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患者的口耳相传中,专家意味着拯救、希望、重生。在同行眼中,专家意味着荣誉、权威。而在现实中,专家意味着什么?专家何以成为专家?请关注仁心栏目,我们将呈现一幅“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名医群像,为您讲述那一个个荣誉与光环背后的故事。

刘兴鹏提到一个词——粘性。“医生与病人之间最重要的就是这种粘性。”

首页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尾页

刘兴鹏的三重身份

 

采访当天,正赶上刘兴鹏大夫大女儿的生日,但他提前两天就给女儿庆祝了,因为那天下午他要赶往湖南长沙,参加隔天举行的2019潇湘国际心血管病大会。

像这样的忙碌,对于从医25年的刘兴鹏而言,早已成为常态。尤其是,除了医生的本职,刘兴鹏还兼任着另外两个身份——哈特瑞姆心律医生集团创始人与老师。

从一名纯粹的技术至上的心律失常专科医生,到我国心内科领域第一个医生集团创始人,同时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任务。三重身份,三种不同的体验,刘兴鹏一边转换着身份,一边感受着自己的变化——愈加宽容与平和。

当医生:要对得起良心

“您先听我讲。”

“非常好,很好。”

“我确定没有问题。”

面对眼前这位略显紧张和激动,并且几次打断自己讲话的老病人,刘兴鹏依然不紧不慢,耐心地安抚她,一字一句地解答她的疑惑。

与心脏打了25年交道的刘兴鹏常常会想象患心脏病是一种什么感受,“肯定挺无助的。”所以,他从来没有跟病人发过脾气。

“病人是弱势群体,他们来找你看心脏,就是信任你,所以一定要对他们好。”这么多年来,刘兴鹏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刘兴鹏看来,医生是个良心活儿,“心地善良的人才能当大夫,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才是好医生。”

“良心”体现在从医的方方面面,比如有没有与病人换位思考、手术上是不是有并发症、在病人身上有没有过度医疗。

刘兴鹏有一次值三线班,恰好碰上医院最好的单间病房空着,他便在里面睡了一晚,结果发现即使是最好的单间病房,体验感也不好。房间里窗帘的透光度一般;早晨五点多,走廊里就发出护理员打扫卫生叮叮哐哐的声响。有了这次体验,刘兴鹏总提醒自己,一定要早一点给病人治好,让他们早点出院。

每周,刘兴鹏有两天半需要在院内做手术,分别是周一和周三全天,周五半天。手术时间通常从早上7点或者8点至晚上11点。这是刘兴鹏定下的要求,他尽量不让手术延长至凌晨,“对医生和病人都不好。”

碰到难做的手术,提前几天,他就开始琢磨。早起时想,晚睡前想,吃饭时也会想,如何使手术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之间达到平衡。

“最好的心脏手术不仅是效果要好,而且应该没有并发症。”而让刘兴鹏至今印象深刻的一次手术,却是他31岁时做过的一台出现了严重并发症的手术。

病人当时在手术台上心脏破裂,抢救后,第二天又出现肝脏破裂。在之后病人住院的日子里,刘兴鹏连着在心内科门诊仅有60厘米宽的诊床上睡了三个月,床头放着门诊的电话,只要电话响,刘兴鹏一定第一时间赶过去。

“固然学到了很多,但是代价太多,所以手术首先要讲安全性。”这也是他给学生讲手术三步曲,排在“成功率”和“效率”前面的第一步。

心脏病里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过度医疗,以支架治疗为例,对于有些病人来说,支架可放可不放。有些医院、有些医生或许会因为觉悟不好、水平不高选择给病人放置支架,刘兴鹏认为应该找到一种机制避免这种事情发生。

“比如把这个病人当作你的爸妈,支架是放还是不放?”

刘兴鹏提到一个词——粘性。对于医生而言,若父母是病人,肯定先不放支架,而是观察一下,有了一定的必要性再放支架。作出这种判断的原因在于,医生与父母之间有粘性。医生能常常见到父母,同时给予最及时和最准确的照顾。

“医生与病人之间最重要的就是这种粘性。”

刘兴鹏对医患关系有这样的体会,与他医生集团创始人的身份息息相关。

当医生集团创始人:有意义

在国家允许医生多点执业,促进非公医疗发展的背景下,2014年的一个冬天,刘兴鹏与其他六位同行凑到一起,一致认为创立一家属于心内科领域的医生集团十分必要。

就这样,哈特瑞姆医生集团于2015年5月8日正式亮相。

医生集团的名字是刘兴鹏取的,来自心律的英文“heart rhythm”的音译,他笑称自己没有创意。

如今,医生集团已走过四个春秋,参与其中的医生也从最初的7个人达到了百人以上。刘兴鹏称,现在的发展已经超乎想象,“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他向39健康网举了一个例子,也是医生集团四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

在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观海卫镇,有一家叫做慈林医院的综合性医院,2017年7月23日开始,当地的心脏病人做手术无需舟车劳顿前往杭州、上海等大城市,这家镇上的医院也能为病人进行高难度的心脏外科手术。

而这正是得益于刘兴鹏所创立的哈特瑞姆医生集团,他们创新了两种医生集团与医疗机构的合作模式——“1+N”和“N+1”,将优质的医疗资源充分地整合、利用。

与慈林医院的合作采用的就是“1+N”的模式,即一位临床经验丰富的资深专家全职入驻该院,再加上三位体制内的专家作为支持小组,每周出诊一天给予医疗服务。

“这个模式看上去引进一个人,实际上引进了一个团队,心脏手术比较复杂,而几位专家擅长的领域各不相同,组合后心脏科所有的工作都能开展,保障了医疗安全。”刘兴鹏解释道。

医生集团的另一个特色在于随访护士团队的组建。

这是刘兴鹏作为公派访问学者在法国学习时受到的启发。他当时的老板有五个秘书,有人负责病人随访,有人负责病人住院,还有人负责科研的实验数据,工作效率很高。

回国后,刘兴鹏在朝阳医院进行了实践。他所负责的病房里,就有唯一一位不打针、不发药、也不值夜班,而主要负责出院病人随访的护士。这为后来医生集团组建随访护士团队打下了基础。

在参与医生集团工作过程中,刘兴鹏开始对整个行业内的情况了解得更全面,比如医疗服务,比如医患关系,比如医生的多点执业,比如基层医生的从业情况。他个人也因此发生了转变。

在此之前,刘兴鹏一心想着看好病人,做好手术,同时追求手术上的精益求精。现在的他,除了重视手术技术,病人的安全和最大限度地解决病人的问题也成为他的职业追求。

当老师:有意思

虽然从来不跟病人发脾气,但作为老师的刘兴鹏,自认脾气不太好。

而39健康网却看到了刘老师温柔的一面。采访那天,恰好遇上刘兴鹏的学生过来询问问题。刘兴鹏一边仔细聆听问题所在,一边盯着电脑所示,时而用笔在纸上演示,时而又指着电脑图示耐心讲解。

他的研究生小周作为当日的医生助理,悄悄告诉39健康网,学生们私下里都称刘老师为 “男神”。

“刘老师的学生大多是女生,因为觉得他很帅。”

“男神”可不单单只属于这些学生,在网络世界里,刘兴鹏还有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粉丝”。

2016年,主讲心电图相关知识的“刘兴鹏大夫心电图时间”首先在微信公众号“哈特瑞姆心脏之声”开课,一开始只是讲解临床的有趣案例。受到欢迎后,才有了后来系统讲解心电图知识的课程2.0,以及现在更深层次的复杂课程3.0。刘兴鹏一共累计讲了约300节课,其中,课程2.0累计听课人数达到了82915人次。他没想到课程这么受欢迎。

“主要是基层的年轻大夫有需求。”

成立医生集团之后,只在国内大医院和海外医院工作、学习过的刘兴鹏开始频繁接触县医院、卫生院大夫。交流中,他了解到,基层医院可能没有心脏超声,没有CT,但一定会有心电图机。但大多数基层大夫认为心电图很难,不太会看。

“我就想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他们提高。”

互联网成为了这座桥梁。心电图抽象,刘兴鹏就想办法讲得通俗、简单;大夫们遇到疑难病例时,他竭力解答;学员们喜欢这些课程,他利用业余时间一下坚持了三年。

每每听到有年轻大夫听了课程有所进步,受到医院领导的赏识时,刘兴鹏也跟着高兴。“我喜欢年轻人进步快。”

这个过程中,刘兴鹏会要求自己的研究生、博士生也参与其中。做课件、看心电图、分析病例......他希望学生通过“干活儿”,得到锻炼。

“我现在带的硕士生看心电图的水平在他们同学中肯定是最好的。”刘兴鹏满脸骄傲与认真。

医生工作繁忙、压力大,跟学生待在一块儿反而成为了刘兴鹏排解压力、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

采访最后,39健康网问刘兴鹏在本命年有什么期许。

他回答:自己健康、家人健康、手术病人少一些并发症。

注:患者及家属姓名均为化名。

撰稿:杨乔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