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患者的口耳相传中,专家意味着拯救、希望、重生。在同行眼中,专家意味着荣誉、权威。而在现实中,专家意味着什么?专家何以成为专家?请关注仁心栏目,我们将呈现一幅“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名医群像,为您讲述那一个个荣誉与光环背后的故事。

病例研讨中的王磊。从医20余年,王磊一直致力于结直肠癌、放射性肠炎预防与诊治相关研究。对于疑难病例,王磊常会组织医生会诊讨论。

首页上一页1234569下一页尾页

王磊:燃烧自己,照亮病人

 

“既然无法延长生命长度,那就增加生命的厚度!”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结直肠肛门外科三区主任王磊教授,在消化道肿瘤领域深耕20多年,挽救过他人无数的生命,去除过他人无数的病痛,没想到自己竟被“癌王”击中。

患病一年多,王磊始终舍不得放下手中的工作。术后依然坚持出诊、做科研,一边积极与癌抗争,一边不改悬壶济世的医者本色。

2019年6月23日20时40分,王磊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这一刻,享年50岁。王磊教授用他的一生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医者仁心!

将“冷门”研究领域做到世界闻名

王磊教授从医20余年,一直致力于结直肠癌、放射性肠炎预防与诊治相关研究。熟悉的人都知道,在大肠癌研究领域,王磊是个“冷门”的科学家。

他关注放疗带给患者的放射性肠炎,是难出成果、别人不重视也不愿做的领域,但王磊一做就是10年。因这一疾病而产生的“天河术式”,由他独创并命名,有效推动了国内结直肠癌预防与诊治的技术发展。

“既是‘开荒牛’,也是‘老黄牛’,勤勤恳恳开荒,敢于啃常人不愿接的硬骨头。只要对患者有帮助,他就愿意尝试。”王磊的导师、中山六院首任院长汪建平如此评价他。

当时,放射性肠炎的研究在国内仍是一片空白地带。这种疾病反复发作,每一位患者的病情都十分复杂,要做这样的科研课题,意味着要坐很多年的“冷板凳”。但王磊坚定不移,潜心做研究。

在诊疗的过程中,他发现,部分肠癌患者虽然肿瘤已根治,但却因肠管放射性损伤,依旧饱受煎熬,直肠肛门功能受到影响。有的放射性肠炎患者,一天可拉数十次大便,几乎拉到肛门糜烂,无法出门,非常痛苦。少部分患者在放疗后会出现直肠坏死,盆腔严重感染,痛不欲生,有的患者甚至想跳楼自杀。王磊希望能为他们破解难题,解决痛苦。

那时候,胃肠研究所刚刚创建,很多医学生都关注临床,不愿意也不知道怎么做科研。王磊坚持认为科研的成果能为患者带来更多改变命运的机会,鼓励医学生要将临床和科研相结合。为此,他把办公室搬进了胃肠研究所的大楼中,几乎日夜驻扎,只要学生需要,随时可以找到他。

为有效预防放射性损伤,汪建平和王磊的团队不断探索创新,成功建立起一套术前“单纯全量化疗”,去放疗的直肠癌治疗新方案,为直肠癌的治疗打开了新的篇章。

而针对已经放疗的患者,他开创了新的手术方式——直肠癌扩大左半切除新术式,王磊命名为“天河术”,也是他最得意的“作品”。

当时王磊在直肠癌治疗新方案中发现,放射性肠炎与术后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密切相关,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灵感,开创实施近侧扩大切除手术,减少术后吻合口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该研究成果屡获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

2018年6月5日,在第54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王磊登上被称为肿瘤界“奥斯卡”的讲台,代表研究组作口头报告。

报告当天,他着西装,打领带,身材挺拔,全程英文陈述,但剃着光头。这时候,很多人还不知道,王磊罹患胰腺癌,两个月前刚经历了一场大手术。历经化疗,脱发严重。为了在ASCO上顺利发言,他已经在酒店的床上躺了10多个小时。

“抗癌斗士”将生命全力提速

几十年几乎没有打针吃药的王磊,在2017年下半年开始出现不适,经常腰痛,感冒不愈。工作繁忙,他的日程被排得满满的,并没有太在意。

直至2018年3月中旬,医院组织员工体检,王磊肿瘤标志物CEA异常升高,让这位消化道肿瘤专家有了不好的预感。检查结果显示:晚期胰腺癌,且转移到了肝部。

胰腺癌因隐藏深、死亡率高被称为“癌中之王”。“如果不治疗,生命一两个月可能就会结束,即使积极采取治疗,可能也只能撑个两三年。”在肿瘤领域浸淫多年,王磊再清楚不过了。

起初,他也感到惊愕,但很快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并大方告诉学生:他得了胰腺癌,但是他不把当成肿瘤,而当成要去战胜的对手,积极面对!

4月的第一天,王磊接受了10多个小时的大手术。手术过后,身上脾脏、80%的胰腺、大部分的胃和肠道神经已被切除,日常靠吊着硕大的白色营养袋维持生命营养。

两个月后,拖着羸弱的身躯,随时随地与体内肆虐的癌细胞作战,他又重新出现在工作岗位上。

过去15个月的时间,王磊的生命在全力提速:

术后两个月,在病床上躺下十个小时储存体力,他走向第53届芝加哥美国临床肿瘤大会,作为主创团队成员代表,向来自世界近万名肿瘤前沿领域的专家学者作消化道领域唯一一项来自中国的口头报告,这项关于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对照研究,对世界各国晚期直肠癌治疗指南有重要的价值。

前一夜还在吸氧抢救,次日他如常出现在广东科技奖的初审会上,向评审专家阐述放射性肠炎的创新性治疗研究成果,这项成果在2019年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上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一年,他还牵头与全国30多名专家共同制定发表了《中国放射性直肠炎诊治专家共识(2018年)》。

他在肿瘤医生和肿瘤患者两个角色中,不断切换。他重新出现在诊室,为病人诊治,给予同在抗癌路上的人更多的心理抚慰;在每周三下午的医学研讨会上,时常看到他边打点滴边参会的身影。

从手术细节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在中山六院3楼的2号诊室,在住院楼23楼的外五科病区,在中山六院官微的留言里,在多个医生评价网站上,王磊被冠以医术高超、待人真诚的标签。患者的感激不仅在于王磊帮他们消除最大的病痛,更在于他对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视。

主治医生马腾辉是王磊的学生,他谈到跟王磊做手术最深的印象是:手术室里,患者躺在无影灯下,耳边除了监测仪器的滴滴声,就是王磊详细的讲解和不时的提醒:“注意,这里是输尿管;注意,这是控制射精的神经;注意,不要损伤到括约肌……”尽管已经成功完成了数千例手术,每一台手术王磊仍会以十二分的小心应对,确保成功。

“我们选择手术方案时,生命是第一位的,但同时也要尽可能保留患者的生理功能,保证他们有更高的生活质量!”王磊说到。

在他的妙手仁心医治下,谭伯保住了左肾,陈伯保住了输尿管和睾丸,还有更多的患者保住了肛门功能和生育能力。

“王磊教授医术精湛,和蔼可亲,寥寥数语,慰藉危恐,”病友Tony称,去年11月看了王磊的门诊,当时不知道他已患重疾,“是王教授给我了信心和信念,还亲自给我做了手术,让我恢复健康和快乐。”

河南人李先生肠癌手术后,出现直肠肛门功能障碍,备受病痛折磨三年多,是王磊确诊他没有罹患放射性肠炎,并准备了6套手术方案,成功帮他摆脱了病痛。

“王教授平易近人,妈妈生病后不远500公里跑到广州找他看病,”来自广东湛江徐闻县的林小姐也一直感念,王磊让母亲得到精神上安抚,愿意积极治疗,得以康复出院。

半夜打止痛针只为第二天顺利出诊

“我或许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是我可以主宰生命的厚度。”年轻时曾思考人生的活法,王磊对自己的有清晰的认识:宁可轰轰烈烈燃烧三年,也不愿得过且过三十年。

在这抗癌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承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有时痛到彻夜难眠。由于不能正常进食,他80%的营养都靠输液来维持,原本高大健壮的身体变得瘦削。

手术后,癌细胞依然在体内肆虐地扩散中,但阻挡不住他对病人的牵挂。

2019年5月7日,周二早上9:30,王磊走入诊室,一旁的座椅上,10位疑难病患者,正等待他的到来。

大部分患者还不知道,眼前这位和善的医生,早就身患胰腺癌晚期。出诊前两天,王磊因为做了细胞免疫治疗,疲惫不堪,躺在床上不能下地。妻子本想取消门诊,但被王磊制止了。门诊号已经放出,临时取消,“这对患者不公平”。

为了顺利出诊,凌晨两点,护士为王磊注射了一支杜冷丁,勉强止住疼痛。进入诊室前,还特意让妻子给他化了妆,以掩饰病容。

看诊时,王磊注意照顾每个患者的情绪,诊断建议事无巨细。虽然医院限定他每次出诊1小时,但经常从9点忙到快12点,逾两个小时。每个患者的问诊,均超过10分钟。

为何已是癌症晚期,仍然如此奋力付出?

王磊的回答是,“如果一个人对于即将发生的事情无法接受,只会令自己和身边的人很痛苦。”人生如旅途,他已准备好做那个提前了一点下车的旅客。“我已经知道自己的生命期限了,我就倒着生长,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让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

如常地工作,能让他感受到生命依旧丰盈。

王磊的精神,感动着每一个病人,感染着每一位医者。与王磊相识二十年的中山六院副院长吴小剑表示,从这位兄长身上找到了医者初心的答案。

注:患者及家属姓名均为化名。

撰稿:叶芳

通讯员:简文杨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