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4日 第57 往期回顾:

刘衍民:最难拒绝的是患者的信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体外震波、冲击波、超声波碎石技术引起了一阵风潮,不少医疗界的人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当时中国也有许多支持的声音,尤其是泌尿科碎石研究的“热火朝天”,让许多胆石研究的人也以为胆石可以通过体外震波碎石解决。

在一片支持的声音下,90年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刘衍民却“鹤立鸡群”:当年就断言震波、超声碎石用于胆结石没有应用前途!心仪腹腔镜技术的他始终认为,电视腹腔镜手术技术最有发展前景。

腹腔镜刚在世界崭露头角时国内很多老专家都不看好,是什么让刘衍民对此技术如此自信呢?面对技术、科学研究都更为先进的美国,刘衍民当年为何不留在美国?在腹腔镜技术研究、应用得如此火热的今天,39健康网编辑带你认识“中国针孔式腹腔镜手术第一人”刘衍民与他最爱的腹腔镜。

美国不是我呆的地方,中国才有我施展的舞台!

1966年文化大革命以后,国家将近10年不招大学生。医生断层很严重,全国到处缺医少药。为了满足患者的需求,许多医院的医生都是通过短期培训上岗,刘衍民就是其中之一。

1970年,当时22岁的刘衍民在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参加培训,由于成绩好,半年后就被送到大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进修外科与麻醉。后来在海南兵团二师级医院工作,这是他医学之路的出发点。

1974年,大学招生已“解冻”,刘衍民来到了广州,有了上大学的机会。由于读大学之前的“实战”经验,1977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并分配留校,到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现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始了普外科的学习与工作。

普外科是个大学科,诊疗范围广、病种多、手术多、急诊多,所以普外科医生要学的东西也非常多。有句话说,什么都做,什么都不容易做精。不精,就意味着不容易做好。所以,全能型的普外科医生比较辛苦,又容易出错,吃力不讨好,医生流失现象也最严重。

而这个全能的“万金油”医生,刘衍民一当就是40年。1988年,由于他工作表现优异,被推荐到美国深造,到匹兹堡大学Montefiore医院进行为期两年的进修学习。就在这个地方,刘衍民如命运注定般,与腹腔镜结下不解之缘。1989年他在美国获得改变他医疗事业发展的关键信息——腹腔镜技术可以不剖腹把胆囊和结石拿出来。

当时刘衍民在Montefiore医院进修学习的主要任务是血管外科,但是那里有个胆石研究室(胆石治疗中心)让他对腹腔镜技术研究萌生更大的兴趣。

这个兴趣,也是他离开美国的其中原因之一。

1989-1990年,美国开放很多中国留学生拿“绿卡”留美工作,刘衍民所在的外科研究室也希望他能留下来从事外科研究。当时他的太太和儿子都基本安顿下来了,太太找到工作,儿子已进学校读书。当时,他在研究室的工资相当国内收入的50倍。既然待遇好,刘衍民为何放弃拿绿卡的机会?刘衍民说:“当时,很多人都说我傻,全家都过去了,还把他们拉回来。我说,那不是我呆的地方,我想搞临床,中国才有我真正的家,才有我施展的舞台。”

打响“革命的第一枪”

微创,让我跑遍了全中国

回国以后,刘衍民继续在广医一院工作。当时的医院领导钟南山、吴开俊思维活跃、高瞻远瞩,刘衍民回来后没有回普外,刚好被吴开俊副院长安排到他的碎石研究室工作,研究胆石治疗。

1990年的12月,他们从一份报纸上得知香港在亚洲率先开展了腹腔镜手术。这个消息让刘衍民兴奋不已:“我觉得我的腹腔镜有希望了!”1991年1月28号吴开俊院长把香港中文大学钟尚志教授请来,让STORZE公司把设备带到广州,举办全国第一个“腹腔镜胆囊切除讲习班”,由刘衍民组织病人,向全国发通知。当时讲习班来了60余位全国各地的代表,吴开俊副院长亲自上台当翻译,刘衍民主管病人,并上台与钟教授一起完成手术。那次讲习班一共行3例手术都很成功,代表们第一次看到不开腹取胆囊与结石,代表们都很震动。后来这批代表很多人都成为我国腹腔镜手术的先行者、组织者。腹腔镜技术改变传统手术的模式,是外科界的一场革命。中国大陆普外科第一例腹腔镜手术在这里圆满完成,这场外科界革命的第一枪在广医一院打响。

吴开俊院长2月立即买下腹腔镜全套设备,成立以刘衍民为首的腹腔镜手术组,开展腹腔镜手术。刘衍民成为中国开展腹腔镜手术最早的专家,为我国腹腔镜发展做出贡献。但新技术的发展,开始总是有阻力的。“万事开头难”,虽然得到了院长的支持,但是刘衍民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第一个难题是没有床位。当时的普外科只有一个病区,医生多、床位少,而且大家对腹腔镜也不了解,谁也不愿意让出病床给刘衍民研究。但是,没有病床,何来病人呢?于是,刘衍民就老“粘着”吴开俊院长所在的泌尿科,开始收治病人。

有了成功的第一例,1991年的2月,刘衍民开始积极地开展腹腔镜手术基本技术练习,并着力于腹腔镜手术的应用和推广。而推广,就是刘衍民面临的第二大阻力。

由于很多人都不了解腹腔镜,甚至是医生很多就不认同这一新事物,大家都担忧:“隔着肚皮,万一出血怎么办?”连医生都不信任,患者就更不敢去尝试了。一个新东西的出现,要短时间内改变一个群体甚至整个医疗界的想法,真的很难。所以,刘衍民与他的团队没日没夜地练习腹腔镜技术,一有空余时间就用黑箱子“藏”起双手,对着电视练习。他说:“只有练得非常熟练了,保证所有手术病人都安全,不死人、不出医疗事故,才能打响腹腔镜手术的名号。”

就这样,他们对每一例手术都做得很精细,病人很满意。到了第二、第三年,终于有点眉目,医院开始给刘衍民配备固定的医生轮岗,培训推广的事宜也十分顺利。1994年,广州市科委在广医一院正式挂牌“广州腹腔镜手术培训中心”,并出资购买培训设备。全国各地,包括新疆、甘肃等地方都有人到培训中心学习。有了人,腹腔镜就有了“生气”,技术也就开始传播、发展了。

为了推广腹腔镜,并保证手术的安全性,每个从培训中心毕业的学员,无论是广东还是其他省份,只要进行第一次实操,刘衍民都会尽量到场指导,给他们信心。就这样日积月累,刘衍民连西藏、新疆、甘肃等边远地区都去过了,“因为腹腔镜手术,我跑遍了全中国!”

微创,是21世纪外科发展的趋势

虽然推广的头五年,阻力很大,但经五年的实践与推广,人们看到了腹腔镜手术的显著优点,很多患者都要求“微创”,腹腔镜手术的高潮才逐步到来。纵观最近这十年,腹腔镜的使用率非常高,95%的胆囊切除手术都是使用腹腔镜进行,其他,包括胃肠、肝胆道、甲状腺、脾胰、心肺、肾脑等手术都在应用腔镜微创技术。

“现在有一百多万医生在使用腹腔镜内镜手术,整个手术的模式都变了,”刘衍民十分坚定地告诉编辑,微创,是外科发展的方向,也是21世纪外科发展的趋势。

什么是微创?微创就是医生在手术时想方设法、将手术对患者的创伤达到最小,这种创伤不仅仅是外表皮肤的,还包括体内的,生理的、心理的。腹腔镜技术的应用,减少了手术创伤。但用了腹腔镜不一定就是微创手术,手术做不好无论用什么工具对病人都是一场灾难。对具体的病例要做具体、全面评估。

何谓全面的评估?刘衍民分享了一个患者的事例。

一位23岁的女患者,大学刚毕业,也刚谈了男朋友。不久前,她甲状腺发现有一个肿物,彩色超声检查不排除甲状腺癌。这位女大学生从外地跑到广州,非要找到刘衍民教授给她诊治。刘衍民给她就诊后,建议她,如果腔镜手术中病理证实是甲状腺癌,可能中转为传统的开刀切除,术野暴露好些,手术会快些。但这位女大学生却始终坚持颈部不能有疤痕,一定要使用腔镜治疗。她说:“我还没结婚,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颈部这条疤痕对我未来的生活,对我的心理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与压力。”

站在这位患者的角度,刘衍民认为,传统的颈部开刀对身体组织的创伤不大,但对她心理创伤,甚至比疾病本身还要大,所以他答应了她的要求。他细心地用腔镜为她完成了标准的甲状腺癌根治术。次年,该姑娘做了新娘,至今儿子已四岁。肿瘤无复发,家庭幸福。

刘衍民说,微创是一种理念,手术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手术有不同的解释与理解。微创不仅仅是表面的还包括内环境,不仅是生理的,还有心理的。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评估。

忙碌不要紧

患者的信任是最难拒绝的

现在的医疗环境,许多患者都扎堆往大城市、大医院跑。而声名在外的刘衍民,也“理所当然”地过上忙碌的“超人”生活。

刘衍民现在在广医一院外科上班,负责3个小组。这 3个组的手术,2/3的手术刘衍民都会到手术室。“即使少数我不做主刀,我都会跟,在现场把关。这么多病人找我,我要负责,所以我现在的手术越做越多。”

除了手术,他还需要会诊与作研究,而且很多会诊都在外地,需要出远门。多数人下班都往家走,刘衍民有时则是往机场走;别人在家吃“住家饭”,他在飞机上吃飞机餐;别人上床休息、养精蓄锐,他则在手术室“会诊+手术”。许多时候手术结束已经下半夜了,天一亮又得坐飞机赶回广州,继续第二天的工作。

这样时常超负荷的生活,累么?“当然累!不过熬惯了,也就习惯了。”刘衍民说,从做腹腔镜开始,他就没有闲过,很多周末都不在家。

说起家庭,刘衍民总是带着不少的歉意。他回忆起儿子小时候发烧、生病,他照样上班,儿子说“我发烧了,你还走?”,但是没办法,只能让老婆多照顾一点。刘衍民的夫人也担心他工作太忙,太累,所以要求他一般的时间都不要轻易出远门,除非是非常急或重症。但是,需要他出远门会诊的,又岂不是急症、重症?

对于这样忙碌、超负荷的“超人”生活,现年65岁的刘衍民其实有充分的理由,拒绝一部分患者的需求,但是他总是说:患者的信任是最难拒绝的!

其实,刘衍民有时候也想过要退休,但是那么多患者找上门,甚至从好远的地方来,湖南、江西、广西、哈尔滨、西安、西藏、海南都有,刘衍民狠不下心拒绝。他说:“我忙碌,但我快乐!”

刘衍民说,要得到患者的信任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他们信任了你,你能拒绝吗?而且来找我的患者都是比较危重的,他们请你帮帮他,你们能说不吗?

也许,拒绝纵有千万种借口,但是承担只需要一个理由,那就是患者的无比信任。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网友评论

5, 1, 20
总共有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体外震波、冲击波、超声波碎石技术引起了一阵风潮,不少医疗界的人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当时中国也有许多支持的声音,尤其是泌尿科碎石研究的“热火朝天”,让许多胆石研究的人也以为胆石可以通过体外震波碎石解决。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