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患者的口耳相传中,专家意味着拯救、希望、重生。在同行眼中,专家意味着荣誉、权威。而在现实中,专家意味着什么?专家何以成为专家?请关注仁心栏目,我们将呈现一幅“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名医群像,为您讲述那一个个荣誉与光环背后的故事。

对小孩温暖、有耐心,对大人,孙劲旅同样沉稳,从医这些年来,他很少接到患者投诉。

首页上一页1234567810下一页尾页

孙劲旅:为过敏患者“破案”

 

“我好几次遇见新认识的朋友,当我向别人介绍我是变态反应科医生,她们笑的腰都直不起来了!如果她们看了这个,就知道我是看什么病的了!!!”

这是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医师孙劲旅在朋友圈转发一篇题为“过敏了,去哪个科室挂号?变态啊!”的科普文时,特意配上的推荐语。

他希望有更多普通人了解“变态反应科”,有更多深受过敏性疾病折磨的患者能够尽早找到过敏原,并得到有效治疗,他也希望国内每一所地级市医院都能拥有一个变态反应科。

为过敏患者“破案”

在这个听起来有点特别的医疗专科里,孙劲旅深耕了20年,他说自己常常因为“变态”二字受到误解,有人一听到这个科室的名字就大笑,有人以为这是治疗心理疾病的科室,还有人把这里当成了可以做变性手术的地方,每次他都有些无奈。

孙劲旅告诉39健康网,过敏性疾病在我国发病率高达30%,治疗这类疾病的基础就是找出过敏原。“找不到引起过敏的真正原因,就只能对症治疗,而无法进行真正的对因治疗,也就无法从环境上进行针对性的防护,从而导致患者病情反复,甚至加重。”

而他50%的工作其实就是在帮助患者“破案”——分析、查找过敏原,30%的任务是对患者进行教育,教他们如何避免过敏原,如何从病因控制病情,20%的工作则需要帮助患者控制症状,以及对严重过敏者进行抢救。

临床上,查找过敏原主要有两种方式——过敏原皮肤试验和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但是,选择何种检测方式,以及如何解读过敏原检测结果都需要医生的分析,以便做出最客观的判断。

在39健康网跟诊的那个上午,孙劲旅跟病人说的最多一句话是“我们一起找过敏原。”他会一一询问患者的过往病史、具体症状,以及生活习惯,比如每次犯病时的环境、情景,家里是否养猫养狗,家里的空气质量、湿度、卫生情况等。

“过敏很复杂,与人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是一种生活疾病。”孙劲旅说,他告诉每一位患者要注意观察生活中与疾病有关的诱因。

“这样才能更快更准确地找到过敏原,”孙劲旅介绍,目前能够被测出来的过敏原达300余种,实际上应该有成千上万种。

从县医院内科医生到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医生

在成为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医生之前,孙劲旅是一名在老家湖北省江陵县第一医院工作了7年的内科医生。

而成为一名医生,在孙劲旅身上并没有那些“少时立志”的光辉故事。他从小身体不好,家里人认为“身子虚弱,就应该学医,可以自己给自己医”,他也觉得“当一名医生挺好”。

在孙劲旅看来,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他希望优秀的人才都学医。如今教导自己的孩子,他也是如此。

与很多医生不太想自己的孩子从事这个职业不同,他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鼓励、诱导他长大成为一名医生”。没想到,孩子挺感兴趣,自己还买了一本掌上型《本草纲目》看。日常生活里,他还会教孩子给自己看病,“看错了也没事啊,听听他的建议,不对就鼓励嘛。”

他说这是自己的私心,“虽然医生又累,工资又不高,但是以后我老了,我的孩子可以给我看病”,又说大家都不当医生,谁当医生呢,“国外都是最聪明的人才当医生,人的健康是第一位。”

在县医院工作的七年时间里,孙劲旅从未放弃过再次考研深造的想法。囿于当时繁重的工作,直到第六年,他才开始真正备考。

抱着“要考就考最好的”的想法,他选择了报考我国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的研究生。不料第一次考试前,他被院领导派往乡下负责食品卫生工作,没有考上。白天工作堆成山,晚上光线太暗无法看书复习的场景,孙劲旅仍然历历在目。

第二次的全力复习,孙劲旅取得了好成绩,没想到当年胡大一教授仅收一位研究生,“按照以往的招生,本来我是可以考得上”,与理想再次失之交臂的他,选择了调剂到汕头大学医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

等到1997年毕业之际,孙劲旅本想着成为一名肿瘤专家,“可是参观了肿瘤医院后,那种压抑的氛围让我喘不过气来”,直到遇到变态反应科,“我就是觉得这里很适合我”,孙劲旅笑着说。

从县医院内科医生到汕头大学医学院研究生,再到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医生,一路以来,孙劲旅走得似乎并不太顺利,但谈起这些过往时,他却显得很平和。没有过多渲染,就像在诉说他人的经历一样,末了,来一句:“年轻时要多看病人,积累经验。”

对病人负责的医者仁心

孙劲旅的门诊常常会迎来一些年龄很小的病人,“小孩子跟我关系很好的”,面对小孩子,他说自己有方法,“必须有耐心,要温软一些,选择他们可以接受的交流方式。”

39健康网就在门诊里就见到了他对着小孩子“温软”的一面。

“家里来了这么多人呢”,患有过敏性鼻炎的七岁小男孩跟着爸爸妈妈姥姥姥爷一走进诊室,他就笑着说道。

“来,小朋友,坐这里,我问问你,家里养小猫小狗了么?”

“没有,但是我以前养过乌龟,后来死了。”

“怎么会死了呢?”

“我也不知道。”

“你的过敏要打针哦。”

“能不能少打一点啊?”

“你是小男子汉么?”孙劲旅低着头,一脸慈祥地看着小男孩,“小孩子来医院本身就很紧张,必须沟通,让他放松,才会不哭不闹”,如果小孩会唱歌,孙劲旅偶尔还会让他们唱一二句。

对小孩温暖、有耐心,对大人,孙劲旅同样沉稳,从医这些年来,他很少接到患者投诉。博士毕业后第一次因误会接到的投诉,成功化解后,患者还继续介绍了新的病人来找他看病,“说明他对我还是很信任,医患之间应该充分沟通,避免误解。”

在孙劲旅看来,医者仁心就是对患者负责,而且要从头到尾的负责。

一位过敏性皮炎严重的患者在医院打完针回去后,他放心不下,辗转查到患者联系方式,打了电话,确认无事后才放心。“病人当时病情严重,怕回去了进一步发展,心里没底。”孙劲旅说,做医生要心中有数,从头到尾的负责非常重要。

“希望每所地级市医院都有变态反应科”

据世界变态反应组织(WAO)统计,近30年间,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至少增加了3倍。而以世界平均过敏性疾病发病率计算,我国过敏性疾病患者当以亿计。

“变态反应”一词从1906年奥地利人冯·皮凯尔首先提出,已有100余年的历史,但变态反应学仍然属于新兴学科,我国的变态反应学起源于北京协和医院。

目前,全国有十几家三甲医院设立变态(过敏)反应专科,但是面对相对于庞大的过敏性疾病患者群和巨大的临床医疗需求,我国开设该专科的医院仍然较少,专科医师也不足。

这个庞大的患病人群,可能因为不重视、不知晓而长期忽视了病因治疗。孙劲旅希望国内每所地级市医院都能成立变态反应科。

为了推广这个科室,孙劲旅尽自己所能做了不少工作。搞科研、带学生、奔赴各地普及学科知识……

就在去年4月份,由他牵头的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过敏医学专业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成立,两岸四地在过敏和环境污染方面的顶级医疗专家和科研人员汇聚一堂。时隔一年,他们又在上海圆满举行了第二届过敏医学国际高峰论坛。孙劲旅告诉39健康网,这个学会的成立过程充满了“故事”,经过多方的努力争取,才得以成功。

“我们把来自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两岸四地以及美国和奥地利的知名临床和科研专家聚到一起,把世界最新的有关过敏的东西引进到国内,让科研和临床相互促进。”孙劲旅说,他希望以此促进我国过敏医学临床、科研的普及和发展。

对于科研研究,孙劲旅同样充满兴趣。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尘螨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等,曾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

他说自己在门诊看病人时一般比较沉稳,但做起科研来,性格中着急的一面就出来了。“就想着要快点把事情做完,有一次申请课题,从早上七点一直工作到下午四点,中间没吃饭,也不觉得饿。”

随着年纪的增长,有时候力不从心的感觉也悄悄跑出来。

采访当天是周二,孙劲旅身体有些不适,原来前一周的周末两天,他都在杭州开会、讲课,周一的晚上又填写科研课题申请书至深夜。

“原来年轻的时候身体特别好,经常搞科研、做课件到凌晨一点多,现在不行了”,他特别强调临床和科研的有机结合,“这样的人,国外叫‘临床科学家’”。

看完了上午的门诊后,孙劲旅站起来一边活动筋骨,一边跟39健康网聊了这些年的体会。

注:患者及家属姓名均为化名。

撰稿:杨乔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