为一个医生,医德和医术都很重要,只有两者都应兼具了,才能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医生。” 冯利如是说。

精湛医术是怎样炼成的?

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它在为人生的一切开始埋伏笔。

冯利与中医的遇见从出身就开始了,出身中医世家的他,祖辈都是从事中医,高中毕业后,想过学其他专业,结果,刚好被中医院校录取,注定踏上中医之路。

大学毕业,经过8年临床工作,深感中医的博大精深,在而立之年来临前,选择继续读研深造,再次历经“8年抗战”,从硕士、博士直接念到了博士后,主要钻研肿瘤,师从我国著名中医肿瘤专家朴炳奎教授。

这一切的遇见塑造了冯利医生,就像冷遇见暖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冯利医生遇见“肿瘤”,发明了“平衡阻断”疗法。

“人得了肿瘤,从西医的角度来说叫免疫失衡,从中医来说,叫阴阳失衡,人要避开疾病,就得保持平衡,其次,得了肿瘤以后,癌细胞容易转移,这时,需要阻断它的转移,我将这种疗法称为平衡阻断疗法。”冯利主任医师解释道,这种疗法包含多种丰富的中西医治疗手段,但最关键的是根据不同的病情,进行有效的选用和组合。

30多岁的白女士是一名在京务工人员,突然晕倒后,查出是多发骨转移,造成血小板降低,正常人的血小板数值是10万~30万之间,她已低至2万。医生估计生存时间已经不会太长,建议回家治疗。

患者一心想留在北京做最后的努力,经医生介绍,找到冯利主任医师,在治疗当中,每天需要输入大量血液才能正常维持身体各项指标,屋漏偏逢连夜雨,刚好又遇上北京供血紧张。

冯主任想出一个治疗方法,一边输血,一边用中药提高免疫力,同时,小剂量地用一些化疗药,还有可能起死回生。

家属拿着这个方法咨询了其他医院的专家,专家都认为血小板含量太低,不适宜用小剂量的化疗药。

冯主任医师解释道,一般在血小板低的情况下,确实不适宜用化疗药,但这个化疗药并不是为了去治愈肿瘤,主要目地是为了解除肿瘤细胞对骨细胞的抑制,恢复患者的造血功能,这个过程需要中西药结合。

家属最终同意了这个方案,在用化疗药的第14天,血终于被止住,血小板数值得到回升,最后恢复到了正常数值,后期采用中药维护的治疗策略,改善了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最终,将患者的生命延续了3年。

在同事眼中,冯利主任总能制造一个个奇迹,他说道:“肿瘤是一门复杂的学科,不同的病种,不同的发病阶段,需要治疗的方法自然不同,像刚提到的案例,在面临绝境的治疗中,不能太过于墨守成规。”

今天的得心应手,都是得益于多年的行医经验和学术研究,冯利在硕士博士期间,曾经在内科、消化科、妇科、心血管科等不同专业进修学习,这些经历让他在中医治疗肿瘤这方面有了更全面的视角。

“各个系统都会得肿瘤,比如,涉及消化系统的肿瘤,就要对消化系统熟悉,涉及血液的肿瘤,就要对血液系统熟悉,之前的进修经历对我治疗肿瘤很有益处。”冯利主任说,只有对肿瘤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为患者选择一个合适的方法治疗。

中医治肿瘤,未来可期

以前,很多人对中医治肿瘤的认识不全,尤其是网上有时会出现,中医治疗肿瘤耽误最佳治疗时期而死亡的新闻,这让一些人对中医治疗肿瘤存在偏见。

“我也看过这些网络新闻,比如,23岁的女演员淋巴瘤死亡归咎于传统针灸、拔罐、放血疗法。这个主治医生肯定不熟悉肿瘤,淋巴瘤首选化疗,每种治疗方法都有它的适应症,所以,不是中医治疗肿瘤不对,是他选择的方法不对。”冯利主任说。

治疗肿瘤需要多学科综合治疗,单纯依赖于手术、化疗或者中医都不行,肿瘤临床表现千奇百怪,所有的肿瘤不可能通过一个简单的治疗方法或药物治愈。

中医治肿瘤的优势在于,首先,在疾病发生的早期,中医能有效地防范肿瘤的发生发展,比如未病先防。

其次,中医治疗肿瘤的优势还包括多个方面,如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配合放化疗,减毒增效;改善机体内环境,调整免疫;当肿瘤患者已接受手术或放、化疗缓解后,运用中药防止其复发或转移等。

对于晚期癌症患者,通过中药的调理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病人的痛苦、延长生存时间,如果早期患者及早接受中医药治疗,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现在随着对中医药认识的不断深入,中医在治疗各种慢性病、重大疾病、疾病康复中的作用凸显,人们对中医治疗肿瘤的观念开始改变。

加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为中医治肿瘤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过去,我国的经方不能像日本一样制成药食两用的制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制定以后,我国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的药食两用的经方的相关规范。

在一片叫好之时,冯利主任发现,放眼国际,全球研究中医经方治疗肿瘤的学术组织还是空白,不利于经验交流。

因此,在冯利主任的倡导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肿瘤经方治疗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委员会研究的主要方向集中在应用传统经方治疗肿瘤,为肿瘤治疗提供最佳的中医药方案。

2017 年,冯利主任带领的中医科与美国耶鲁大学共同合作的项目(中医经方“黄芩汤”的肝癌II期临床研究)已申请到国家重大专项课题,并申请美国FDA的认证,目前进展顺利,该项目一旦获得美国FDA的批准,意味着中医向全世界的推广将不再局限于民间,而是得到了世界医学界的认可,这也是中医经方走向世界的通行证。

除了与学校合作,与美国哈佛医学院肿瘤医院的合作也已经正式启动开始。

截止目前为止,冯利主任带领的团队已经获得了两项治疗肿瘤骨转移的新药发明专利,口服药《益肾骨康方》和外用的《骨痛贴》。

“只有原创的,才是世界的,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下,产生更多原创成果!”冯利主任如是说。

当问道,对中医的未来是否充满信心时。

冯利主任干净利落地回答:“非常有,中医不止有我,是我们。”

除了医生,冯利还是博士研究生导师,推广中医药,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人才也是冯利主任的目标。

冯利主任的博士后导师朴炳奎教授,在40岁的年纪去日本留学,70岁时,每天还在兜里揣着小卡片背单词,80岁还在出门诊,朴炳奎教授用实际行动向学生上了深刻的一刻,学习要孜孜不倦。

这样的精神,也被冯利主任所继承,他随身带着《伤寒论》等中医经典书籍,在开会、出差间隙、睡觉前不断地翻阅与思考,并表示要向朴炳奎教授一样,活到老学到老,做中医治疗肿瘤的传承和创新者。

冯利主任研究中医30余载,对它的热爱与日俱增,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立志一生耕耘中医药事业,只愿为肿瘤防治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以身作则就是最好的教育,冯利主任笑着说道:“我的学生们都很优秀!思维很活跃,我们在互相学习,共同成长,让中医在治疗肿瘤方面发挥更多的作用,让中医走向国际。”

注:患者及家属姓名均为化名。

撰稿:鲁海燕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