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患者的口耳相传中,专家意味着拯救、希望、重生。在同行眼中,专家意味着荣誉、权威。而在现实中,专家意味着什么?专家何以成为专家?请关注仁心栏目,我们将呈现一幅“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名医群像,为您讲述那一个个荣誉与光环背后的故事。

作为广东刘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快速康复专业组组长,刘宁近几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推广“术后快速康复”理念上。

首页上一页1234568下一页尾页

刘宁:骨头上的手工匠

 

翻开遗留在办公桌上的记事本,里面密密麻麻的记录了之后一星期的手术量:10月15日,手术2台,10月16日,手术3台,10月17日,手术2台……上午9点,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间的大门在医务人员步入后自动关闭,门头上方“手术中”几个字随即亮起。

透过门上的小小玻璃窗看到,是一组紧张而又严谨的画面,无影灯雪亮的光,手术医生专注的眼光,不锈钢手术器械的折射光,以及仪器上跳动的数字,让整个手术间充溢着一种神圣的气氛,一眼望去,一名身材绿色手术衣的主刀医生半躬着身体,一丝不苟的操作着手中的医疗器械,口罩上方的眼睛凝神紧盯着患者的伤口,似乎周围一切的嘈杂都与他无关,那一刻在他的世界里,只有手术台上的患者。

2个多小时后,一台膝关节置换手术顺利完成,豆大的汗珠从脸颊上滑落,他揉了揉有些酸胀的手臂,松了口气回到办公室,看到他进来,年轻医师抬起脸尊敬的给他打了声招呼,“刘主任,你做完手术了啊?”“嗯,我回来喝口茶,休息一下。”简单的几句话后,他一口喝下了已经微凉的浓茶,闭目养神了一会儿后,起身整理了下衣服,匆匆赶赴第二台关节翻修手术。

他是刘宁,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关节外科主任,质朴老练,是刘宁给人的第一印象,作为患者你会不自觉的就听他的话,作为外科医生,长年坚守在手术台前,许是因为如此,磨练出他一付硬朗的身形。“每天都有几台骨科手术,我最长的记录是1天8台手术,没有一付好身体谁都熬不住。”刘宁说道,可谁也不知,这个痴迷于手术台的他曾差点成为一名内科医生。

回老家,为当一名外科医生

“不要在该决然跃起的年纪里,选择了舒适与苟且”

95年刘宁医学本科毕业,学校成绩优异的他被选中可以留在安徽省芜湖市三甲医院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做一名医生,可医院当时给的岗位却让刘宁犯了难,“要想呆在附属医院,要么去内科岗位要么去放射科。”刘宁回忆道,我那个时候才20多岁出头,男孩子在学校基本都喜欢多动手的,尤其是在手术台上的那种激动感,要我一辈子远离手术台,我做不到。

辞去了大医院提供的优越条件,刘宁为了做一名外科大夫选择回到了家乡,在池州市人民医院兜兜转转两年后最终定位在了骨科上,“三线城市中,骨科病房里最多的病人就是骨折患者,那时的技术基本都是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一台手术耗时长不说,还极容易造成骨折后畸形愈合或者不愈合的情况。”刘宁说道,直到有一次医院派他去南京开会,第一次听说了骨折病人可以用AO内固定技术,“就在那一天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要去更大的‘舞台’上学习更多的东西。”

不同于其它在职医生选择由医院公派外出学习,刘宁再一次辞去了医院的工作,考上了暨南大学的研究生,扎扎实实地做了三年的学生,“这三年里,我在学校里面学到了两种非常有用的技术,一种是标准的AO内固定,一种是各种骨科畸形矫正,直到现在依然受用。”

有句俗话,当你认真努力的时候,全世界都会给你让路,刘宁最终凭借优异的成绩表现留在了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骨外科,而这一呆就是19年。

亲身参与汶川大地震救援工作,在一线入党

谈起在这19年间工作中的种种经历,参与汶川大地震救援工作让刘宁难忘至今:2008年5月13号早上,我们接到通知,医院要派两名骨科医生奔赴四川抗震救灾,没过多久,我的电话就响起来,只问了两句话:“现在在不在医院?有没有出差计划?”等听到我没安排的回答后,当天晚上就决定派我另一同事出发前去医疗救援。

5月14号从成都到达都江堰后,又决定前往地震伤亡最为惨重的汶川映秀镇,坐冲锋舟渡过岷江后,为了将药品能送进灾区,我们只随身带了三天的干粮和四瓶水,四五十斤的行囊内几乎全是药品。

可真正到达完全堵塞的映秀镇还有3公里的路程,严格来说,这3公里根本就不能叫做路,

山体滑坡已经把路掩成了如同一个废墟,下面是波涛滚滚的岷江,当地人称之为“生死谷”,就在队员们到达时的前两天,已经有4人葬身在这乱石丛中或摔进奔腾的岷江。路遇从映秀走出的村民,他们摇头说,你们不可能背负着这些药品到达映秀的。

“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回头路,大家的想法就是一定要完成任务,没办法,我们几个人就轮流背着大药箱,经过3个小时的跋涉,终于到达了映秀镇的漩口中学。”刘宁说起到达漩口中学的画面依然心有余悸。

“整个中学已经全部倒塌了,里面还埋着不少学生,挖掘机就在一旁工作,一旦挖出人员,医护人员就得马上上去进行抢救,余震每天要发生十几次,大块的石头从山顶上砸向旁边的岷江发出轰隆隆的响声,着实非常吓人。”刘宁说道,本来计划只呆3天,因为道路不通,救灾物资运不进来,我们最后呆了15天。

而岷江的水被泥石、山土等严重污染,医疗队仅靠着带来的3天干粮维持生存。他们六天没有刷牙、洗脸,刘宁说,每天早上起来我都不敢跟人说话,怕熏到别人,幽默的刘宁绘声绘色的讲起他们在营地中的生活片段,每个救援人员都累却又在无私地奉献。

经刘宁申请,2008年5月24日晚,医疗队经过讨论,一致同意刘宁加入党组织。鉴于刘宁在抗震救灾一线中的突出表现,中组部决定批准刘宁在一线入党。

甘做骨关节的“医生保姆”

近些年来,骨关节疾病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越来越常见,年纪轻轻动了关节手术,等到年纪大了后,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往往需要进行第二次手术。

刘宁介绍,骨关节需要翻修的病人这些年来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但是她们往往会显得犹豫甚至信心不足,一来是二次翻修对于医生提出了更好的技术要求,内环境一定比第一次动手术的时候差,二来患者年纪大了后,不太愿意动手术,也不能理解为什么好了的病会重新复发,这个时候,如何向病人解释,设计合理的方案向病人家属阐述清楚是很重要的。

做一次翻修手术医生耗费的心力特别大,同一科室的医生谈起刘宁时说道,你经常可以看到他不停地和患者、患者家属解释手术的方式、时间、花费,以及术后要如何康复,我们有时说一两次就烦了,他不同为了能让患者安心,他可以和患者说上无数遍,而且病人康复第一天,无论他多忙一定会准时出现陪在患者身边,看着他们下地,他说这样病人才安心。

作为医院工作量最大的科室,刘宁为了保持精力跟进每一个病人的术后康复,他经常锻炼,也坚持健身,暨大附一医院的骨关节外科与运动医学中心在8楼,他每天都会专门走一次楼梯。此外,他每周有两次固定时间去健身房进行器械训练。“查房会每天教适合不同病人的康复方法,有时也要示范两招,不可以丢人。”刘宁开玩笑说。

其实,除了日常手术工作,作为广东刘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快速康复专业组组长,刘宁近几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推广“术后快速康复”理念上。

“以前我们总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做了关节置换的病人都建议躺在病床上休养,可后来发现越躺问题越大,疼痛非但没减轻,还会影响血液循环出现很多并发症,患者不理解,就会误以为你手术失败了,医生骗人。”刘宁介绍,现在“术后快速康复”建议病人在术后第二天就快速下床走动,配合康复训练达到无痛出院的目的。

87岁的李奶奶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做完膝关节置换的第二天,刘宁就带着她下床走路,第三天甚至不用搀扶就能自己行走,疼痛感反而渐渐消失,李奶奶一颗悬着的心才下了地,刘宁表示,这其实和中医里面说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理念类似,但背后对麻醉、医生手术技能、手术方案的设计有很多高要求在里面。

“希望抓住外科医生的黄金期”

六点半起床,7点多钟到医院,一整天下来查房、门诊、手术,空闲的一点点时间还得拿来学习英语、看看国内外最新的论文杂志,回到家多半已是深夜。

这样的日子刘宁已经过了19年,每个礼拜一到礼拜六,问他累不累?刘宁笑笑的摇了摇头,“各行各业都在说要吃年轻饭,其实对于外科医生来说也是如此,55岁以前是外科医生的黄金期,你还能一台手术站几个小时不腰疼,你还能晚上做个急诊手术,第二天依然出门诊,你还有精力去学习更多国际上先进的技术。”刘宁说道,我现在要抓住我的黄金期,能多动手时多动手吧!

注:患者及家属姓名均为化名。

撰稿:王慧明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