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患者的口耳相传中,专家意味着拯救、希望、重生。在同行眼中,专家意味着荣誉、权威。而在现实中,专家意味着什么?专家何以成为专家?请关注仁心栏目,我们将呈现一幅“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名医群像,为您讲述那一个个荣誉与光环背后的故事。

《仁心》2010年11月22日 第2期

《仁心》第2期: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救护车

救护车的故事

借亚运会的“东风”,广州市的120急救车来了一次“鸟枪换炮”。

一辆价值一百余万、喷涂着“‘广州.120”的崭新奔驰救护车停在南医三院的急诊科门前。所有的救护车都是根据“政府承担一半、医院承担一半”的原则购买,即便如此,医院也要为这个大家伙掏出好几十万。

良好的装备为急救车插上了翅膀。

《仁心》第2期: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救护车

而这些都不是关键,插上了翅膀的急救车想要真正的救人于水火,还得靠那些默默无闻工作在一线的急救人员,他们不会参与《广州市社会急救管理条例》的制定,也不会决定采购的救护车是路虎还是奔驰,但是,他们才是真正挽救病人“命脉”的人。他们的工作如何?

他们拿着不高的薪水,一辆救护车出一次车,至少需要配备两名担架工、一名护士、一名医生、一名司机,但一次出车费几十元到一两百元不等,人工加上油钱、车钱,对于讲究效益的医院来说,是个赔本的买卖……

他们上一次班是24个小时,不是“两班倒”,不是“三班倒”,而是“24小时”!困了,可以到值班室休息,平日,坐在急诊科前台附近等着120电话,但无论有无出车任务,他们必须时刻待命,哪怕你刚睡下,三分钟内必须登车出发……

他们的职称大多很低,没多少升迁机会。跑急救车是个辛苦活儿,担架工老吴一次遇到了一个300多斤的大胖子,从五楼往下抬,楼道狭窄,他和另外一个担架工一前一后,一个举着担架,一个放低担架,硬是把病人抬了下来……

他们还得耐得住寂寞。一天到晚干坐着等待120指挥中心分配任务,可能一天到晚一个电话没有也要坚守岗位。虽然方方面面号召医务人员主动跑急救,但是,但凡有点职称的,都不愿接这脏活累活儿……

他们说不定还有风险,遇到堵车去的慢了,遇到车辆故障不能到了,急了眼的家属指不定拳脚就上来了。他们说,虽然能理解,但这种“理解”,还是少一点的好……

本次选取的图片中,有用可乐服药而致药物中毒的小伙子,有割伤脚背血流如注却又舍不得去医院的清洁阿姨,也有为了口舌之争挥刀相向割破大动脉的义气青年。跟车次数有限,难免有失偏颇,还望见谅。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