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患者的口耳相传中,医生、护士等医务人员意味着拯救、希望、重生,39健康网《仁心》栏目,将讲述不为人所知的一线临床故事,呈现“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医务人员群像,传递属于这个时代的正能量。

在新冠隔离病房,医务人员的压力都不小,作为护士长的王馨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都很大,而患者的出院帮大家找回了一些信心。左一是王馨。

首页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尾页

王馨:抗过非典,再战新冠

 

2003年,北京佑安医院肝病四科的护士王馨28岁,按照原本的计划那一年她准备生宝宝,但因为非典疫情,她申请进入非典病房工作。

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已经是肝病重症医学科护士长的王馨是14岁孩子的妈妈,疫情高峰期,她再次穿上隔离服进入新冠病房,3月又去支援小汤山医院。

从28岁到45岁,从非典到新冠,从传染病救治为重点学科的佑安医院到为疫情专门改建的小汤山医院,作为医护人员的王馨在一线完整经历了两次重大传染病疫情,身在其中她经历着生活和医疗系统的种种变化,却也坚守着医务人员身上始终不变的仁爱之心。

非典回忆:楼道的白烟像西游记一样

佑安医院的前身是北京第二传染病医院,以传染病救治为人所知。2003年3月9日,北京佑安医院被确定为北京第一家非典定点医院,成为北京最早承担救治非典患者任务的医院,也打响了北京医护人员抗击非典的第一枪。

当时28岁的王馨是主动报名进入非典病房的,肆虐的疫情先后让佑安医院12名医护人员倒下,其中包括当时的护士长朱伟平,所以实际工作中王馨还承担了部分护士长的工作。17年过去了,王馨依然记得当时瘦小的护士推着氧气瓶的身影,也记得长长的楼道里过氧乙酸熏蒸的白烟,“我们都说像西游记一样”。

17年足够一个孩童长大成人,也足够让一个国家的医疗系统拥有更强大的支撑救治患者。王馨对17年来医疗领域的变化十分感慨:“非典期间,只戴着双层纱布口罩,也没有现在的防护服,包括当时的急救措施,医疗手段都比较落后。我记得当时使用无创呼吸机的使用都是相对比较少的,而现在各种重症的治疗手段,有呼吸机、血滤、ECMO、血浆置换等。”

17年也很长,长到有些记忆已经有些淡忘,但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在2003年5月1日人民网的一篇报道中,39健康网看到了17年前王馨写给妈妈的一句话: “亲爱的妈妈:我一切都好,您自己注意身体,我一定努力工作,胜利的时候再见!”

胜利如约而至,2003年6月25日,佑安医院送走最后一位康复出院的非典患者,也是那一天北京宣布“双解除”。在非典中病倒的12名佑安医务人员最终全部痊愈,而王馨也回到正常的工作生活,2006年她的孩子出生,因疫情耽搁的计划也终于完成。

非典后,王馨正式成为一名护士长,工作上独当一面,也对其他美小护关心备至。佑安医院官方微博记录了这样一件事:2017年春节,为了让更多小护士们回家过年,王馨护士长选择在节日中值守一线。

如果不是新冠疫情,2020年春节王馨和同事们很可能在日常值班中度过,而来势汹汹的疫情再次将他们推到临床一线。

新冠病房实录:工作和精神压力非常大

1月21日,离2020年春节还有三天的时间,佑安医院收治了第一个新冠肺炎患者,王馨被安排在2月11日支援新冠病房。

虽然不是最早进入临床一线的,但当时却是疫情的高峰期,全国来看,截止到当天10时23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全国已知确诊 42708人。而在北京,截止到当天凌晨,已经累计确诊病例342例。

作为一名有多年传染病工作经验的护士,在疫情刚刚出现时,王馨并没有太多的压力和恐惧,但是疫情发展之迅猛,病毒传染性之强,还是严重超出了王馨的预期,而作为病房护士长,更是面对救治危重症患者和预防医务人员感染的“矛盾”。

”一个危重患者从观察治疗护理都要消耗大量的护理人力,是轻症患者的数十倍,但是从预防感染的角度,应该尽量减少护士在病房长时间的停留。”王馨表示,当时自己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都非常大。

难是真难,但必须迎难而上,王馨一方面帮助护士做好防护检查,另一方面尽量争取人力支持,做好流程优化。通过共同努力,有几个高龄危重患者陆续转危为安,这给了王馨和同事们极大的信心。

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王馨特别感谢护理部和医院的各个部门的全力支持:“24小时无条件保障一线,极大地缓解了我们的压力。”

进入三月,国内疫情有所好转,全国各地陆续复工,此时王馨和她的同事们也已经进入新冠病房的一个多月。按照医院的安排,他们撤离病房,隔离休息,但“在回家的第三天就接到支援小汤山的通知”, 3月19日上午十点和15名同事集合出发,支援距离佑安医院50多公里以外的小汤山医院。

小汤山抗疫:和普通病房差异很大

小汤山医院原本是一家疗养院,非典期间改建为集中收治患者的医院,3月开始随着全球新冠疫情的扩大,北京面临输入型新冠病例的压力,小汤山与3月16日被再次启用,用于境外来(返)京人员中需筛查人员、疑似人员及轻型、普通型确诊患者的治疗,成为首都北京的重要防线。

在佑安医院的新冠病房,王馨和同事们接触的主要是重症患者,救治任务重,护理治疗任务繁重,但是因为在熟悉的环境,熟悉的同事,工作时协调沟通比较方便,而在小汤山医院是完全不同的工作方式。

王馨告诉39健康网,小汤山收治的主要是以疑似筛查和确诊的轻症患者,流程与重症病房的差距比较大,周转速度非常快,特别需要注重与旅客的沟通方式,照顾他们的心理感受。另外,小汤山汇集的是北京各家医院的精兵强将,但彼此之间并不熟悉,因此需要大家以最快的速度磨合适应,形成良好的沟通,成为一个配合的团队开展工作。

相继复工,堂食也在不断恢复,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新冠疫情似乎已经被控制住,但王馨在小汤山医院依然感觉“压力挺大的”:现在重点是防输入,我们经常一次收十几位旅客,出十几位旅客,每天的出入量很大,这和普通的病房差别很大。

“我们开科第一天白天贮备物资,晚上就接待十几位旅客,当天我们好几个护士都是24小时工作。”王馨介绍。

护士仁心: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从非典到新冠,中间隔着17年,十七年来王馨的生活发生着变化:在非典隔离病房,她念着的是妈妈,现在她多了对孩子的牵挂。她告诉39健康网,等疫情结束。她最希望做的事情就是和家人团圆,管管孩子的学习。

17年中一切都在变,不变的是医务人员身上的仁爱之心。

新冠疫情期间,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很大,患者因为病情也比平时多了恐惧心理。有一位慢阻肺基础病的老年患者,喘憋症状特别明显,王馨带她去做CT,患者一躺下,一下就抓住了王馨的隔离衣,要“把我的隔离衣扯下来”。

扯的动作让王馨很紧张,但没有生气,相反因为感受到了患者的恐惧,她选择过去抱着这位老人,“大概5、6分钟,她逐渐安静下来,试了几次,终于帮助患者做完了CT”。一周后病人明显好转,老太太拉着王馨的手问:“你看我不一样了吧?”

其实,像这样高龄,且合并多种基础病的新冠患者,王馨和同事们不止遇到过一个。

有一位89岁的患者,合并有膀胱造瘘,脑血管后遗症,身上带着胃管、尿管等,长期卧床不起,意识不清,四肢循环不良。因为不能自主咳痰,护士要经常为患者协作翻身,并拍背吸痰,尤其是吸痰这个操作,气道开放传染性是很强的,但是护士们没有一个退缩的。

经过一段治疗护理,老先生逐渐好转,但是由于四肢循环不良,指氧无法测出,如果没有这个数据,就要反复给患者抽取动脉血气,增加患者痛苦,王馨和同事们就用4个暖水袋,每班为患者温暖四肢。

有一天,王馨看见一个小护士飞奔向老人所在的病房,边跑边说:“血氧出来了,100,赶紧拍下来!”隔离病房的每个护士都穿着厚厚的防护服、隔离衣,还有鞋套,这个小护士的动作显得有些笨拙,但在阳光下看到这一幕,王馨特别感动。

我们常说“医者仁心”,疫情之下也让我们看到了王馨这样的护士们的仁心,或许她们无法给仁心下个明确的定义,但实际上,那份仁心早就藏在一次次帮监护室里监护呼吸机上血滤,一次次帮位危重患者换衣服,一次次冒着感染的风险给患者喂饭的工作中。

注:患者及家属姓名均为化名。

撰稿:李潇潇

通讯员:刘慧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