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徐静蕾只取悦自己

2007-10-31 08:34:0039健康网社区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灯亮散场,走出放映厅自觉眼神都是散的,很困惑,满腹狐疑。奇特的观影体验。

  ■在她心里,这就是爱,那就够了

  记者:可是你觉得《来信》里那个女人心里舒服吗?最后她跟那个老家人照完那一面儿出来坐在黄包车上,她那个脸多么悲伤。看的时候我都在想,这还是不是一个跟爱有关的电影?

  徐静蕾:我觉得是跟爱有关的呀。

  记者:是吗?说实话我从这电影里没太感觉出爱,我就感觉出一个女人自己在坚持,然后在不放手,因为不肯把自己的一生否定。

  徐静蕾:可我觉得她那么做的动力就是爱啊。

  记者:可别人是有很多不一样的解读的,比如“其实茨威格给你展示的是激情这个病症”;“《来信》辛酸、绝望的自白,让你几乎要分不清是倾诉还是控诉”;“爱一个人默默地不是饮恨而是舔舐那种神经质的脆弱,再加上自恋得一塌糊涂,那种柔情与其说是来自别人的辜负,不如说是自艾自怜的幻想”。

  徐静蕾:我觉得我不能给爱做定义。如果你问我“你觉得爱情是什么”,我根本就没法回答这个问题,我真的不知道爱情是什么。当然可以用很多词来涵盖,激情、亲情、友情,还有时间,我认为起码要涵盖这些东西的才称得上是爱情。那么究竟哪个是爱情,以亲情为主的爱情是爱情,还是以激情为主的爱情是爱情?这本身就是一个没法探讨的问题。只能说,爱情是一个非常私人的情感,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历对它产生不同的理解。那在这个女孩儿心目当中,她对他就是爱。至于别人怎么认为,认为她这是一种偏执、一种病、一种幻想或者一种自我完成,都不重要。在她心里,这就是爱。哪怕只是她以为她在爱呢!以为就可以了!那一样的,这是我的电影,我认为我这里边表现的就是爱,只不过是她的方式的爱。那就够了。

  记者:张越有一个表达:“我喜欢《来信》的地方在于,徐静蕾对这个电影、这个人物的解释,不来源于教育,不来源于规则,不来源于形形色色的其他作品。我们中国人是很容易把教育给你的、规则给你的和他人的普遍的标准,变成自己的标准的。但是我觉得徐静蕾完全无视了所有的东西,她的解释只来源于自己的内心感受,以及自己构架起来的一个自我的世界观,来源于她生活中的常识判断。我觉得这个特别勇。”

  徐静蕾:其实我只是天生比较理性,不太容易轻易相信很多东西。比如说吧,关于接到这么一封信男人会是什么反应,我听到过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一个说“我太后悔了,这么一个感情我居然不知道”,甚至说他觉得应该去找这个女的。另一种,比如姜文就说,他觉得太可怕了,“我躲都来不及,吓死我了,最好别告诉我有这么回事。”

  记者:太强烈的情感可能也是暴力。

  徐静蕾:其实我倾向于相信姜文这种。我就想,如果是我收到这么一封信,我可能门都不敢出,我会觉得有一双眼睛在盯着我,或者某一些东西未知。这最后的一封信对这个男人其实非常有攻击性。

  记者:看来对这个故事你也并不像我最初猜想的那么执迷。

  徐静蕾:当然。就像我认为一个人只有真正认识到生活残酷之后再乐观地面对生活,那才叫真正的积极,对于《来信》中这种爱,我并不是看不清。我也谈不上多赞许。我只不过是觉得在她那种境遇下,自我完成是她选择来应对的方式。我只想强调,在处理爱情这种非常私人的情感时,每个人都有一个面对它的方式,每个人也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方式。

  记者:其实这是我个人觉得你这个电影最有意义的地方,就是,中国的电影开始表达一些比较个人的情感了,哪怕是一些特别小众的情感。它带来了一种丰富的可能。至少让大家视野更开,这世上不是只有一种爱情,也不是只有你的爱情是爱情。

  徐静蕾: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基本标志啊。如果说现在这么表达的人还太少,那只能说是我们自己的进步赶不上社会的进步。

  ■我只要我喜欢的人喜欢我就够了

  记者:我看到过一篇报道,提到香港导演张婉婷看完《来信》后表示,相对来说还是“更喜欢看徐静蕾演戏”。据我所知,更喜欢“演员徐静蕾”的还真大有人在。当然原因各式各样,比如我就奇怪你转行之后,好像不愿意打扮自己了。我就想,天生丽质干吗老不肯把自己打扮好看了,打扮好看一点儿也不影响才气啊。你有这种主观故意吗?

  徐静蕾:也算有,我是没那么热衷于打扮了,但原因跟你们想的完全不一样。你知道当年我考上电影学院最高兴的一件事儿是什么吗,就是我终于可以描眉画眼儿了,我终于可以打扮漂亮了,这成我工作之一了。之前在家我稍微穿一件新衣服,我爸就说:“怎么又穿新衣服啊?干吗呀穿新衣服?”上大学我最高兴的事儿就是我打扮自己从此名正言顺,所有人都说不出话来了。但那是1993年。过几年慢慢地我就觉得打扮变成累的事儿了,它还跟生活中你穿一件好看的衣服去干吗不一样,那没有压力,而当演员好像不这样不行,那我这性格就觉得“哎呀天天地弄这个”,挺没意思的。所以,从我的心理过程其实是有这么一个过渡,而不是说我今天觉得我要做导演了,所以我就要中性打扮或什么,我就要区别于女演员。

  但是我也不能向所有人去解释。好多时候你也真拿别人怎么想这事儿没辙儿。我当演员的时候穿得朴素一点儿,人家会觉得“唔,不错,她素面朝天”或者怎么样,但我当导演了穿同样的衣服,人家就说“徐静蕾是当导演了,故意要怎么怎么样”。好像是我多在意这导演形象。可同时呢这样的事儿也有,比如接受采访,好多杂志要我照片,我给他们一张,他们说“这不像你啊,不像一个导演。”

  记者:觉得你那照片太像演员了?

  徐静蕾:是啊,比如我照片上那样儿一乐。所以这种事特矛盾,一方面人家说你“越来越往导演那儿打扮”,一方面真正我生活中拍的照片其实都是很自然的,有人又说“不对,这不像你”,所以作为我来讲,我没法都听那些意见。我只能按自己的方式。

  拍电影也一样。电影出来你面对无数的意见,好多完全是岔着的。我只能不关心别人的意见,或者说我只关心我在意的那个人的意见。那别人的意见就不重要。

  记者:一个是没法儿在意,然后你的性格我觉得你也不会太在意。

  徐静蕾:那会儿《笑傲江湖》找我演岳灵珊,当时我经纪公司的人都劝我要演,说这个戏中央台都会放,收视会高。我想了半天就没演,因为我觉得做人最重要一点,你要清楚你要什么。我就不希望红到脸盆儿上都是我的照片,什么什么上也是你,我不想成为那个。而且我不需要那些人喜欢我,我觉得无所谓。我只要我喜欢的那些人喜欢我就够了。

  因为前提是我不喜欢武打片,我觉得那是特别无聊的一个事儿。当然也会受些引诱,比如是不是拍了这个以后你广告会多啊。我一想,我不拍这个,我广告也还行,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也不至于说明天吃不上饭了,人没到那个份儿上我觉得犯不着干自己那么不想干的事儿。至于别人怎么看那没办法,就像有时候看见一个人说“反正我就不喜欢她,我看她那样儿我就烦”,这都很正常。我也就犯不着取悦谁,更别说取悦所有人。

  ■被动、等待的日子我过不下去

  记者:你有时候给人感觉好像挺疏离的。

  徐静蕾:性格决定的。我也知道人随和好,但我的方式是,是什么性格就是什么性格,你们喜不喜欢我我就这样。

  记者:既然演戏是你驾轻就熟的事,为什么后来那么不愿意只做演员?你自己也说,你最大的幸运和顺利,都在你当演员的阶段啊。

  徐静蕾:首先我是一个不爱出门儿的人,不爱去外地,就不能离开北京超过两个星期。尤其岁数越大,这个癖好就越明显。我特害怕离开家的那个感觉。大概从2000年开始吧,那一两年里边,一收拾行李我就犯忧郁症,每次收拾衣服、化妆品什么的拿一个箱子出门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特别可怜。

  第二个原因,有一种演戏的日子我特别过不下去,就是天天在现场等着。你每天工作15个小时,其实真正工作两个小时都不到,13个小时都是坐在现场,跟化妆师聊聊啊,跟助理聊聊啊,跟其他演员聊,就闲扯。就觉得生命全耗费在等待上面了。所以为什么人家一直问我“当导演累还是当演员累”,我都说“当演员累”,他们都不相信。我真的这么觉得。当导演吧,你每一分钟都在工作,很多事情要想,老是一天“哧溜儿”一下就过去了。

  记者:当演员就特别被消耗。

  徐静蕾:对,就耗在那儿,看书吧,也看不进去,看进去了一会儿你又要演戏,你又在另外一个状态。闲聊天吧,就觉得自己跟一大妈似的,天天坐在那儿跟人聊家常,特别地无聊。要不就是睡觉,在现场只要不拍我就睡。那种生活我就过不下去了。当然在演一些有意思的戏的时候,你觉得很有意思,但是漫长的等待我也是接受不了。

  记者:看来你就是特别不愿意等待,你推崇不等待回馈的爱情,你不等待公众的反应来肯定你,就像当演员你受不了在现场等戏。

  徐静蕾:我还受不了老是等待好剧本。这也是一个原因。我觉得我碰不到好剧本,拿一个剧本觉得“无聊!拿走!”再拿一个剧本觉得“无聊!拿走!”到那时候就对自己有点儿怀疑,就觉得“是真的都不好?还是我有问题?”你知道,你看好的东西的时候你会觉得“真好,我还能看得懂这个”,对自己感觉挺好。但你看不好的东西多了你会觉得“不会这么次吧,是不是因为我没看懂?”就会产生这种怀疑。

  所以人不能看不好的东西,老看不到好剧本就会想“到底是我有问题还是他们有问题?是我傻还是他们傻?”就开始自我怀疑。但仔细想,确实觉得不好。就觉得当演员实在是特别被动。没有好剧本来找你的话你就傻在那儿了。

  记者:所以“还不如我自己来呢”。

  徐静蕾:当时就觉得演员不应该是我会一直干的工作,至少是不能把它当成职业来做。因为把这当成职业,你就变成只能是,10个不喜欢的剧本里头选一个还凑合、可以的去演。但不好就是不好,耽误自己,天天在现场等那么长时间何必呢?就觉得自己干点儿事吧,然后就去当导演了。

  我不认为我当导演是因为我比其他当演员的人更多才智。每个人都有才智。只是大多数人容易有这么一个态度――“这事儿不是我做的”。其实没有什么事情是你不能做的。

  30岁徐静蕾拍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自言“一个很纯粹、当代人能理解的爱情故事”,还说不怕别人由这部电影看到她的内心。可是看过,却对她更感费解:这真是一部关于爱的电影吗?那个执著终生的女人是情圣还是怨女?那种毕其一生不放手,是爱还是一种沉溺、一种激情的病?放言“我爱你,与你无关”,是释然还是心死,抑或根本就是一种自大?
 

(实习编辑:魏文巧)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健康资讯推荐
特别策划
39热文一周热点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