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RY:“毁容”元凶竟是阳光
上周末,Linda和同事相约一起去野外游玩。天气有点阴,但是微风习习,非常惬意。但是当天下午就觉得裸露在外的手部和脸部有隐隐约约的刺痛感。“可能是太累了吧,休息休息应该就没事了。”Linda对这一异常情况不以为然。第二天一早,她醒来后发现脸上和手臂上都出现了不少红色的皮疹。
“天啊,我怎么“晒伤”了?”Linda顿时没了游兴,匆匆“打道回府”并前往医院。医生检查后说,她得的是“多形性日光疹”,也就是和日光照射有关的过敏性皮肤病。也就是说,引起该病的“罪魁祸首”竟然是阳光。“都说万物生长靠太阳,怎么阳光也会致病?”Linda百思不得其解。
光过敏不同于晒伤
日晒伤又称为“晒斑”,是皮肤在过度日光照射后发生的急性炎症反应。好发于春夏季节。日晒伤的皮损分布在暴露于日光的部位,发生时间一般在日晒后4到6小时开始,24小时达高峰。日晒伤往往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红斑、水肿,伴烧灼痛或刺痛。2到3天后逐渐好转,遗留少许脱屑和色素沉着,但严重者还会出现水疱。
但是,像Linda这种情况,明明也没多晒,但也好像“晒伤”了,其实大多就是“多形性日光疹”。多形性日光疹是一种光敏性皮肤病,即少量阳光就能促发皮肤免疫反应。所以有时候也没觉得多晒太阳也会发病。多形性日光疹也是多发于春夏季,常在日光照射后几小时或几天后发生,表现为日晒部位出现丘疹、水疱和瘙痒等表现。并不是人人都会发生多形性日光疹,只有像Linda这种具有过敏体质,而且恰好有光敏病史的人才会发病。
秋游别把防晒抛脑后
夏天,绝大部分人外出时会牢记涂抹防晒霜、戴太阳帽等防晒措施。可是到了秋天,许多人会误以为阳光的威力已经减弱,不需要再采取防晒措施。事实上,秋天同样需要防晒,如果是曾经发生光过敏的人,更应注意。
为了防止多形性日光疹等光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避光。也就是尽量不要在日光强烈的时候(中午11点至下午3点)外出,此外由于云层只能减少10-15%的紫外线辐射,因此阴天也不能例外。外出时最好戴宽沿帽,穿长袖衣,使用遮阳伞。同时选择光保护指数(SPF)大于15,且作用稳定持久、无毒性、无致敏性的防晒霜。
一旦发生光过敏,抗过敏不可忽视
一旦出现了光过敏性皮肤病,首先应该及时咨询医生,在医生指导下正确服用有效的抗过敏药。如[h1] 口服“抗组胺药物”,服用方便且能够有效缓解多种过敏症状,但有些人服用之后会嗜睡,有些人还会产生心脏毒副作用。所以,最好选择那些既没有嗜睡副作用,又不影响心脏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例如开瑞坦,起效迅速,服用1粒药效即可持续24小时,而且安全性更高。
口服抗过敏药物外,“外用糖皮质激素”也是很好的选择。“外用糖皮质激素”应用于皮肤局部病变处,能够迅速发挥抗炎、抗过敏的功效,目前常用的新型“外用糖皮质激素”,如艾洛松乳膏,由于化学结构和基质配方的改进,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只要掌握了以上出游抗过敏的注意事项,并且选择安全有效的抗过敏药物,过敏体质者轻松出游也不再是梦想了。
内审意见:多行性日光疹和日晒伤的治疗,抗组胺药均非常规治疗药物,所以软文中的治疗建议,有些偏颇。常规药物为外用激素和口服氯喹等。
但我们医学部的同事建议,因为氯喹已经很少有医生建议使用,此处我们也需要推荐“开瑞坦”所以,作词修改。
(实习编辑:马静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