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2日 第59 往期回顾:

黄健:不断攀爬技术高峰的勇者 

伍女士来自齐齐哈尔,70多岁的母亲日前被当地医院诊断怀疑输尿管有肿瘤,为了得到最好的治疗,伍女士到处托人打听哪个医生最好,自己私下也不停的在网上查看医生资料,抱着“想找最好的医生”的信念,伍女士决定陪着母亲南下寻到广州。

当带着母亲进到这个被熟人推荐的好医生门诊室时,伍女士不是没有怀疑,直到看着这个“好医生”把母亲的病情分析得头头是道,甚至详细的告诉母亲哪些检查该做哪些可不做,而且还不停的宽慰年迈的老母亲放松情绪,伍女士这时才暗自在心里竖起大拇指,扶着母亲走出门诊室后和母亲轻声说道:“这次我们不用再走了,我们已经找到了最好的医生。”这个让伍女士称之为“最好的医生”的人正是今天我们想要采访的对象,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侯任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主任——黄健。

从“小四类”成为好医生

“当医生是我一个梦想,还说不上是我的理想,只是当这个机会在我面前出现的时候,我抓住了它。”——黄健教授

当你问很多成功的人士,让他们分享成功的经验,很多人都会说因为他们从小就有着详细的规划和远大的理想,可到了黄健身上并非如此,“那个时候正好文化大革命,父亲被戴上了现行反革命的‘帽子’抓去坐了牢,所以小时候的家庭条件非常困苦,除了经常被抄家,上学的时候还会被同学看不起,被人称作‘小四类’。”黄健回忆小时候时说道,能不能吃饱饭是我当时经常的担忧,那个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和别人平等,被正常看待就已经不错了,怎么样也想不到能成为一名医生,一个教授。

由于家庭成分不好、条件又差,上学被同学欺负总是少不了,黄健却在读书中找到了乐趣,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都很好,一直读到1976年高中毕业。当时高考还没有恢复,作为“知识分子”的黄健必须“上山下乡”。可黄健回忆起那段生活时说:“我是上了山却没下乡,因为本来我们家的地方就是乡下,还要往更苦的地方走,那就只能上山了。十几个小年青,被放到一个小山沟里了,那里只有几间破房,没有路、没有电。到那里后自己建房子,自己开路,种水稻,种番薯、种甘蔗,采茶、养猪、制糖。晚上就看星星、看月亮,坐在门前拉二胡。”

这样的生活让只有16岁的黄健受到了很大的磨练,但是无法呆上一辈子,可当年想要发展只有两条路,一个就是招工,另一个就是被保送上大学成为工农兵大学生。对于黄健来说,由于不是“根正苗红”保送是不可能的,招工似乎成为唯一的出路,“你能想象为了一个水泥厂工人的招工指标,知青在大庭广众下大打出手吗?”本来就没有任何关系的黄健机会也很渺茫,他只能在农场好好干活,继续等待机会,而这个机会就在“上山”一年后出现了。

1977年,高考恢复,17岁的黄健毅然选择报考,而结果确是落榜。“那时候上高中只学工学农,不读数理化,等考卷发下来的时候一看,连题目都看不懂,考不上那是肯定的。”黄健诙谐的说道,第一次的失败让黄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抱着下一年还要再考的打算,黄健开始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在煤油灯下读书。1978年参加了第二次高考,终于考上线了,等到需要填志愿时,对医生相当崇拜的父亲要儿子选择读医,理由相当充分:医生靠技术吃饭、能帮助别人、受人尊重。这个选择让黄健的人生走向了医生方向,而在这个道路上,当年的那个“小四类”成为一名好大夫。

探索外科微创技术,需要勇气和坚持

“当肾移植最热门的时候,他却选择了泌尿微创方向,这一份魄力和勇气不是每个医生都具备的”——林天歆(黄健的“大徒弟”)

黄健当年学做手术的时候,老师告诉他做手术最重要的是充分的显露手术部位,因此,手术切口往往很长,而且好像是越有名的医生手术切口就越长。但手术后大大的疤痕所带来的身体和心理创伤却未被重视,黄健心中有着这样一个问号,难道就没有既可创伤小又有同样效果的手术?1990年,腹腔镜技术率先在欧美国家开展,不用开腹就能切除胆囊,给当时的外科界带来一场很大的震动。如果高考是黄健人生的第一次重大选择,钻研腹腔镜技术就是他做出的第二次重大选择。

为了能“第一手”接触到腹腔镜技术,黄健在1994年、2000年两次去到国外进修,那时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在国外也刚刚起步,只能做一些简单手术,因此,出国进修的主要收获是对腹腔镜技术有了基本的概念,回国后就开始自己研究探索腹腔镜手术。 “那个时候基本没有相关的教科书,没有老师,开展每一种手术,主要靠自己摸索,根据解剖学知识,模仿开放手术,先在动物身上做实验,成功后再为病人手术。手术器械也非常简陋,腹腔镜影像不清,不像现在有高清镜,3D立体镜。止血设备也只有电钩和钛夹,没有超声刀,能量平台等先进设备。”为了开展一种手术,常常要自己研制一些手术器械,利用自己手工制造的器械进行手术。由于技术不成熟,设备落后,当时完成一台腹腔镜手术比传统开放手术时间长很多,很多老师和同道都对这种新技术持怀疑甚至是反对态度,黄健皱着眉头说道,其实最大的问题还是患者的观念,一项新的技术要用在病人身上,不是每个病人都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如何说服病人接受这项新技术,黄健并没有详谈,但他却在用他的坚持和一例例成功的案例给予患者最大的信心,同时得到了同行的认可。早在1997年,黄健在业内权威杂志《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上发表了腹腔镜肾上腺手术的论文。

着了魔一样持续创新

动力源于病人的需要

“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一个人,他就像一架机器一样,可以24小时运作,他好像着了魔一样,手术越做越精神。”——马雪霞(泌尿外科副主任护师)

作为我国最早的腹腔手术探索者之一,黄健相继开展了腹腔镜肾上腺手术、肾脏手术、膀胱手术、前列腺手术等等,并对手术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手术方法。2002年黄健与国际上同步开展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这种手术可说是泌尿外科难度最高的腹腔镜手术,经过十几年不断改进,建立了标准的手术方法,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多篇研究论文发表在泌尿外科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杂志上,多次代表我国在国际重大学术会议上现场演示手术。相关研究成果分别获得教育部及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外,黄健还在国内首先开展单孔腹腔镜手术,3D腹腔镜手术,自主研发多通道单孔套管,设计了膀胱尿道吻合器、研制出可视经皮肾扩张器及封闭套管等等。许许多多的“第一次”、“率先”让黄健获得了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颁发的金膀胱镜奖及泌尿外科吴阶平奖。

回顾三十一年的医学生涯,“创新”这个词似乎一直伴随着黄健,是什么让他有这么多“新”的东 西出来,或许我们可以从他第一次的“创新”说起。有一次,黄健准备为一位肾结石患者行经皮肾镜手术,按常规病人需要俯卧下手术,可就在快要开始穿刺的时候,病人突然感觉心脏不适,紧接着出现心脏骤停,情况紧急,需要立即翻身进行抢救。虽然这个病人最终被成功抢救回来,但就是这样一个插曲引起了黄教授的思考,“如果这个病人是在手术过程中突发情况,那他很有可能就无法抢救过来了,因为趴着没有办法做心肺复苏的,心脏在下面你按都按不到,能否换一个体位来手术,避免这种手术的不足呢?”就这样斜仰卧位经皮肾镜手术诞生了,不但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也提高了病人的舒适度。

“病人的需要是医生创新的动力,但前提是你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严谨的心。”黄健认真的说道,牛顿被苹果砸中是幸运,但万有引力的提出不是,某项技术存在的缺陷很多人都可以看到,但是去完善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

新技术不普及  微创可能就变“重创”

必须着手打造中国微创界的“黄埔军校”

“他是一个好老师,对年轻医生的栽培不遗余力,在我心目中作为一个学科带头人,他是完美的。”——许可慰(黄健的“二徒弟”)

“微创技术无论怎么讲都还是一项新技术,我们读书的时候连课本上都还没有写,到现在教科书刚开始有,新技术不去普及并加以学习的话,那所谓的微创搞不好就变成重创。”黄健以经皮肾镜为例分析道,如果在微创取石的过程中不小心捅到大血管,导致大出血抢救不及时,性命都难保,所以微创技术一定要经过培训让更多的医生掌握,才能让患者受益。

从2005年开始,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二院)开始举办全国微创技术培训班,来自全国30多个省市的同行们参与了学习。每次的培训班上,他都会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掌握的最新的技术展示给所有学员,谈到会不会担心被超越,黄健教授说:“我们举办培训班的目的就是推广这种技术,老师在与学员互相交流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学习和提高,微创技术是在不断进步的,保守反而落后。学生总是要超过老师的,只有不断的超越,微创技术才能发展。”

为了提高培训水平,黄教授创办了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华南微创技术培训中心,由广州微创技术水平最高的6家医院联合教学。组织全国权威专家编写了《泌尿外科微创技术规范化培训教材》,录制了标准手术录像光盘,通过理论授课、模拟箱训练、动物实验、观摩手术、上台做助手等方法进行教学。这种培训模式已推广至全国,对泌尿微创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而黄健教授开玩笑的表示,“我们呢就是要打造中国泌尿微创界的‘黄埔军校’,培养泌尿微创上的精英人才。”

一年只有几天属于“黄健”

他用严谨的态度换来患者最高的评价

“虽然你没有见过我,但是我的父母却是您的病人,每次看完你的门诊后他们都会对您交口称赞,想不到您这么有名却能如此的有耐心,非常感谢您”——一位患者儿子的短信

“金奖银奖不如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患者的口碑”,一句再俗不过的话,要让一个外科医生得到真的很难。近十年来只有几天时间属于“黄健”本人,其它时间都属于“黄健医生”这个角色。

“别人也没他那么忙!”科里的同事私下“埋怨”说,他真的太严谨了。临床上,他对科里收治的重症病人,每次都组织全科的大会诊,让医生们各抒己见,最后定出治疗方案。此外,对于疑难病例他会拿着那些患者的CT、MR片到放射科与专科医生探讨研究,以求能制定出最合理的治疗方案。每天做好几台手术,还有各种学术活动,科研项目,还要指导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可说是从早忙到晚,对他来说没有周末或假日的概念。

外科手术本就是一件很耗体力的事情,一台手术下来人已精疲力尽,但为了能让患者获得更好的手术效果,他做每一台手术都非常细致,追求完美。黄教授说“手术不应该赶时间、一定要细心、耐力,每一个步骤做得准确、到位,手术就能又快又好”。

这个已经把手术当成最大爱好的人,万一退休后闲下来该怎么办?黄健哈哈笑道,“那我就把荒废掉的小时候的兴趣再‘捡’回来,像二胡、笛子、口琴。还有很多新东西要学,哎呀,搞不好我比现在更忙。”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网友评论

5, 1, 20
总共有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伍女士来自齐齐哈尔,70多岁的母亲日前被当地医院诊断怀疑输尿管有肿瘤,为了得到最好的治疗,伍女士到处托人打听哪个医生最好,自己私下也不停的在网上查看医生资料,抱着“想找最好的医生”的信念,伍女士决定陪着母亲南下寻到广州。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