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1日 第51 往期回顾:

霍勇:医生要有珍惜患者的人文情怀 

5月29日,周三,上午10点10分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部地下一层导管室。

一位大肚子中年男子,在手术室对门的房间里,等着下一台手术,按计划,他要在右冠状动脉和左前降支装上支架,治疗心绞痛

前一位手术患者刚刚被送进手术室,如果顺利,四十分钟左右,就能结束。等在房间里,他坐立难安,不时走到房间门口向手术室张望。焦虑和不安的情绪,明显地写在脸上。

也就半个小时,手术室门开了。听到门响,这位患者急忙探出头去,正好和出来的主刀大夫四目相接。

主刀大夫洗洗了手,连铅衣也没脱,径直走到患者跟前,对他说:“别害怕啊,没事。”然后指着患者的大肚子,说:“你这个大肚子可太大了,得减减啊。”

患者有点不好意思得说:“这都是我减完了的,以前250斤呢!”

主刀大夫呵呵一乐,说:“还得减,太胖对身体不好。”

目送大夫转身离开,患者心里清楚,下一个就是自己了。给自己手术的,就是刚才这位,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主任委员、亚太心脏协会主席、北大医院心内科主任霍勇。

在手术室外等待的这半个小时里,来来往往的医护人员从他身边走过,除了霍勇,没人注意到这位患者的焦虑,也没人上前和他说过一句话。

他是个为患者着想的医生

“基本要放四个,能放三个尽量放三个。”

北大医院心内科住院部导管室外墙上,挂着一张冠状动脉示意图,图片左上方是心脏正面血管彩图,右上方的是心脏背面血管彩图。中间左侧是右冠状动脉简易图解,中间右侧是左主干简易图解。看着普普通通,没什么特别。

直到跟随霍勇教授来到手术室,39健康网编辑才知道这张不起眼的图其实很重要。

有一位心脏已经装了三个支架的患者,因为血管狭窄再次入院手术。

手术前,霍勇让护士把患者家属叫到导管室门口,指着冠状动脉示意图说,患者心脏左主干已经安放了两个支架,右冠状动脉放了一个。如果再放支架,左主干和右冠脉需要各放两个才能解决问题。

“基本要放四个,如果能放三个就尽量放三个。”手术前,霍勇对患者家属说。

半个多小时,手术顺利完成,患者推出手术室后,在其他人忙着准备下一台手术时,霍勇一个人到导管室门口,把家属再一次叫到了冠状动脉示意图前。

家属是个20岁左右的小伙子,站的很直,双手在腹部交叉着。

霍勇看了看周围,又看了看这个小伙子,问了句“就你一个人?”那小伙子点点头。

霍勇指着示意图说,“手术挺好,放了两个支架。分别在左主干这里,右冠状动脉这个拐弯的地方。”边说,边用麦克笔在图上标注出来。

接着,他又在右冠状动脉横向血管中间偏后的位置画了一下,对着小伙子说,“右冠状动脉原来这有一个,我们用球囊扩了扩可以继续,就不用再放了。”

听霍勇说完,大男孩放松了不少,双手很自然的垂下来,直说“明白了,谢谢您!”

霍勇轻轻摆了摆手,转身准备离开。刚迈出一步,又折回来叮嘱男孩说,要记得劝患者戒烟,注意饮食,控制体重,“不然过不了多久又要来找我了”。

霍勇进到手术室,还有两台手术在等着他。

身为全国政协委员,霍勇教授在多个场合说到,医德教育从内容到形式,要做到实。人文素质决定了医生的内涵。没有人文素质,医生就不知道人文关怀,不知道医疗目的,又怎能把人的关怀放在第一位?

daoguanshi

下半部分图上黑色的部分是霍勇在给大男孩讲解时画的

他是个对患者有耐心的医生

“您慢慢讲,您的检查我都会看,不急啊。”

因为科研工作和社会工作的繁多,霍勇的出诊,在挂号网或者114预约平台上,包括医院的预约平台,都无法实现挂号。他只能最大程度上让每周二上午的门诊能正常出诊,每次15个号。所以,每一次只要霍勇能坐在诊室里,每一个患者都像中了彩票一样,“拼命”地询问。

在门诊中,39健康网编辑看到一位急性子老太太,她像和霍勇“过不去”一样,不仅数次打断他的问诊,还屡屡和他抢夺病历资料。

可即使这样,霍勇也一直笑呵呵地说“老人家,您慢慢讲,您的检查我都会看,不急啊。”

老太太抱怨目前一次要“吃一把药,心情烦躁的不得了”。怕霍勇不信,她一下子从包里掏出了6、7种药盒摊在桌上,指着每个药盒向霍勇解释用法和用量。

霍勇靠在椅背上,左手支着下巴,微皱眉头,眼神随着老太太的手指在各个药盒间移动,听得很认真。

听老太太说完,霍勇告诉换患者,药可以减少到只用立普妥和银叶片两种。

5%的人服用银叶片以后会咳嗽,如果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再换药就是了。霍勇结合老太太的病情,把银杏叶片的价值和副作用解释得很清楚。

听到可以少吃药,老太太很开心,但一说用药后会咳嗽,她一下子又紧张起来,双手扶在桌沿上,身子向前微倾,问着那些已经反复问过的问题,比如“原来的药还吃不?”“咳嗽了咋办?”“我血压高了都要偶尔吃这个的,以后还吃不?”等等。因为着急,她的语调略有升高。

霍勇把散落在桌面的药盒叠成一摞,拿出最上面的两个放到老太太手里,说道:“这两个药每天吃”。然后摇着手里剩下的药盒又说:“这些以后不吃了,偶尔也不吃,只吃我给你的这两个药,记住么?”

老太太似乎还不放心,没有一点想走的意思,还想继续问下去,这时霍勇的学生张斌医生见状,赶紧搀扶着老太太说,“我给您解释,您到我这边坐吧”。这才把霍勇给“救”了。

给老太太看诊,用了大约25分钟,比给其他患者看病多用了10分钟。等在一旁的另一位患者已经坐立难安,有些许焦急和不耐烦的神色,霍勇一直对老太太说“不着急,慢慢讲”。

待到老太太者离开,一直等候的那位患者才小声嘀咕了一句“霍大夫您可真有耐心啊!”

霍勇的学生刘兆平还记录下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刘兆平从导管室手术间外等待下一台手术的载着患者的平车旁走过,车上的老人咳嗽后将粘痰吐在纸巾中,举起纸巾问:大夫,可以扔在地上吗?刘兆平脑中权衡了“可以”或“不可以”这两个选项,扔在地上自会有卫生员打扫的,于是说可以。可就在这时,恰好霍勇教授从旁边走过,手一伸,很自然地接过了老人手里包着粘痰的纸巾,走了几步扔到了垃圾箱内。

刘兆平知道,自己让老人扔地上也许并没有错,但看到老师的举动,让他感觉惭愧的是,为什么自认为常常为患者着想的自己,在这么多年后还需要老师再上这无言的一课?

深深印在刘兆平脑海里的这一幕,也就是十几秒的时间,整个过程,霍老师未发一言,脸上也没有特殊的表情,一切自然。

他是个有原则的医生

“看病要守秩序,强行挂号不行。”

网上无法预约,门诊又有可能取消,所以,遇到霍勇教授出现在门诊时,加号,就成了一些人想尽办法要做的事。

对于加号,霍勇教授给自己定的标准是——第一,每次门诊最多只加3个号;第二,看病情不看人情。

39健康网编辑跟随霍勇出诊的当天,有两个患者拿到了霍勇的加号,一个近期突然晕倒后出现严重头晕,另一个高血压15年,后背持续疼痛10年。另外几个人,都没能加上号,其中包括一个本院的医生。

本院医生是最后一个进来找霍勇加号的,当时他已经换好了白大衣准备开诊,他的学生刚把第一个患者领进诊室。

待这个医生表明身份和来意后,霍勇只问了句“患者什么情况?”医生说患者一直有高血压,最近人不太舒服,就想看看。

霍勇微微皱了皱眉说:“实在对不起,加号我看不完,带患者找心内科的其他医生看看,好吗?”

这个医生一再强调自己是本院的,患者又是自己的母亲,点名找霍勇看病,不肯找其他人,而且此时人已经在医院等候了,希望霍勇教授帮帮忙。

“看病要守秩序,强行挂号不行”。这句话,霍勇的声音没有任何变化,但不容置疑的语气却让医生不能再说什么。

医生悄悄离开了诊室,手里捏着的那张就诊卡,也没机会拿出来用。

何必如此严格限号呢?“因为这样,主任才能保证有充足的时间深入了解每一个患者的病情,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霍勇的学生张斌这样解释。

这一上午的门诊,霍勇教授看了17个病人,平均每个患者12分钟。

他是个珍惜每一位患者的医生

“把病人当做你这个职业所存在的意义。”

霍勇的办公室在导管室斜对面,心内科住院部地下一层,这是他在北大医院的“据点”。

在这里,他和39健康网编辑谈起了他的医患相处之道——善于沟通、善于倾听、善于理解。

在霍勇看来,医生和患者的相处是相互的,双方需要彼此交流,互换信息,建立信任,从而达到让患者听众医生建议,遵从治疗方案的目的,而这一切的基础,是“医生要有人文关怀,要能够经常安慰病人”。

比如患者给霍勇给发短信,咨询各种问题,他总是逐一回复,尽管会因为忙而回复不及时,但绝不置之不理。

他认为这就是和患者建立信任的方法,“病人觉得你把他当回事”,霍勇这么说。

只是,他并不鼓励患者靠短信咨询病情,因为“再厉害的医生也要看到病人才能看病”,而且医生比较忙,很难及时回短信。即便回复,也只能是讲一些原则性的方法,不如患者直接到医院来看病。

说到医生和患者的关系,在霍勇眼中,医生应该“把病人当做你这个职业所存在的意义。”

他用一个黑色幽默解释这句话——

一个乡村医生常年给四里八乡的人看病,大家有病就来找他。后来当的儿子也学医,同样的患者,他儿子一副药就给治好了。这位乡村医生骂儿子傻,说如果自己当年像儿子一样给人看病,就不会有现在的好生活,更不能供儿子读医科。

霍勇则希望大家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这个故事,它实际上是在说“医生离不开病人”,医生需要正确对待和患者的利益关系。

霍勇说,患者给了医生学习的机会、工作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带给了医生名利。但作为医生,追求的目标应该是“给病人看好病,追求给病人提供最好的帮助”,名利等是次要的。在医生心中,二者的顺序不能反。

“医生应该珍惜每一个病人。”霍勇说。

网友评论

5, 1, 20
总共有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一位大肚子中年男子,在手术室对门的房间里,等着下一台手术,按计划,他要在右冠状动脉和左前降支装上支架,治疗心绞痛。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