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输血漏洞:让你在“输?不输?”徘徊不前

2010-04-28 01:42:0039健康网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输血是救治病人的重要手段,血液制品每年可拯救千百万人的生命,大大提高了人类的预期寿命和改善生命垂危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支持复杂的医疗和手术程序。输血也是一把“双刃剑”。输血漏洞同时也会给输血者带来伤害。

  输血是救治病人的重要手段,血液制品每年可拯救千百万人的生命,大大提高了人类的预期寿命和改善生命垂危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支持复杂的医疗和手术程序。输血也是一把“双刃剑”。输血漏洞同时也会给输血者带来伤害。

  案例:

  王辰新(化名)因腰椎间盘突出医院进行手术,在手术中进行了输血,多年后,王辰新经过检查发现自己竟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我只在蚌医附院输过一次血,平时生活检点,输血多年后查出感染艾滋病病毒,这绝对是医院的问题!”在恐惧和担忧中,王辰新将医院告上法庭索赔近50余万元……

输血漏洞:让你在“输?不输?”徘徊不前

  43岁的妇女李兰(化名),10年前因宫外孕住院手术输血染上艾滋病毒,引发医疗损害赔偿纠纷。近日,某市中级法院判决被告医院赔偿原告各项损失及后续治疗费计11.27万余元,含精神损害抚慰金8万元……

  一个个鲜明的例子告诉我们,输血在可观上存在着各类风险。我们知道,在医院输血前医生都要你签署一个《输血治疗同意书》,这个同意书明确指出输血可能带来的风险,包括治疗无效和引发疾病。血液检测、血液污染,输血反应等等漏洞都是输血客观存在的各类风险。

  一、检测成本及技术影响血液质量

  降低检测成本 漏检率提高

  我们知道,捐出来的血液其实是不能直接输入病人体内,它需要经过分离、检验等流程,期间就产生了相应的费用。那病人用血时交纳的血液成本费包含哪些内容呢?据了解,为了确保血液质量,血液中心对采集的每一份血液,都要进行7个项目的检测。为了提高血液安全性、降低漏检率,除了国产试剂外,有的血液中心还会使用进口的试剂,而这些试剂的费用远远高于血液的价格。面对高昂的检测成本,如果降低检测成本,可能会提高漏检率。

  筛查病种存在窗口期

  “窗口期”是指人体感染HIV、HBV等病毒后到外周血液中能够检测出HIV、HBV抗体的这段时间。现在,不光在中国,在世界上,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毒,它们的检测都是有窗口期的。因此,即使我们用最好的试剂、最科学的方法、最灵敏的仪器、最优秀的人员去检验,还是有一段危险期检查不出来。而且还有一些新出现的病毒和存在的未知病原体均不能做到及时筛查。

  二、血液采集-储存-最终的使用,这一过程也会受到污染。

  在血液采集、制备及输注过程中,因各种原因使血液或血液成分被细菌污染后,受血者即可发生严重的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由于红细胞和血浆等制品是在低温下保存,低温可抑制细菌生长,因此细菌污染的概率较低。而血小板制品保存温度为22℃,给细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血小板制品是最容易受到污染的血液制品。如果患者在输血时所使用的输血器具或制剂被致热原(如蛋白质、死菌或细菌的代谢产物等)污染而附着于贮血的器具内,随血输入体内后引起发热反应。

  三、可能会发生输血反应

  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之后,受血者发生了与输血相关的新的异常表现或疾病。

  血型不合产生的输血反应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是由于输注了血型不合的血液,引起受血者体内红细胞抗体与抗原结合,发生红细胞破坏而出现的严重输血反应。由于血型血清学技术的发展,临床上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已很少见。

  血型相合的也可能会发生免疫反应

  引起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主要原因是血液中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引起的免疫反应。尤其是与多次输血或妊娠有关。在血液保存期间,白细胞可产生白细胞介素,这些因子能刺激体温中枢而发热,同时也可以激活补体,引起免疫反应。临床上大量输血治疗时,由于短时间内(24小时)输入与患者循环血量相当的血液时,可发生一系列输血不良反应。常见的有循环超负荷,尤其对老人或儿童,可引起肺水肿、心衰;还可以发生电解质、酸碱失衡,血钾、血氨、磷酸盐增加,pH值降低。

  如何降低输血风险?

  1、临床合理、科学用血

  大量的异体输血,实际上是大量异体抗原的输入,对病人的免疫系统是一个损坏,引起移植物抗宿主持人病;对病人的病程可延迟,易引起肿瘤的复发,对病人的愈后不利。所以提高输血风险意识、改变旧的输血观念、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对降低输血风险十分必要。

  2、合理选择成分血

  成分输血是降低输血风险的重要措施。输血医学发展到今天,全血仅用于血容量不足伴有进行性失血的休克患者,全血已是制备成分血的原料;医生直接给患者输注全血既不合理,也是对血液资源的浪费。成分输血一方面可以增加病人有效成分的输入量,提高治疗效果;另一方面成分输血可以减少非治疗成分血的输入量,减少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

  3、自体输血

  在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提倡用自身输血,自身输血是最安全的输血。这是一种将病人自己预先贮存的血液输还给自己,或将自己在手术中的失血过滤后“回收”使用的方法。这样既可防止输血相关传染性疾病和免疫性输血不良反应,避免发生输异体血的差错事故,又能加快并提高病人造血功能和失血耐受力。

  4、改进输血技术

  临床上使用白细胞滤除、病毒灭活、射线辐照的血液,是切断病毒经血液传播控制输血风险的一个重要环节。

  5、使用血液替代产品

  血液替代产品是合理节约用血,缓解血源紧张、降低输血感染的风险,保证了临床用血的质量和安全。目前常用的血液替代产品主要为人工胶体(如:羟乙基淀粉)和具有气运输能力人造Hb.人工胶体的合理使用,可以替代血液和血液制品(如:白蛋白),人工胶体在治疗低血容量上与白蛋白疗效相当甚至更好。

  39健康网( 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罗英周)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