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3日 第50 往期回顾:

孙立忠:急战、血战拼出来的大血管疾病斗士 

时间:早上7点        地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虽然距离上班时间还有一小时,但焦急的患者家属已经在医院等候。

此时,一个身影却刚刚从手术室中走出。

一位主刀,一群助手,一台手术,一夜眠,一位患者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

这只是北京安贞医院院长助理,心脏外科中心主任,心外科五病房主任、北京市大血管疾病诊疗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忠教授生活中的一个极其普通的清晨。然而,对于刚从手术台上下来的患者来说,却意味着——重生。

这位患者罹患的是主动脉夹层,一种极其凶险的主动脉(俗称“大血管”)疾病。曾经,医学界对这种疾病无解。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主动脉夹层也只能完成局部主动脉替换手术,总手术量不过300例,死亡率却高达20%以上。

可以说,大血管外科是国内乃至国际心血管外科最难攻克、也是最后攻克的领域。从1993年到2013年,时间跨入一个新的世纪,孙立忠在二十年艰苦探索和研究过程中,作出了常人无法企及的努力和贡献,也成长为我国大血管外科的领军人物。

“谁都不愿做,那么我来!”

动脉瘤、瓣膜病、马凡氏综合征……提到这些大血管疾病,人们大多不会陌生。不少知名人士被它们偷袭而失去生命,诸如,美国女排名将弗?海曼和中国男排国手朱刚均死于马凡综合征所导致的急性主动脉破裂,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李四光则是因腹主动脉瘤破裂而去世。

作为大血管疾病,“主动脉夹层”被心血管医生称为“最凶险的心血管疾病”,它是大血管疾病中最危急的病症。

大血管是指由心脏直接发出的血液循环主干,分为内膜、中层和外膜三层。当血管腔内压力升高到一定程度,内膜薄弱处会突然撕裂,大量血液冲进内膜与中层之间而形成“假腔”,即主动脉夹层。

血液淤积在“假腔”中,使血管呈“瘤”样膨大。它虽不是肿瘤,但由于随时可能破裂出血,因此凶险程度超过任何心脏疾患,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大血管疾病。

尤其是急性主动脉夹层(AAD),一直以来被公认为极具挑战性的临床急症。资料显示,若患者未经及时治疗,24小时内死亡率达33%,48小时内高达50%。2周内未治疗的升主动脉夹层患者死亡率达75%,3个月后升至90%,1年后近100%。

进入这个充满挑战性的专业领域,对于二十年前年轻的孙立忠来说,曾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1993年,孙立忠已在北京阜外医院工作了十年。十年的兢兢业业、踏实肯干让他逐渐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方面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并逐渐成为业务骨干。

领导将孙立忠的才能看在眼里,当医院组建血管外科研究室,孙立忠成为了领导的首选。“经过讨论决定由你来负责大血管组的临床工作”。领导的信任和重视让孙立忠感到职责重大,可是却勾起了孙立忠的记忆里一段十分痛苦的回忆。

1983年,孙立忠还只是住院医师。病房里一位二十出头、患主动脉瘤的小伙子一直在等待手术。风险太大、死亡率极高、人又这么年轻,没有人敢给他做手术。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让年纪相仿的医生和患者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终于有一天,手术的机会来了。一位国内知名的大血管专家到医院讲学,医院邀请他为小伙子的手术主刀。现实是残酷的,手术中血管瘤破裂……

满地鲜血在漫长的手术过程中逐渐干涸,把医生的拖鞋都粘在了地上。一条起伏的生命线就这样在这不断弥漫的血色中戛然而止。

“不手术还能赖活着,一手术,人反而走了”。人心都是肉长的,大血管手术中经常出现的血如泉涌、喷流成河,即便与患者素昧平生,医生们也无法无动于衷。

很长一段时间里,大血管手术成了孙立忠心中不能承受之重。

用孙立忠的话说,主动脉手术是“苦战、夜战、血战、死战”,过程是‘披星戴月、不眠之夜”,可结果却是“血流成河、人财两空’,手术室简直就是患者的“地狱”。重压之下,孙立忠最初选择了对领导说“不”。

慧眼识才的领导没有放弃,一次次劝说;同事师友们也给予一声声鼓励。终于,孙立忠在心中说服了自己:“都不去做,谁来救病人?”

抱着“我不如地狱,谁入地狱”的勇气与慈悲之心,孙立忠正式领衔大血管外科,开始潜心研究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等难点疾病。

“洋”医生围观“孙氏手术”

既来之,则安之。甫一接手大血管外科,孙立忠就在专业领域中取得了巨大进展。

在土耳其进修的孙立忠,将当地医务人员实施的右腋动脉插管技术进行脑灌注创造性地实施于大血管手术的体外循环中。这一创新很好地解决了大血管手术中大脑因缺血而导致永久性损害的问题,使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由18%下降到5%以下。

为了解决大血管手术中最可怕的“出血”问题,孙立忠和他的团队研发出了自体血液回收输入技术,此法将大血管手术的输血量减低了30%以上,手术的紧张氛围也因此缓和了许多。

真正让孙立忠蜚声国际的,是被业内称为“孙氏手术(Sun’s Procedure)”,即主动脉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

主动脉由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组成(如图1),发生病变时,需要将病变的主动脉替换。由于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的形状像“大象鼻子”,因此这段血管的替换手术被形象的称为“象鼻手术”。

主动脉图

(图1)

其方法是,将主动脉弓替换成人造血管,同时向降主动脉腔内置入一段支架型人工血管,近端与主动脉弓部替换的人造血管远端吻合固定,支架型人工血管远端游离在降主动脉腔内。

由于欧美发达国家主动脉夹层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在这类疾病方面能够借鉴的经验寥寥无几,而且将国外经典的手术方法应用于主动脉夹层效果也不好。

一切,只能靠自己摸索!

1983年开始在德国临床应用的象鼻手术,在国外主要用于治疗真性动脉瘤。孙立忠创造性地将它引入了主动脉夹层手术。

一开始效果并不理想,因为传统的置换材料缺少支撑,容易弯折、扭曲,造成梗阻。怎么办?

2003年是非典肆虐的一年,从抗击非典前线撤下来的孙立忠被隔离在宾馆一个月。身体闲下来了,大脑却闲不下来。如何解决传统象鼻手术在主动脉夹层上的应用问题,一个大胆的想法逐渐在孙立忠脑海里变得清晰起来。

通过查阅资料,孙立忠借鉴了介入治疗理念,设计了支架人工血管和输送装置。利用支架人工血管的自我膨胀特性,封闭血管内膜口,重建血管。

孙立忠首创的“主动脉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将主动脉夹层手术死亡率由20%降到5%以下,术后假腔闭合率由40%提高到95%以上,再次手术率则由30%下降到10%以下。

由于简化了手术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降低了手术的并发症,“主动脉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很快在国内多家医院推广应用。

2009年1月,孙立忠带领他的团队加盟安贞医院,成立北京市大血管疾病诊疗研究中心,2012年,年手术量达到1200余例。

在发表的161篇学术论文中,有一篇有关“孙氏手术”的论文发表在心血管病方面影响因子最高的《Circulation》杂志上,孙立忠也多次受邀在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研究成果。

这是孙立忠梦寐以求的。因为,这标志着中国人在这一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2009年,来自巴西、阿根廷等多家医院的17位心脏外科医生自费来到北京市大血管疾病诊疗研究中心,北京安贞医院五病区学习心脏外科手术技术——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治疗方法——Sun’s Procedure。

以往中国医学界的学术会议大都是将国外权威或知名专家请进来,介绍先进经验与技术,到会国外专家的水平与数量成为判断会议水平高低的标志。其根源是我国整体医疗技术水平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而这次国际学习班来学习“孙氏手术”,让中国医疗学术活动不再只是单纯地“请进来”,同时也能“走出去”。

一位来自阿根廷的医生观摩“孙氏手术”之后,竖起大拇指兴奋地说:“手术太完美了!简直不可思议!孙医生No.1!安贞医院No.1!”

截至2013年2月,“孙氏手术”已在国内50余家医院得以应用,完成手术7000余例,并在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手术200余例。而孙立忠自己带领的团队完成了2000余例,总成功率达96.2%,享誉国际学术界。

必须保证急诊,真正的急诊!

之所以说主动脉夹层凶险,除了死亡率极高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发病往往是在人们对疾病的警惕性最低、急救措施可能最不及时的夜晚。

即便能够及时赶到医院,确定需要手术,并正在做或已做好术前准备,等待上手术台,脆弱的血管壁也能像“不定时炸弹”一样,随时爆炸,让患者在顷刻间失去生命。

作为大血管领域的专家,孙立忠深知及时的手术对于主动脉夹层患者来说意味着什么。正因为如此,孙立忠总是对团队成员强调:所有医疗工作必须保证急诊,真正的急诊。

2013年春节期间,孙立忠带领的五病房做了8台急诊主动脉手术,其中除夕当天就做了3台。发病不到四个小时的,发病近二十四小时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都是带着生的希望慕名而来。虽然病房特别紧张,但孙立忠一定会为需要的患者尽量争取手术机会。

无论多晚,只要患者来了,只要确诊需要手术,孙立忠就会挺身而出,身先士卒。如果其他医生因为特殊情况来不了,孙立忠也会亲自上阵,夜里12点,值班的医生经常都能看见他在手术室的身影。

为了更好地保证急诊危重患者的利益,孙立忠还给病房的大夫们“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每天早晨7点40分,医护人员就要开交班会,前一晚收治的急诊患者在交班过程中会被分组,并根据病情决定是否要马上手术。

他总是对病房的大夫们说,患者不容易,对于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来说,能活着来到北京就是生的希望,不能耽误任何时机。

在安贞医院心脏外科五病房,住着许多急、危重患者。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外地或基层医院的技术水平无法治疗的,或者手术效果不好又再次复发的,甚至是被“判了死刑”的。

带着最后的一线希望,他们来到安贞医院,找到孙立忠。为了回馈患者们的信任,也为了完成心中那一份大血管外科事业的梦想,孙立忠付出了他所有的努力。

一位患者在当地医院诊断为主动脉夹层,省市医院由于技术水平所限,无法给与治疗。

在经历了无奈与绝望后,患者家属几经周折了解到孙立忠在治疗主动脉夹层方面的权威性,并致电咨询。此时,还身在孙立忠通过电话与家属沟通了患者病情并介绍了治疗主动脉夹层的方法。

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患者及家属9月3日来到北京,住进了五病房。

6日,孙立忠回国;7日早晨7点,孙立忠来到病房,与团队一起研究、讨论后,确定了手术时间和方案。

8日早上8点,孙立忠来到病房接患者入手术室。8个小时奋战,下午4点,手术顺利完成。

18日,患者康复出院。在与死神的一次又一次赛跑中,孙立忠带领着他的团队赢得了一次又一次完胜。

许许多多经孙立忠救治过的患者通过网络方式在全国各地祝福他,是他的敬业、勇敢和坚定拯救了许多患者、许多家庭。

让病人少流血,让家属不流泪,这是孙立忠最大的愿望。

“他有一种魅力,吸引大家围着他干活儿”

在心脏外科五病房,医生和患者相处得很好。“因为主任对待患者的态度就像对待亲人一样。只要他能办到的,都会帮患者处理”,科室的年轻大夫告诉小编。

每天早上7点,孙立忠就已经来到病房。在小编跟拍的上午,一大早患者就已经从门诊排到了卫生间。直到十一点,还不断有人在敲孙立忠教授办公室的门。

虽然已经不出门诊,但只要有患者和家属带着资料来找他,对于每一个患者都会不厌其烦地解答疑问。“说多点,这样对医生、对患者都好”,孙立忠说。

这点点滴滴,都让周围的人看在眼中,记在脑中,感动在心中。

“做大血管外科医生累不累?工作强度大不大?答案是肯定的。可是主任有一种人格魅力,吸引大家去围着他,我们都特别乐意跟着他干活”,在学生眼中,孙立忠是一个好医生,更是他们的人生导师。

作为学生和下属,他们最开心的就是得到主任的鼓励和夸奖。事实上,看到自己的学生以及科室里的年轻医生被患者夸奖时,孙立忠教授心里同样觉得喜滋滋的,对于他们取得任何成绩和进步,他都不会吝惜自己的夸奖。

为了在科室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科研氛围,孙立忠将每周三定为“学习日”。

每到这一天早上7点,不管你是医生还是护士,都要坐在一起学习。最近看过的一本书、一篇文献……只要是有用的知识,都可以拿出来解读、分享。

孙立忠深知,大血管专业的发展,离不开持续涌现的专业人才。正因如此,除了日常工作和手术,他还有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了人才梯队的培养方面。

多年以来,孙立忠毫无保留地将他的术式技术传授给各地医生。他先后培养了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50余名,各类进修医护人员1800余人。会议方面,举办了主动脉外科国际交流学习班三届,来自国外50余家医院的71名医生参加了学习;八期主动脉外科继续教育学习班,培训医务人员近千人。

不仅如此,还举办了三届国际性主动脉外科学术会议——盘古大血管疾病论坛。孙立忠说:举办这个论坛的目的,就是把国内外同行们召集到一起,总结大血管疾病中诊疗研究等各方面的经验,使高层次的专家能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使年轻的医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主动脉疾病领域的知识和治疗经验。

孙立忠常常对学生和年轻大夫们说,医生不能光做临床,也要重视科研。这不仅仅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利,最重要的是,能够帮助更多的人。

网友评论

5, 1, 20
总共有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主动脉瘤、瓣膜病、马凡氏综合征……提到这些大血管疾病,人们大多不会陌生。不少知名人士被它们偷袭而失去生命,诸如,美国女排名将弗?海曼和中国男排国手朱刚均死于马凡综合征所导致的急性主动脉破裂,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李四光则是因腹主动脉瘤破裂而去世。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