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患者的口耳相传中,专家意味着拯救、希望、重生。在同行眼中,专家意味着荣誉、权威。而在现实中,专家意味着什么?专家何以成为专家?请关注仁心栏目,我们将呈现一幅“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名医群像,为您讲述那一个个荣誉与光环背后的故事。

杨兵和团队正为一名被房颤困扰4年多的患者,进行ICE引导下的房颤一站式手术。

首页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尾页

杨兵:永远心系病人的好医生

 

“当父亲准备迎接死亡时,是他给了我父亲活下去的希望。”

今年8月,对于薛女士一家来说,是一段永生难忘的日子,因为此时她的父亲正躺在东方医院南院心内科15楼的CCU重症病房里,等待着一个重生的机会。

2005年,薛女士的父亲第一次检查出患有心肌病,在当地的省人民医院装了有8年工作期的ICD心脏起搏器。

在还算顺利地度过8年后,薛女士准备再次带着父亲前往省人民医院更新设备。但就在更换的前一晚,她的父亲在宾馆突然病情严重,被送往医院进行抢救。

“我爸在手术台上被抢救了一天一夜,才侥幸从鬼门关拉了回来。”薛女士哭着说,“虽然平安出院了,但是他的状态一直不好。为了能病情好转,近几年,我们带着他也陆陆续续做了心外膜消融等手术,但是效果就是不理想。”

尝试了各种方法,薛女士父亲的病情就是不见好转,其就诊的几家医院最后也都表示无能为力,让薛女士做好心理准备。

“这不就是给我爸判了死刑嘛,我接受不了。我爸年轻的时候为了养我们6个孩子,吃尽了苦头,现在好不容易可以享福了……我们就是倾尽家产,都要一直给他治病。”于是,在朋友的介绍下,薛女士带着一丝希望来到了上海市东方医院心内科,找心律失常专家杨兵教授“救命”。

“这是他唯一的希望,我必须要帮他”

当面对这个病人,经验丰富的杨兵教授也有点棘手,因为经仔细诊断后得出,薛女士的父亲是患有室性心动过速电风暴,且伴有严重的心力衰竭,虽然已经在其它医院做过心外膜消融术,但是治疗效果不大。

“说实话,这位患者来到我们医院时,他的心脏已经到了一种比较晚期的病变,各项生命体征已经非常虚弱,稍有不慎就有死亡的风险。”杨兵教授说。

但是,看到病人家属如此信任自己,千里迢迢带着父亲来找自己救命,杨兵教授觉得,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救回他,这也是作为一名医生的职责。

经过研究,杨兵教授发现既然心脏消融手术已不起作用,那么可以再试下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这是国际上当心脏消融手术失败后,治疗这种病的新策略。

“我爸当时非常高兴地打电话给我,说杨主任刚刚告诉他有办法救他,他激动的说自己有活下去的希望了!”薛女士回忆道。

8月2号,薛女士的父亲被推进了手术室,杨兵教授带领团队为他成功地完成了这项手术。

但是,此项病症非常棘手,并不能一次性就能完全治好的。据杨兵教授介绍,这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大概是三个月后才会显示出来,而在这期间,因为手术的原因,患者的交感神经会比较兴奋,而兴奋过多往往对患者的病情不利。

薛女士的父亲在做完手术的第二天开始,其亢奋状态反复发作,到最后基本停不下来。察觉到情况不对,杨兵教授和团队又连夜为他做了急救手术。

晚上11点,薛女士的父亲被推出手术室,终于在病床上安静地睡了个觉。而此时,结束手术后的杨兵教授,又带领相关医护人员在会议室商讨关于该患者后期治疗方案,并将确定的每个方案再依次全部仔细过一遍,确保方案落实到患者身上是百分百安全。

“因为这个患者的情况是非常危险的,不能出半点差错,他把活下去的唯一希望托付在我们身上,我们必须要百分百负责。”杨兵教授说。

会议结束大概已经快到凌晨了,杨兵教授回到办公室收拾完东西,锁好门,准备回家。

早上7点,杨兵教授准时来到办公室,处理完文件后,便开始日常的查房工作。来到CCU重症病房,看到薛女士父亲情况稳定,杨兵教授很开心,为了打消患者和家属紧张的情绪,也一直安慰说,“放心啊,手术后的三四天处于恢复期,是会有这样的状况发生,后面慢慢就会好起来的,别担心,有我们在呢。”

现在,薛女士就在CCU病房里陪伴着父亲,等待着康复出院的日子。

据了解,杨兵教授采用这种方法来拯救一个濒临死亡的病人,不是每一个心律失常医生都会做,因为手术存在极大的风险,但在杨兵教授看来,这是患者的唯一希望,是孩子渴望父爱的唯一希望。

“心律失常最难的10年,是我最难忘的岁月”

其实,在杨兵教授将近20年的职业生涯中,像薛女士父亲这样的患者,并不是第一次碰到,能够一次次漂亮地完成,除了有一颗“仁心”,更重要的是扎实的技能和知识储备带给他的勇气,而这是他一步步踏实学习和钻研的成果。

2001年,是杨兵教授正式入行心律失常领域的一年。而那时这个领域,我们国家并不像现在这样,有专业的心脏介入治疗团队、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先进齐全的设备,在各个方面可以说是“一穷二白”。

“我入行的时候,心律失常还是一个比较新兴的行业,我的导师也刚购买了亚太地区第一台三维标测系统。由于国内没有工程师会用这个,当时只能邀请国外工程师来教我们用这台机器治病人。”杨兵教授回忆。

除了不会用机器,让他们最难的是心律失常面对的病种非常多,机制也特别复杂,要想在这短短几年攻克这些疾病,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而当时杨兵教授一年接触的病例只有十几个。

“为了将这仅有的病例充分消化,我们白天跟着国外工程师做手术,晚上就把电脑中的手术操作步骤调出来反复看,做到真正理解和吸收。”杨兵教授说,现在这样一个简单的病例,他们花半小时给学生分析下就行,当时则需要靠自己投入几十倍的精力去领悟。

杨兵教授就这样在这条道路上勇往直前,从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医生慢慢变成了这个领域的权威专家,也正是因为他们这批人的努力付出,挺过了国内心律失常最困难的10年。如今,杨兵教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一直带着刚入行的热情,以及10年磨练带来的成稳,在各种疑难杂症面前,勇于挑战,积极思考和创新治疗方法。

几个月前,杨兵教授听同事讲述了这样一位顽固性高血压病人,每天吃15片药,血压仍然控制不好。医生想用经皮肾动脉消融术(RDN)来控制这位病人的血压,但 2014 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年会上 SYMPLICITY HTN-3 研究阴性结果的发表,使得RDN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热潮一夜之间降至冰点,不知是否还要尝试?

杨兵教授不盲从国外研究,经过仔细思考,他提出,过去 RDN 治疗效果不佳或许与没有做标测、消融不够精准有关。他亲自帮助制定了一套优化的手术方案,即采用最新标测技术锁定肾交感神经,结合三维标测实施精准消融,手术做得非常成功。现在,这位病人每天只吃一片降压药,血压控制得非常稳定。

“杨主任经常接收很多走投无路的病人,给他们研究新的手术方案,各种手术也是常常从早上做到第二天凌晨。”东方医院心内科住院医师程典说。

“健康知识的全民化,是我一直的目标”

除了用心治疗就诊患者,杨兵教授也一直心系着基层患病的群众。今年2月份,从江苏人民医院调到上海市东方医院后,杨兵教授经常抽时间到浦东周边社区走访,调查基层群众对心律失常的了解。他发现大家基本上对这类疾病的知识处于空白,上海如此,更不要说其它省市落后地区。

其实,心律失常是目前患病率越来越高的一类疾病,比如房颤,在中国就有800万到1000万的病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基数,我国的心律失常专家人数也是完全满足不了治疗需求。

为了减少基层患者遭受这类疾病的困扰,让更多病人接受到专业正确的治疗,杨兵教授到东方医院的半年里,带领团队到全国各地设立工作室,定期去各个地区诊治病人,宣传心律失常防控知识,并组织当地的基层医生,给他们上课,介绍心脏介入治疗的最新进展。

“基层医生就是我们的眼睛和手,把他们培养好了,可以诊断更多的病人,给更多病人提出正确的治疗建议。我开工作室的目的就是要在当地找到一个支点,来培训医生。”杨兵教授说。

周六,杨兵教授将马不停蹄地赶往江苏南通的两个县级市,开展跟当地医院谈关于开培训工作室,到当地医院做学术交流的工作。

除了在全国各地开工作室,杨兵教授也非常重视通过媒体进行疾病宣传,他在东方医院就职不久,就开通了“律动东方”微信公众号,进行科普宣传,推出网上医疗咨询服务,并建立专门的运作团队帮助患者分诊,在导医台设立专人进行宣教,将宣传工作做到每一个角落,扩大范围帮助更多的患者。

当问及杨兵教授做这么多事情累吗?杨兵教授说,“我不累,我只是在做我们这一代医生应该做的事。”

注:患者及家属姓名均为化名。

撰稿:刘玮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