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患者的口耳相传中,专家意味着拯救、希望、重生。在同行眼中,专家意味着荣誉、权威。而在现实中,专家意味着什么?专家何以成为专家?请关注仁心栏目,我们将呈现一幅“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名医群像,为您讲述那一个个荣誉与光环背后的故事。

不忘初心,守护生命。曾育辉在给患者做检查。

首页上一页1234568下一页尾页

“急诊人”曾育辉:坚守生命最前线

 

如果说医院是一个诺大的战场,那么急诊科就是战场的危险最前线。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副教授曾育辉在这里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无怨无悔,默默奉献。

他从一名青涩的住院医师渐渐成长为急救医学专家,成为急诊科的“掌舵人”,谁也数不清他和同事们一起度过多少不眠之夜,谁也数不清他抢救了多少患者。

2018年10月,曾育辉突然火了,成了“网红”。他在机场挺身而出紧急救人的一幕,被围观群众拍下视频在各个朋友圈中转发,甚至多年不见的老同学也因此意外发现了他。事后他说,这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只是尽了“急诊人”的职责而已。

机场偶遇, 20分钟救回濒死男子

“一切都是巧合,碰巧我要去山西出差,碰巧我提前了1个多小时到达机场,碰巧我路过他身边,也碰巧他遇到的是我这个干急诊的医生……”

尽管曾育辉说“机场救人”纯属巧合, 但一切都好像是冥冥中注定的。因为医者救人,救治范围从来不仅仅局限在医院。

2018年10月12日上午11点左右,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候机大厅,一名中年男子突然后仰晕倒在地,不省人事。

“我是急诊科医生!让我看看!” 作为拥有多年急诊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他说看到有人倒地需施救就冲上去,是出自一种职业的本能,自然而然的反应。只见这名中年男子倒在地上,面色发紫,仔细检查,没有呼吸、没有心跳、昏迷不醒、瞳孔放大。

曾育辉蹲上前,迅速解开男子的衣扣,以保持其呼吸道通畅。经初步评估是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需要马上做心肺复苏、除颤!

他拼尽全力,与死神赛跑,抢夺生命。经过20分钟的心肺复苏和2次电击除颤,病人终于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此时,120急救车已抵达机场候机楼,准备将病人安全转运,进一步治疗。

看到病人的脸色由发黑到渐渐红润,睁开眼想说话,曾育辉长舒一口气,目送着病人离开,他才安心地登上飞机。

一个月以后,在机场获救的温先生专程从深圳开车过来,把一面写着“救命恩感天动地,医术高人帅心美”的锦旗送到曾育辉手上。

39健康网编辑问他是否担心,万一人没救回来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曾育辉笑着说:“当时情况那么紧急,压根没想过这个问题,一心只想救活他!若时间倒流,我还是会选择那样做!”

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二十余载守初心

曾育辉自毕业后到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原广州铁路中心医院)工作至今,从医二十多年,在急诊科工作的每一天,他都在与死亡搏斗。

急诊科,是医院危急重症病人最多的、病种最复杂的地方,也是圈中公认诊治、抢救任务最多、最累的一个科室。没有过硬的业务技能和强大的心理素质,不可能干好急诊工作。

今年4月,八十高龄的李婆婆晚上突然发生心衰,被家人送到广药附一院急诊科。凌晨一点多钟,正是急诊科最忙碌的时候,也是医院病床最紧张的时候。

经急诊初步处理,李婆婆需要转去心血管科病房,无奈当晚没有床位,那么常规的处理是,唯有让她继续在急诊留观室进行监护,保障生命安全。

可是家属不同意,也不理解医生协调不到床位的难处。李婆婆的儿子不负责任地把老母亲“扔”在急诊科就走了,走时撂下一句话:“你们医生看着办!”

年轻医生赶紧打电话向曾育辉求助。“别着急,我马上回来处理!”自从事急诊工作,他的手机常年24小时待命。火速赶回医院后,他先是查看李婆婆的病情,然后多次拨打家属电话进行沟通,苦口婆心劝其回医院。

但,李婆婆的儿子依然不听劝,索性关机了。此时,老人出现危况,心电图波动,呼吸困难,曾育辉带领团队马上奋力抢救。从半夜两点多到第二天清晨六点,他一刻也不敢松懈、不敢离开老人半步。

直至李婆婆的病情稳定,家属也终于回到了医院,他才放心回办公室。小睡了半个钟之后,他又投入了新一天的工作。

什么是医者仁心?曾育辉说,来急诊看病的患者,大多数都比较焦急、病情危急,家属难免情绪激动。这要求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更重要的是能把病人的疾苦装在心里,站在病人的角度真正为病人着想,经常给病人精神鼓励和安慰。

每当碰到个别医护人员因家属或患者难于沟通而发牢骚的时候,他总是会劝慰、开解道:“换位思考,如果我们是病人,或者病人是我们的家人,我们需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做?”

在急诊科摸爬滚打多年,曾育辉深切体会到急症的凶险,以及生命的脆弱。凭借扎实的临床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练就了他敏感的“嗅觉”,隐匿的心肌炎屡屡被他揪出来,让病人避免陷入危险境地。

去年7月的一个晚上,28岁的吴小姐因感冒、胸闷,一个人带着孩子走路来急诊科看病。乍一看,病情普通寻常,但曾育辉通过仔细问诊,怀疑她可能潜藏着爆发性心肌炎,叮嘱她不要随便走动,马上住院进行手术治疗。

爆发性心肌炎,是一种比休克还要凶险的疾病。果不其然,在接下来的短短1小时内,吴小姐发生了两次室颤。幸好她遇见了经验丰富的曾育辉,通过艾克膜逃过了重症心肌炎的生死劫。

一颗仁心,二十余载,一方净土,默默奉献。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曾育辉坚守着病人的希望,一次次为病患者延续生命的辉煌。

身体力行做公益,将急救知识传授给更多人

“广药人”、东山口街坊,经常可以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背着急救箱穿街走巷,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以及地铁、高铁站,那是曾育辉在不遗余力地推广普及急救知识。他不求任何回报,只当是做公益。

“曾主任,我们卫生院在偏远山区,医生大多都没什么急救技能,买了设备也不会用.....”当他听说梅州一位基层医生为开展急救培训发愁,二话不说,周末带着一堆“急救宝贝”,从广州驱车几百公里赶到梅州山区,免费为他们进行急救知识技能培训。

“机场救人”后,他带领急诊科团队开展的急救科普活动就更多了,他觉得自己更有义务将急救知识传授给更多人,而且干劲十足。

“心肺复苏必须每分钟按压100-120次,10分钟就是按压1000次,20分钟就是2000次,而且按压必须要用很大的力度,若时间过长还要换人交替进行,否则按久了动作变形,按压速度变慢。以前很多人都不知道心肺复苏是什么,现在好多了,但全民普及率仍然不足,急救普及之路还很长。”曾育辉建议,政府应牵头让全民学习急救知识,媒体则应不断宣传推动急救知识的普及,普罗大众则可利用空余时间自主学习急救知识。

为什么坚持做急救公益培训?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曾育辉希望能够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为更多的居民群众服务,教会大家自救。“利用业余时间推广急救知识技能,虽然累点,但值得。”在他看来,公众学会了自救,其实也是在减轻医生的负担,减轻社会的负担。

“曾主任是优秀的急诊人代表,任劳任怨,做了很多公益急救培训,为人没有架子,对病人对同事都很好”,护士苏琳琳在急诊科工作了快五年了,对曾育辉精湛的医术与高尚的医德由衷地钦佩。她说,每当遇到难沟通的病人或家属不知如何处理时,大家都会习惯性向曾主任“取经”。在曾育辉的潜移默化影响下,整个团队都致力于应急救护知识的普及和推广。广药大附一院急诊科因此获得了省级“青年文明号”的荣誉。

注:患者及家属姓名均为化名。

撰稿:叶芳

通讯员:王媛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