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患者的口耳相传中,专家意味着拯救、希望、重生。在同行眼中,专家意味着荣誉、权威。而在现实中,专家意味着什么?专家何以成为专家?请关注仁心栏目,我们将呈现一幅“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名医群像,为您讲述那一个个荣誉与光环背后的故事。

诊室虽然简陋,但王茂宏的医术却备受乡亲们的认可,2014年,王茂宏被评为安徽省优秀乡村医生。图为王茂宏照顾输液的患者。

首页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尾页

两代人的医者仁心

 

王茂宏,安徽滁州的乡村医生;王宗平,浙江杭州的肿瘤科大夫。两个王大夫执业地点相隔300多公里,如果不是特别提起,大部分人不会知道,他们是父子关系。

同为医者,救死扶伤,两个王大夫千方百计为病患解除病痛。时代更迭,术业专攻,两个王大夫对医学本身也有不同的思考,医学的薪火代代相传,在这个家庭有了别样的轨迹。

60岁考取执业医师证的赤脚医生

在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黄庄村,村医王茂宏是个大红人,乡亲们有了什么不舒服都会到村卫生室找他。虽然他不是北上广带着三甲光环的大牌医生,但是因为医术精湛,还有从滁州市区来的患者专门开车百余公里前来求医。

这样的好口碑是行医40多年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

1967年8月25日,王茂宏至今记得那一天,他的父亲让他辍学照顾四个年幼的弟妹,挣钱贴补家用,而那时他只有11岁,小学五年级毕业。辍学后的王茂宏最开始放牛、放猪、做农活,1970年被生产队派到镇上学习,成为一名赤脚医生,挨家挨户敲门送抗疟疾的药物。

一个小学毕业的人成为医生,在现在人看来可能是不可思议的,但在当时缺医少药的社会背景下,正是王茂宏这样的赤脚医生支撑着基层群众的健康。当时,整个生产队近2000人,一度只有王茂宏一人负责。

除了跟镇上的师傅边干边学,他还主动订阅《农村医学》、《中级期刊》、《新药与临床》、《中华儿科杂志》等医学杂志,学习最新的医学前言信息。1983年,当南京市儿童医院还在用易蒙停时,他已经使用进口药思密达给村里的孩子治疗腹泻了。

健康事是大事,王茂宏始终没有懈怠,坚持终身学习。2009年,53岁的他报名参加了执业助理医师考试,2014年又参加了执业医师资格证考试,第一年他仅以3分之差落榜,第二年分数超出了国家线30多分。

和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在一个考场,王茂宏并不害怕,在得知自己通过考试的那天,他笑着说:“当了一辈子赤脚医生,这个证是对自己行医四十多年的交代。”

在儿子王宗平的记忆中,王茂宏有两个重要物件,一个是出诊药箱,装的是听诊器、温度计、大大小小的药瓶和花花绿绿的药丸,一个是两本厚厚的笔记本,记录着乡亲们赊欠的医药费,最早的一笔可以追溯到1971年,欠款的主人早已不在。

2014年,王茂宏被评为安徽省优秀乡村医生,还被选为区人大代表,他曾拿着代表证对孩子说:“你看,做医生多好啊,我不过是为乡亲解除了一点病痛,却收获了满满的信赖。”

扎根基层,不辞辛劳,不求回报,贯穿王茂宏从医生涯的正是“奉献”二字,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医者仁心,它没有光芒万丈,但早已在王宗平心里留下了关于医学理想的种子。

16岁决定学医的肿瘤科大夫

王宗平学医的想法和父亲王茂宏有直接的关系。

1997年,王宗平高中毕业,当时16岁的他面临人生的第个重大选择:填报志愿。虽然关于填写志愿父亲王茂宏没有说过什么,王宗平也“没有一个很明确要做什么的想法”,但是觉得没有接受高等医学教育是父亲的愿望,“我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继承父亲衣钵的希望之星”,于是志愿表上全部填写了国内知名的几家医学院校。

在收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已经过去了20多年,王宗平依然记得父亲的叮嘱:“你要做好心理准备,有20门课要学,可能会很难。”在当时那个16岁少年心中,这都不是事儿,但深入其中才发现,每一科都太多东西要背要学。

从医以后,他也愈发明白父亲保持终身学习的意义,按照王宗平自己的话说“如果说一年不看文献,不开会,发现新知识越来越远。”本科毕业后,王宗平本来在安徽某三甲医院的外科工作了四年,但是毅然选择去北京攻读硕士,之后来到了现在工作的浙江省肿瘤医院,主攻男性泌尿系统肿瘤。

如果说父亲王茂宏的从医选择是顺从大势,王宗平的选择更加有自我意识,之所以选择肿瘤方向的原因是因为肿瘤的发病率不断增高,做与肿瘤对抗的医生更有挑战。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王宗平不用再像父亲一样在艰苦的环境下奋斗,接受过科班训练,有经验丰富的前辈指导,还有条件学习查阅最新的医学文献资料,为患者提供最科学的治疗方案。

王宗平工作的十多年是医改不断推进的过程,也是医患关系备受社会关注的时期,他也深刻体会到,治病救人光靠专业知识并不够,这一点他比父亲王茂宏遇到的要复杂很多。

在北京上学期间,他和老师曾经接诊一个膀胱肿瘤患者,医生经过综合评估给出的治疗方案是整体切除,但患者坚决要做微创手术,和患者聊过很多次,都不欢而散。王宗平最初很不理解,老师则给他上了一课:医生从专业角度提供治疗方案,但有时候也要尊重患者自己的选择。

对于“仁心”二字,王宗平更希望不要过于神圣化,在他的理解中,医生在自己专业能力范围内帮助病人就是对“仁心”最好的诠释了。

“如果退休的时候想想,帮了很多很多的人,就还是有价值的。”关于未来,王宗平自称没有太大的志向,想过将来退休了,回到安徽老家,接手父亲的衣钵。

来自中国医师协会的数据,我国包括乡村医生在内的医生人数已经由1978年的180万人上升到450万人,王茂宏和王宗平就是这450万分之一。 如今,王茂宏在乡村诊室继续出诊,王宗平在手术室和肿瘤搏斗,医学早已融入他们的的血液。

时不时有亲戚朋友来问孩子报考医学专业的问题,王宗平也从来不会给确切答案,而是将医生的方方面面如实告诉对方,让对方自己来做选择。因为他深知,医学这个专业必须真的喜欢才能坚持下去。

王宗平的儿子已经两岁了,抓周时他先是抓了一本书,第二次抓的就是听诊器,王茂宏和王宗平每天晚上回看手术录像时,他也会在旁边看来看去,自称“小王医生”。

也许未来 “小王医生”真的会成为第三个王大夫,医者仁心的传承在这个家庭将一直继续下去。

注: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撰稿:李潇潇

通讯员:朱逸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