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患者的口耳相传中,专家意味着拯救、希望、重生。在同行眼中,专家意味着荣誉、权威。而在现实中,专家意味着什么?专家何以成为专家?请关注仁心栏目,我们将呈现一幅“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名医群像,为您讲述那一个个荣誉与光环背后的故事。

为了把自己的手术做得更加精细练,他在家中和办公室都购买了显微镜和显微手术器械,显微缝线、美兰染色液一应俱全,每天坚持训练血管吻合,做到拳不离手。

3

首页上一页12345678下一页尾页

袁士翔:对手术精益求精

 

“动静脉端侧吻合,想进20分钟还需要练习,也得换点器械”

“就像打乒乓球,时刻想象实战场景的练习才效果好。还得改进。”

“看来左手的训练应该加强,那样可能就不需要11点方向的右手操作了。”

……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就算再忙,每天中午或者晚上,他至少要抽一个小时在鸡鸭翅上练手,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下了不少颇有意思的心得。

这位执着的医者就是袁士翔,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的神经外科主任。

记得39健康网编辑第一次采访他有关脑动静脉血管畸形的病例,他一边认真画图,一边深入浅出地讲解。心怀仁术、谦逊和蔼、务实靠谱、对手术精益求精,是他给人的最深印象。

喜欢在生命禁区舞动手术刀的“奇异博士”

在电影《奇异博士》里,神经外科医生斯蒂芬从一个已经判断死亡的患者脑干附近取出了一枚子弹,然后已经被宣布死亡的患者康复了。

袁士翔则是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的“奇异博士”,从事神经外科近二十年,擅长各类神经外科常见疾病的诊疗,尤其对于重型颅脑损伤、脑血管疾病的显微外科治疗有丰富经验,如危重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开颅夹闭,脑动静脉畸形切除,烟雾病出血等,并自创脑内血肿穿刺定位装置,用于脑出血的微创治疗。

他的工作量很大,日常生活每天就是看诊、查房、手术……,加班是常态,一上手术台就是几个小时,最长的十来个小时。

神经外科疾病,涉及人体最重要的部位——大脑。“大脑占心脏全身供血的20%左右,神经外科手术中,我们碰到过大动脉出血,血直接喷到了天花板上;还有脑干附近的手术,脑干是人呼吸、心跳的中枢,比如一个动脉瘤夹的位置,术中稍微的牵拉,病人的呼吸、血压就可能忽上忽下,这个时候准确的判断、沉稳冷静细心,是对神经外科医生的基本要求。”多少次的面对死亡才能最终造就一名神经外科医生。

二十出头的女孩阿美,因头痛一天出现剧烈呕吐,CT检查发现脑出血,而造成这一切的元凶是动静脉畸形。在神经外科,没有哪个疾病像脑动静脉畸形一样,咋看让人惊艳,但结果却很可怕,几乎难以触碰。

脑动静脉畸形之于患者,是潜伏于脑部的“定时炸弹”,万分凶险。而对医生来说,手术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在不损伤正常脑组织和造成大出血的情况下彻底切除畸形血管团?

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都躲在动静脉畸形血管团的最深处,手术难度极高,如果在没有控制供血动脉的情况下提前断掉引流静脉,可导致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危急患者生命,因此必须小心对畸形血管团进行仔细的分离辨别。

与此同时,还需要紧贴畸形血管团进行切除,不能切除多余的脑组织,操作时要小心翼翼,以免弄破超薄的畸形血管壁。

为此,袁士翔反复研读影像资料、阅读研究相关文献,还用铜丝和橡皮泥模拟构建了一个畸形血管模型,以便于对术中的血管走向了然于心。到了手术台上,他是柳叶轻刀稳如山,成功精准切除畸形血管团,阿美在手术结束后很快恢复清醒。

“能拉回即将逝去的生命,就是最高的奖赏”

“袁主任,我们刚刚接诊到一个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被血肿填满的患者,深昏迷……”袁士翔经常在深夜被急诊科刺耳的电话铃声叫起。

患者由于病情急剧恶化,出现双侧瞳孔散大, Hunt-Hess分级评估为五级,预后不良,一般不建议手术,但家属坚决要求手术抢救。

袁士翔当机立断放手一搏!

可患者脑组织肿胀严重,不断膨出骨窗,动脉瘤位置深,术野非常狭窄,出血后纤维粘连导致解剖结构不清,复杂的病情注定了这是一场硬仗。历经四个多小时的努力,成功夹闭患者的动脉瘤,创造了生命奇迹,脑组织慢慢塌陷,脑搏动也开始恢复……

每次通宵达旦的紧张后,拖着疲惫的身躯把病人从手术室送至ICU病房,看到病人恢复意识,以及颅内压监护仪器上正常的数值和规律的波形图,袁士翔方觉可以松一口气,可以睡个踏实觉了。

“只要能拉回一个即将逝去的生命,4小时、6小时、8小时、12小时哪怕36小时、48小时都不算什么,这种喜悦就是最高的奖赏。”他说。

80多岁高龄的李奶奶,不小心摔了一跤导致肋骨骨折,经理疗后疼痛缓解,但是一侧肢体偏瘫了,还出现大小便失禁,一家人为此纳闷不解。

袁士翔凭借丰富的经验,通过仔细检查,结合影像学检查,替李奶奶找到了真正的病因——慢性硬膜下血肿。经行钻孔引流手术治疗,李奶奶神志及运动功能很快得以恢复,出院后特意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救人是我的使命”,袁士翔从不期待惊喜,但成功救人的那一刻,他无比轻松!

为练就“慧眼巧手”,每天买鸡鸭翅

作为神经外科医生的袁士翔,常常需要在高倍显微镜下做血管吻合手术,通常一个一毫米切口都要缝上十来针,所以一定要“快准狠”,这对手指的灵活度、熟练度非常高。

为了把自己的手术做得更加精细练,他在家中和办公室都购买了显微镜和显微手术器械,显微缝线、美兰染色液一应俱全,每天坚持训练血管吻合,做到拳不离手。

他是一位从不买菜的43岁男性,却因为工作的原因,成了菜市场里的常客,对鸡翅、鸭翅的价格门门清。每天中午或晚上,抽出一个小时,把鸡翅或者鸭翅摆上自创的手术台,进行练手。

“看到美国医生用火鸡翅来做血管吻合显微外科训练,受到启发,我自己就试了一下。”他表示,用鸡翅进行训练,对显微操作熟练程度,对手指的灵活性准确,还有手不抖都是很有好处的。

步入中年以后,袁士翔感觉到精力恢复不如年轻时来得快,而给鸡翅做手术是他独特的放松方式。“我习惯一边听评书,一边安静练习手术,感觉是娱乐的过程,并不会很辛苦。”他说,每天抽出时间练手已成习惯,如果碰上大手术没时间练习,隔天就觉得手痒痒。

这种不断学习的习惯,其实从他学医开始的时候就逐渐养成了。

“我最早的老主任悬肘写毛笔字,大学同学吃饭用牙签来吃饭,也是练习手的灵活性,医生进了这个专业,需要终生大量学习。” 外科医生正是有了平时的积累,才有手术台上的淡定。

39健康网编辑翻看袁主任的微信朋友圈,他所发的内容多数是做手术的心得,看得出他对技术的要求相当苛刻。

“你不要高估短时间的成果,也不要低估长时间的效果。我感觉就是学无止境,我还是需要不断的学习。”袁士翔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这股在医学专业持续专研学习的劲,他归结为医者的本分。练手背后是专业的不断精进,而造福的是每一个病人。

成为网红医生后,他自称不适应“不必抬高”

袁士翔用鸡翅练手一事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网友纷纷点赞:

“人民的好医生,太需要这种医术高医德好的医生了!”

“袁主任技术精湛,悬壶济世,勤奋好学,值得敬佩!”

……

一下子成了网络红人,各种约访扑面而来,让沉浸在自身专业深耕的袁士翔有些不大适应。面对网友这么多的赞誉,他腼腆一笑:“怎么把我拔得这么高啊,我不过是做我喜欢的事而已,日常练习而已,真的不必抬高!”

市十二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易灵敏这样评价他:

“他是一个很敬业的人,对待技术精益求精,甚至达到了痴迷的地步,就像追求武功的最高境界一样,一直在追求技术的道路上越走越痴迷。”

袁士翔主任用平凡的点滴诠释了什么是医者仁心!他说,要做一个好医生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学习、不进步不行,麻木不仁也不行,得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在病人的角度考虑。

注:患者及家属姓名均为化名。

撰稿:叶芳

通讯员:洪霞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