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患者的口耳相传中,专家意味着拯救、希望、重生。在同行眼中,专家意味着荣誉、权威。而在现实中,专家意味着什么?专家何以成为专家?请关注仁心栏目,我们将呈现一幅“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名医群像,为您讲述那一个个荣誉与光环背后的故事。

首页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尾页

徐美东:爱挑战的内镜专家

 

在上海东方医院本部有这样一个地方,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走进去,干净宽敞的复苏区里,整齐地放着一张张蓝色的小床,白色的百叶窗,阳光穿过玻璃洒在地面上,给人一种温暖明亮的感觉。

当穿过复苏区两侧长长的走廊,会依次看到这样16个检查间,每个检查间内都放着崭新的电子内镜与手术设备。此时,一位穿着蓝色手术服,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男医生正带着队友穿梭在设备之间,专心地为患者诊疗,整个场景犹如美剧。

而这个让人仿佛置身美剧的地方,正是东方医院几个月前花费巨资建造的消化内镜中心,其背后的策划和指导者,则是这位文质彬彬的男医生——徐美东。

顺应时代,为中国内镜“争光”

提到徐美东,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他创造的“徐氏手术—STER术”,这个是让国外专家对我们中国内镜技术刮目相看的一项创新手术。

2013年6月,在米兰的国际消化内镜大会上,年轻的徐美东当着全球各国专家教授面前,自信地将自己独创的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熟练地进行演示,将内镜检查与手术相结合,通过内镜成功将患者的黏膜下肿瘤进行微创切除,对于黏膜下肿瘤切除具有革命性意义。从那时,年轻的徐美东从籍籍无名开始成为全球内镜学顶尖舞台上的一颗冉冉新星。

而有谁会想到,这样一名年轻有为的内镜专家,最早是一位做了将近20年手术的外科医生。面对自己突然从熟悉的岗位慢慢转向内镜领域,徐美东说,“我只是顺应医学发展趋势,去做能帮患者减轻更多痛苦的工作。”

从前的内镜只是医院一些科室给病人做检查的工具,是很多医生,特别是外科医生不屑于去做的小学科,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开刀手术才更能体现医生的价值。但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它不再只是检查工具了,慢慢也变成了一种治疗手段,能帮助病人通过微创轻松治疗早期癌症等疾病,且创伤小,恢复快。

“这是一个前景非常大的领域,对我们的病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最好的选择,很多发达国家已经非常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徐美东表示,后来的他便决绝地将自己的重心慢慢移向内镜,花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国外先进的内镜技术,并不断思考在临床上遇到的问题,立志为患者带来最好的治疗方法。“徐氏手术”就是他心系病人,善于思考的结果。

2011年,徐美东所在的中山医院从日本引进一项创新的POEM手术,通过在人体内部打隧道的方式来治疗一种罕见的贲门失弛缓症。熟练掌握POEM技术后,一个一直困扰内镜医生的难题——切除肿瘤后的消化道漏,让徐美东突然想这种打隧道的方式,是不是也可以用于切除黏膜下肿瘤,因为目前外科和内镜手术直接切除,给患者带来了很多并发症,让病人饱受痛苦的。

这个突发的灵感一直不断萦绕在徐美东的大脑子,无论是吃饭,还是等飞机,他都在设想和思考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因为如果真的可以做到,这是可以减轻多少患者动刀的痛苦,以及并发症的折磨。

“后来,我将这个创新想法告诉了我的老师姚礼庆主任,他非常认可我的设想,随后我们便利用这种技术做了几次尝试,结果都是非常成功。”徐美东高兴地说。

而在米兰的前一年,徐美东已经第一次走出国门,来到美国圣地亚哥,在2012 DDW(美国消化疾病周)讲台上展示自己的这项创新手术,相比较米兰的沉稳自信,那年的徐美东,兴奋中又有点紧张,因为展示自己的成果,不仅是为自己的争光,更是向国外专家证明中国内镜的能力。

“记得那时国外专家听说我创造了这项手术,都表示难以相信,不相信我这么一个年轻的中国医生能做到,但我证明我做到了。”徐美东骄傲地说。

在那次米兰大会上,徐美东和队友师兄周平红的完美展示,也促使次年召开的米兰大会上,在原本由日本专家独家讲课的舞台上,增加了中国人的席位。

从2011年发明“徐氏手术”到现在,已经8年时间过去了,徐美东一直在内镜领域里不断探索创新,就在今年的美国消化疾病周(DDW)上,他操刀的“咽部早癌ESD内镜手术视频”获得了内镜世界杯的第二名。

“我们一直在努力提高技术、拓展内镜的治疗领域,中国内镜技术逐渐被国外同行认可,已经走上世界舞台中央,这是中国内镜人多年共同努力的集体荣誉”。徐美东讲道。

创新方式,是患者的“救命稻草”

徐美东在这个领域不断学习探索,来创造出更多的方式治愈更多的患者。而对于很多已经绝望的患者来说,徐美东无疑也是成为他们最后的“救命稻草”。患者陈大爷就是在绝望之际,抓住了这根稻草,保住了“做人”的基本权利。

61岁的陈大爷因患有中晚期食道癌、胃癌,在一家医院做了一个食管大部切除和胃全切的手术,术后一直高热,引流管流出脓液,情况比较危险。经过胃镜检查发现,陈大爷的手术替代食管的肠管大面积坏死,并且因上次的手术创伤大,已经不能再次进行手术治疗。最后,虽然经过外科医生努力抢救保住了性命,但陈大爷今后都无法正常进食,只能通过鼻饲管来维持生命。

“试想一个人连最基本的进食都无法完成,只能通过营养液来维持生命,生活还有什么质量,人生还有什么意义?”东方医院内镜中心医生王玉说,当陈大爷带着最后的希望找到徐美东时,在场的医生了解到他的情况,都非常心疼他的处境。

而如何在食管坏死缺如的情况,让陈大爷能正常进食,成为当时困扰徐美东和团队的难题。经过不断思考,徐美东想出了一种使用加长型全覆膜金属支架来替代食管重建消化道,让患者能够正常吃东西的治疗方案。这种长达20CM的全覆膜支架以前国内外曾未见过报道,这么长的支架如何释放,如何固定,如何回收都是问题,但徐美东医生及团队一一解决了这些难题,最后成功地给陈大爷做了这种人工支架代食管手术,术后陈大爷基本恢复到正常生活,可以继续享受吃东西的幸福。

“现在,陈大爷只需要半年到10个月找徐主任在内镜下更换一次支架就可以。他第一次来我们这里是满脸愁容,整个人非常憔悴,现在都是喜笑颜开,精气神十足,一直说感谢徐主任给了他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王玉讲道。

每个月,在东方医院的内镜中心,都会接收到来自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四川、河南等全国各地的病人,带着希望千里迢迢找徐美东看病。

“跳槽”,只因人生需要挑战

最近,除了临床研究和治病,徐美东还做了一件让业内界都为之一震的事情,那就是从中山医院的内镜中心转会到东方医院。

关于徐美东这次的“跳槽”,很多人都表示难以理解,作为职场人,一般跳槽都是会往高处跳,为何他会从优越的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跳到东方医院?

“我选择来到东方医院,只是想来创造一片新天地,给自己一个挑战自我的机会。”徐美东说,中山医院的内镜中心条件确实很优越,但是在优越的环境呆久了,长期受到导师和师兄们的庇护,可能会让人产生“惰性”。一个医生的黄金年龄是40—50岁,他正处于这个阶段,想趁着还算年轻,看看自己在一个新环境会有怎样的一番新作为。

今年年初,徐美东来到东方医院内镜中心后,作为该中心的主任,开始马不停蹄的改造和扩建我们看到的那个犹如美剧的国内一流内镜微创诊疗中心。

“徐主任一直告诉我们,作为医护人员,要学会换位思考,凡事都要为病人作最好的考虑。在建造过程中,除了引进最好的设备给患者诊断治疗,他还处处从细节处为患者着想。”东方医院内镜中心叶静护士长表示,考虑到做完胃肠镜的患者大多会有如厕需求,改造时,徐主任特意要求加了6个卫生间,这样病人就不会为等待厕所而着急。

徐美东坦言,来到东方医院,他想做的就是在医院领导的鼎力支持下,将东方医院的内镜中心诊疗水平上升到国内外领先地位,让更多的患者接受到内镜微创带来的治疗。虽然这个目标经常让他彻夜难眠,但整个过程他是享受的,因为人生就该不断有挑战,创造新可能。

注:患者及家属姓名均为化名。

撰稿:刘玮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