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血液总量占体重的6%~7.5%。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贫血是由于某种原因,致使血液中的血细胞,特别是红细胞及其所含的血红蛋白生成减少或丢失过多,或复合性的原因,引起血细胞降低到正常值的低限以下,造成病人头昏眼花,头晕目眩,耳鸣,心慌,气短,乏力,面色苍白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症状群。 据资料统计,老年人贫血患病率是50-55%。为什么老年人容易产生贫血呢?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1)铁吸收利用率降低: 膳食中的铁可分为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两种形式,它们在肠道是通过不同机制被吸收的血红素铁可被肠粘膜上皮细胞直接吸收,其吸收率高达20%以上,而非血红素铁在吸收前必须与结合的有机物分离,转化成亚铁后才能被吸收,很大程度上受到食物中其他成分的影响,吸收率常仅为1-5%。动物性食品中的铁的有将近一半是血红素铁,另一半是非血红素铁。植物性食品中的铁全部都是非血红素形式。老年人的膳食一般摄入的肉、鱼、禽类食物较少,植物性食物摄入较多,而植物性食品中的植酸、草酸、磷酸和膳食纤维等均能降低非血红素铁的吸收利用率。另外,还与维生素B12、B6及叶酸等营养素摄入量不足、饮茶过浓等因素有关。
(2)铁摄入量减少: 随着年龄的增加,食物摄入总量减少,铁的摄入量亦有减少的趋势。我国老年人每日铁的膳食推荐量为12毫克。由于老年人的活动量减少,咀嚼消化功能衰退,每日进食的数量和品种大大受到限制同样也影响了铁的摄入量。
(3)蛋白质摄入不足: 血红蛋白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血红素和珠蛋白,仅有铁而没有足够的氨基酸,仍然不能合成血红蛋白。老年人往往限制饮食摄入蛋白质的数量和质量不高,亦会引起贫血。
(4)胃酸缺乏: 非血红素铁主要以Fe(OH)3络合物的形式存在,在胃酸作用下,可还原成亚铁离子,再与肠内容物中的维生素C,某些糖及氨基酸形成络合物,有利于吸收。许多老年人胃酸分泌减少,或服用抗酸剂,不利于非血红素铁的释出,也阻碍铁的吸收。
老年人在预防上应注意:
(1)保证足够的营养,特别是铁元素的摄入量,多吃富含铁质的食物,如瘦猪肉、牛肉、兔肉、鸡肉、动物肝脏、豆类、绿色蔬菜等。
(2)劳逸结合,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食欲,不要过分节制饮食,及时纠正偏食。保证足够的睡眠。
(3)当出现四肢乏力、疲劳、嗜睡、失眠、心慌、面色苍白等症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诊治原发病,如痔疮、慢性胃炎等。在医生帮助下,口服补铁药物,一般二价铁疗效好易吸收。常用的为硫酸亚铁合剂。服用铁剂时要忌服茶叶,因为茶叶中含有鞣酸,可使铁盐沉淀,妨碍铁的吸收。口服铁剂一般需要1-2个月,此时贫血才得到纠正。当血红蛋白恢复到正常后,应继续服小量铁剂6-8周,以增加铁的贮存。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要精心辅以饮食治疗,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治疗不如预防”。
(责任编辑:冯天定)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耳鼻喉科的各种疾病。尤其专治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性鼻炎、哮喘、荨麻诊)
擅长领域:擅长中医药治疗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等妇科疾病;应用中医手段调理亚健康、慢性疲劳疾病及多囊卵巢综合征。 青春痘、荨麻疹、咳嗽、气喘、眩晕、关节疼痛、口腔溃疡、小儿厌食等中医治疗。
擅长领域:在吉林三甲医院从事中医、针灸理疗工作二十余年。曾在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研修,曾受俄罗斯政府邀请从事中医、针灸等中医诊疗工作。撰写国家级、省级医学论文20余篇,并亲自带教多名中医进修学生。擅长风湿、类风湿、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引起的各种关节肌肉疼痛,中风偏瘫、痿症、哮喘、癫痫、呃逆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骨关节、软组织、肌肉等疾患的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