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患者的口耳相传中,专家意味着拯救、希望、重生。在同行眼中,专家意味着荣誉、权威。而在现实中,专家意味着什么?专家何以成为专家?请关注仁心栏目,我们将呈现一幅“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名医群像,为您讲述那一个个荣誉与光环背后的故事。

他向病人公开自己的个人手机号码,24小时开机,经常深夜还在微信上为病患解疑答惑。

首页上一页13456789下一页尾页

王继勇:把手机号变成生命热线

 

在手术室门口,家属或坐或站,或低头玩手机,或交头接耳,等候着消息;手术大门里边,主刀医生低头一丝不苟地操作着手中的器械,为病人切除肿瘤。

病人9点被推进了手术室,原定十点半就能完成,谁知术中发现病人肺部粘连,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对于一个有着23年经验的外科大夫来说,这只是寻常的一幕,他不慌不忙,沉着应对,一步步解决难题。

11点半,肺癌微创手术顺利完成。摘下口罩,露出一张明净的脸,亲切跟病人家属报喜、叮嘱术后注意事项。

然后,飞奔上楼回到病房、办公室继续忙碌,中午饭还没吃,接到电话又匆匆上了手术台。

他是王继勇,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胸血管外科主任。精力旺盛、有耐心、不怕病人打扰,是他给人的最深印象。

爱啃“硬骨头” ,让弱势科室逆袭

在人们的固有观念中,外科从来都是西医的,中医是不做手术的。外科与中医院似乎是格格不入的,为什么在医院里头选择外科专业?

“我是一名胸外科医生,但著名老中医李可是我的亲大舅,并且是在他的建议下,我来到了广州中医药大学,许多人觉得我没继承他的衣钵非常可惜。”王继勇从小目睹大舅用简便廉验的中医方法为乡亲们治病,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对他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萌生了从医的志向。

“但我小时候对中医西医没有概念,不懂有何区别,高考前报志愿的时候,我问大舅应该学中医还是西医,大舅说,你去学中医吧。”就这样,一份淳朴感情促使王继勇选择了广州中医药大学,当时他的成绩足以上北大清华。通过深入学习,他不仅明白了中西医的区别,也领会到中西医的优缺点,主张中西医结合治疗。

毕业之后,王继勇顺理成章留在了母校的附属医院工作。当时医院的外科比较薄弱,而解决患者的病痛又需要发展中西医综合治疗,他是个爱啃“硬骨头”的人,所以在医院准备创建心胸外科的时候,主动请缨,揽下重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心胸外科刚刚兴起,科室面临着人手不足、治疗经验不多、设备资金短缺等重重困难。经过十多年不懈努力,王继勇带起了一支富有战斗力的队伍,形成了胸腔镜微创手术特色,能够开展各种胸心血管外科手术,吸引着全国各地的病人,弱势科室实现了逆袭。

而他从青年医师成长为胸外科领域的专家,通过中西医治疗排除“胸”险,摸索出一套特色治疗方法,擅长治疗肺癌、手汗症、重症肌无力、漏斗胸鸡胸、食管癌等病症,尤其善于胸腔镜微创胸外科手术,减少病人的痛苦。

“很多人觉得外科不是中医的,这是误解,其实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手术就是汉代医家华佗开展的外科手术。”王继勇说,华佗是中国医学史上外科的开山鼻祖,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麻醉术和首创开腹手术的医学家。手术是中西医都可以应用的治病手段。

用心行医,病人眼中的 “肿瘤克星 ”

走进王继勇的办公室,一眼就看到 “医术精湛、造福百姓” “肺癌克星”“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等众多患者送来的锦旗挂满了墙壁。

给病人详解手术细节、手术风险,徒手绘图解答……为了给病人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他耐心跟病人家属一起进行评估、衡量,经常深夜还在微信上为病患解疑答惑。

众多锦旗中,有一面是来自79岁、原葛洲坝工程总工程师陈某的赠送,称赞王继勇“肿瘤克星,妙手回春”。

当时陈老确诊中晚期肺癌,如不及时治疗可能活不过6个月。他辗转多处找到王继勇希望做手术,求生欲望强烈。但是,家人不同意,6个子女认为手术风险太大,纷纷劝父亲放弃。

面对病人跟家属的不同意见,王继勇冷静从医学角度出发,跟家属客观分析利弊。“肺癌不能轻言放弃,现在癌细胞没有远处转移,还有手术机会,可以延长生命,而七八十岁已经不是手术的禁忌年龄。”经过反复沟通,子女们终于同意父亲做手术。

王继勇一心为病人着想,愿意为病人冒风险放手一搏。在充分准备、制定完善的治疗方案,用微创方式为陈老切除了肿瘤,术后加入中药调理,将老人的生命延长了整整4年。

他说:“面对人生的考验,医患本来就是同一战壕的战友,相互之间需要理解与信任。希望就在努力之中,希望也伴随着风险,医生要勇于担当,跟病人家属充分解释,给他们时间去理解和接纳。”

对于“医生仁心”,王继勇作了三个解读:一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病人,二要有担当,对于危重病人不要轻易放弃;三为病人着想,不忘初心,不要过度医疗。

虽然他是外科医生,但对手术的适应症把握得非常谨慎。“有些病人,不需要手术治疗就不能做。现在肺癌高发,很多人一查出肺部有小结节就担心癌变要求做手术。其实肺部小结节95%以上都不是肺癌,医生的任务是把5%的恶性结节找出来。肺小结节到底是良性还是恶性,这个需要严密的随访和有经验的医生来判断。对于肺小结节,多数需要动态观察,不需要手术或长期吃药。”

中西医结合快速康复,耄耋老者术后两天出院

由于从小受到大舅李可的影响,对中医耳濡目染,王继勇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胸外科疾病是最佳的治疗手段,西医直取病灶,中医综合调理,可以让患者更好地康复。

他在上个月收治了两位80多岁的肺癌病友,一个85岁,另一个80岁,均在微创肺癌手术后两天出院,创造了快速康复的奇迹,令人惊讶!

王继勇谦虚说,两位病友的都有一个共同点,她们都是体检时发现的肺癌,还没有症状,所以都是早期肺癌,淋巴结没有转移,不需要化疗放疗,这是微创手术能够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基础!如果是咯血、消瘦的中晚期肺癌,那么效果肯定没有那么好。

他所提倡的中西医结合快速康复,讲究“慎于术前,精于术中,勤于术后”。病人从入院第一天开始接受中医西医结合调治,直至出院回家:术前加强肺功能锻炼,给予健脾益肺中药促进消化及肺功能,手术采用微创方法,术后给予耳穴压贴,中药健脾清肺化痰,充分镇痛化痰,早日下床活动,加强患肢锻炼,保持大便通畅。

这个方法令无数肺癌病人,尤其是七八十岁的高龄患者受益匪浅,不仅疗效显著,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还给病人节约了治疗费用。

前两天,78岁的黄婆婆慕名找到王继勇,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多年,查出肺癌后也是微创手术加中西医结合快速康复,术后两三天出院。因为肿瘤发现得早,处理得早,黄婆婆术后不需要化疗、放疗,也不用吃药,肺癌就算根治了,以后和正常人一样。

当初,黄婆婆以为自己要经受一番折磨,没想到这么简单就治好了。在出院之际,她非常开心地拉着王继勇团队合影留念,向他竖起大拇指,家属握着王继勇的手连连道谢。

“当医生就是有这么一种幸福感,看到病人痊愈就发自内心地高兴。”王继勇表示,也正是有这种感受相伴,激励着他刻苦钻研,用心行医。他反复强调提醒,早期肺癌没有任何症状,目前只有胸部CT才能发现早期肺癌!建议40上的人群,尤其是有肺癌家族史、有吸烟习惯,最好每年做一次胸部低剂量螺旋CT。

把自己的手机号,变成病人的生命热线

王继勇在病友圈不仅仅是一个肺癌专家,还喜欢专研手汗症、重症肌无力等被大众忽视的疾病。

“手汗病给病人造成很大困扰,手里的汗就像没关紧的水龙头不停地往外冒,手里需随时拿着纸巾擦拭,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深知这种病苦的王继勇积极钻研,与团队研究出通过胸腔镜技术微创,切断胸交感神经链的手术方法,解决了患者的困扰,并且牵头成立了广东首个手汗症专病门诊。

医者也是普通人,上班给病人诊治,下班之后需要有自己的空间,需要陪伴家人。但王继勇是一个工作狂人,经常把自己的私人时间奉献给病人。

来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细看门诊大厅的医生简介栏,不难发现他是仅有一位留下私人手机号码的医生。

在心胸外科门诊或病房,患者和家属也可以方便地拿到服务台上的科室小册子,在王继勇的简介一栏,他也直接公布了个人手机号码,并保持24小时开机。

一个手机号码,就这样变成生命热线!

多年以来,患者只要有日常用药、饮食宜忌或术后调养的需要,对手术方法有任何疑虑或担心,他有问必答。即使出差到外地,接到病人的求助,他也耐心解答、给予指导建议。

不仅如此,王继勇还开了个人微信公众号、微博,发布治疗案例、撰写医学科普文章,在一些疾病高发的季节发出温馨提醒,随时与患者沟通,提供医疗咨询。只要有病人在微信文章下面留言,他必定亲自回复。

“王主任给我第一印象是专业而敬业的一位好医生,”手汗症女孩阿吉在自己的求医心路文章中如此评价王继勇。

她通过病友介绍联系上王继勇,“加微信后,王主任给我发了好几篇介绍手汗症以及手术的文章,里面有谈到代偿性出汗的问题及手术的细节,非常详细!”

随后,阿吉向王继勇打听手汗症的手术治疗,两人用微信沟通到晚上11点半。当时,王继勇其实还在美国出差中。

这种专业而敬业、以及亲切,让阿吉感到不可思议,一度怀疑是不是有诈?是否有人盗用了医生的微信号?第二天打电话向医院总机核实信息,原来真的是王继勇医生,让她感动不已。

“不管医疗水平有多高超,医生最重要的就是医德,因为我们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王继勇说,给了病人手机号虽然有时会被打扰,但也理解病人。多渠道与患者互动,能够增进医患之间的信任,提高公众的健康知识素养,促进和谐医患关系。

注:患者及家属姓名均为化名。

撰稿:叶芳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