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 > 脑和神经疾病 > 正文

治疗帕金森病可以试试脑起搏器

www.39.net  2007-11-10  39健康网社区  
脑起搏器治疗帕金森病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来又逐渐拓展到治疗原发性震颤、扭转痉挛、顽固性疼痛、癫痫、强迫症等病症。

   当出现肢体震颤、肌肉僵直、行动迟缓、面部表情少、走路时上肢自然摆动少,四肢出现不自主的舞蹈动样动作等症状时,很可能是患了帕金森病。除了服药,还可采用先进的手术治疗。

  帕金森病亦震颤麻痹,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慢性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目前我国约有170万患者。由于人口老龄化,帕金森病的发病率还在增加,已成为对中老年人身心健康危害极大的神经系统常见病。

  1817年英国医生詹姆士·帕金森(James parkinson)第一次描述了这种疾病,以后这种病就被正式命名为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帕金森病的典型表现有:肢体震颤、肌肉僵直和全身行动迟缓,另外还有面部表情减少、皮肤油脂分泌增加,说话声音低、眨眼和吞咽动作减少、流口水、写字越写越小、走路时上肢自然摆动少、迈步时腿突然僵住、脚步拖拉、姿势不稳、伴有情绪低落等,还有些患者会出现异动症(四肢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但临床上很少有人同时出现上述所有表现,尤其在疾病的早期,症状更不典型,例如只是手臂酸胀、腿抬不起来、容易疲劳、一些精细的动作变得缓慢吃力,说话声音低沉沙哑等。

  别小看火柴盒大的起搏器

  帕金森病患者的一系列症状,都是由于大脑深部一些特定的神经细胞群过度活跃引起的。手术就是找到这些细胞群的位置,并想办法抑制其活跃程度。抑制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核团毁损术,另一种就是埋置脑起搏器。原理都是为了抑制脑细胞的异常活动,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前者是在异常活跃的神经核团制造一个直径约3毫米的毁损灶,后者则是通过脑内电极的高频电刺激达到类似的效果。从外科手术操作上讲,两者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脑起搏器治疗还是更加引人注目。首先是因为脑起搏器的刺激位置和刺激参数是可以调整的,通过调整可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以后随患者的病情变化还可以继续做调整。而且脑起搏器的刺激作用是可逆转的,关闭刺激电源其作用随即停止。其次脑起搏器不对脑组织造成永久性损害,其安全性比毁损手术高。

  脑起搏器治疗帕金森病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来又逐渐拓展到治疗原发性震颤、扭转痉挛、顽固性疼痛、癫痫、强迫症等病症。

  手术时首先要在患者头部安装一个定位框架,通过磁共振扫描初步确定靶点位置,然后采取微电极技术在百微米水平精确定位神经核团。定位完成之后,将一根不足1毫米粗的精细电极放置到大脑深部特定的部位,然后将电极与火柴盒大小的微电脑刺激器相连,通过微电脑刺激器发送的个性化电信号,来整合大脑的相关信息传递,使患者的活动达到协调状态,恢复正常生活。而放置这样的电极,几乎不损伤大脑,也没有改变大脑的结构。

  特别提示手术的定位技术非常关键,任何一个环节稍有偏差就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损伤到大脑的重要结构而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好的定位技术就等于好的疗效。

  脑起搏器是可以随时调控的

  调控参数就像是遥控,医生通过自己手中的遥控器,对准埋置在患者皮下的微电脑刺激器发射指令,就可以很轻松地调控患者的状态,原来还是不能走动的“木头人”,转眼就能走动了;原来还是浑身颤动,马上变得安静了;原来难以忍受的肢体疼痛,不知不觉中缓解或消失了。

  置入脑起搏器可以缓解帕金森病的主要症状,甚至完全解除其中的一些症状。但前提是要有对疾病的足够认识和相关手术技术的保障。

  脑起搏器可以调整“开”和 “关”的时间

  已被确诊的帕金森病患者都是手术治疗的适合人群,尤其是那些药物(美多巴或息宁)治疗有效或以前有效但长期服用后疗效减退,出现了“开、关”波动现象,这种开、关波动多在服用美多巴或息宁3-5年后出现。处于“关”状态时的患者表现很痛苦。而手术治疗恰好可以延长“开”的时间,缩短“关”的时间,缓和“开、关”的剧烈波动,消除异动症。因此外科手术和药物治疗结合起来,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脑起搏器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脑起搏器对脑内特定结构的刺激可以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但也可能诱发一些副作用,如头晕、眼睛睁不开、说话不清楚、手脚发麻、步态不稳等。这些症状大部分较轻微,患者可以逐步适应,少数情况下需要医生调整脑起搏器刺激的位点和刺激的强度来消除。比较严重的手术并发症是脑内出血,这可能会遗留后遗症,如偏瘫,但由于手术本身创伤不大,所以发生脑出血的几率很小,不到1%,尤其在有经验的医院几乎很难遇到。

  名词解释

  什么叫“开”、“关”波动现象

  当药物开始起作用时,患者活动自如,处于“开”状态;当药物失去作用时,患者的活动困难,称为“关”状态。

  专家简介

  李勇杰,男,1961年出生。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199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94年到1998年,先后在美国Johns Hopkins医院神经外科做博士后,在Loma Linda大学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工作。1998年应聘回国,创办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8年来,采用立体定向和显微外科技术开展了神经外科手术,并在神经电生理方面有深入和独到的研究。获得国家级和北京市科研基金资助200余万,国内外发表各类科研文章100余篇,培养研究生20余名,已毕业博士后、博士和硕士14人。目前是国内5家临床神经科学杂志的编委或副主编。

(以上内容仅授权39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实习编辑:何文卓)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