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版《慢性乙肝防治指南》发布

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2005年国内有关专家制定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下简称“2005年版指南”)。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为此,2010年12月推出了2010年版《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下简称“2010年版指南”)。

2010年版指南在流行病学数据、乙肝自然史、治疗的总体目标、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相关问题,HBeAg阳性慢性乙肝应用核苷(酸)类似物的疗程和停药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更新;对乙肝疫苗的种类、注射剂量、次数、接种对象做了详细说明。

另外,在慢性乙肝的治疗方面,2010年版指南指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和抗氧化、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必读:2010年版《慢性乙肝防治指南》

2010年版指南主要有三大亮点:提出优化治疗方案,替比夫定列入乙肝抗病毒用药,中国的乙肝感染率降低。

2010年版指南的三大亮点引起了国外内学者及患者的重视,在预防、治疗、用药三大方面给予了系统和正确的指导,尤其是在国内首推的优化治疗方案。

在2010年版指南发布会上,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翁心华教授强调:“新版《指南》首次引入了优化治疗策略,这对提高病人的治疗依从性、预防耐药、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和降低医疗费用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患者并不了解2010年版指南的内容,为此,39健康网编辑策划此专题,详细解读2010年版指南的“三大亮点”,乙肝战友们在选择治疗用药和方案时,可以进行参考!

亮点一:慢性乙肝优化治疗策略

health common sense

1、优化治疗的概念和重点。

优化治疗就是根据病人的基线状况、早期应答情况对治疗进行适当的调整,以达到提高疗效为目的。

优化治疗策略重要的一点就是优选药物,即根据病人治疗前的病毒水平和治疗半年的应答情况来选药用药。例如,拉米夫定治疗半年后病毒转阴,则可继续坚持;病毒没有阴转,则应及时换药或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以前,临床上进行乙肝抗病毒治疗时,虽然效果不明显,但很少出现加药或换药的情况。现在,根据优化治疗的策略可以使治疗更加个体化,通过检测治疗24周时的病毒载量指标来选择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2、优化治疗:兼顾疗效和费用

优化治疗,不仅有效地应对了近年来中国口服抗病毒药物长期临床应用的两大挑战,即规范化治疗与治疗费用,更针对不同乙肝人群给出了相应的治疗原则,即遵循疗效、安全性、费用三位一体的优化治疗策略,这也是乙肝治疗的核心策略。

据调查,我国有80%的乙肝患者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自费患者占到50%多,特别是农村的患者。如果不充分考虑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一部分患者的治疗将难以坚持和规范。乙肝优化治疗的提出和应用适应了国情。

3、优化治疗的提出有着科学依据

优化治疗最早是根据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全球的临床实验结果提出来的,这个临床实验设计了两年时间,研究发现治疗24周的时候,病人应答的情况跟两年的疗效是有关的,如果治疗24周时病毒下降很好,两年的疗效就很好,即病毒的控制很好、e抗原血清转换率比较高、耐药发生率比较低。因此早期疗效对于判断后面的治疗方法是否继续,是否需要调整是有帮助的。

亮点二:替比夫定列入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用药

health common sense

2010年版指南中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用药增加了替比夫定和替诺福韦酯,替诺福韦酯与阿德福韦酯结构相似,但肾毒性较小,治疗剂量为每日300mg,但本药在我国尚未被批准上市。因此,替比夫定的列入使抗病毒药物增加了一个强大“武器”!

1、替比夫定在抗病毒中有着优势

2005年版指南中,口服抗病毒药中只有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2007年替比夫定在我们国家上市,到现在已经超过了三年,有大量的患者服用,临床上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它有两个特点区别于其它核苷类似物:

第一个,抑制病毒的同时我们看到它的e抗原转阴率高于其它的核苷类似物;

第二,在e抗原转阴的同时伴随着e抗原的血清学转换,在同样的临床实验当中如果选择合适的患者进行治疗,它的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相对比较高。

2、替比夫定的疗效优势得到临床证明

全球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实验的结果告诉我们,如果病人治疗前的HBV DNA小于10的9次方,ALT水平大于两倍正常值上限,这些病人的治疗效果会比较好。

适合此药的病人进行治疗到24周的时候,如果HBV DNA降到检测不出的范围,那么治疗两年后,80%以上的病人HBV DNA仍然是阴性,40%以上会出现e抗原的血清学转换,而耐药发生率在5%以下。

HBeAg阳性患者治疗52周时,替比夫定组HBV DNA下降至PCR法检测水平以下者为60.0%、ALT复常率为77.2%、耐药发生率为5.0%、肝组织学应答率为64.7%,均优于拉米夫定治疗组。HBeAg阴性患者治疗52周时,其HBV DNA抑制、ALT复常率及耐药发生率亦优于拉米夫定组。

替比夫定的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拉米夫定相似,但治疗52周和104周时发生3-4级肌酸激酶(CK)升高者为分别7.5% 和12.9%,而拉米夫定组分别为3.1%和4.1%。

亮点三:中国的乙肝病毒感染率降低

health common sense

中国从乙肝高流行区过渡到中度流行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界定标准,表面抗原阳性率在8%以上的地区属于高流行区域,2%—8%是中流行区,2%以下是低流行区。

1992—1995年期间进行的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那时中国普通人群表面抗原的阳性率是9.75%。因此,2005年版可指南称“我国属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流行区”。

1992开始把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纳入计划免疫以后,乙型肝炎的流行强度下降非常明显。2006年全国的病毒性肝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表面抗原的阳性率已经从1992-1995年期间的9.75%下降到7.18%。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1-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5岁以下儿童的HBsAg仅为0.96%,据此推算,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例。因此,从2010版指南可以看出,中国已经从乙型肝炎病毒高流行区进入中度流行区!

网友评论

health common sense
已有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code
乙肝频道
编辑:单文贤 监制:蔡明花 邹莲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