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患者的口耳相传中,专家意味着拯救、希望、重生。在同行眼中,专家意味着荣誉、权威。而在现实中,专家意味着什么?专家何以成为专家?请关注仁心栏目,我们将呈现一幅“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名医群像,为您讲述那一个个荣誉与光环背后的故事。

首页上一页12345611下一页尾页

腹膜癌诊疗高手李雁:无招胜有招

 

采访北京世纪坛医院腹膜肿瘤外科主任李雁教授的前一天,他刚刚获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作为我国腹膜癌领域的拓荒者,他身上还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务院特殊津贴、湖北省“人民好医生”、CCTV寻找最美医生-十大特别关注医生等诸多荣誉。

成就与荣誉加身,于外界,李雁教授是闻名医学江湖的高手,这样的大专家是让人有疏离感的高冷范,还是张口国际前沿研究和专业名词的高端人士?采访前39健康网编辑做了许多猜想,而6个多小时的门诊体验和采访,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专业而又接地气的肿瘤科大夫。

从零开始,中国腹膜癌领域拓荒者

提及癌症,人们首先想到的常常是肺癌、乳腺癌、肝癌、卵巢癌等以器官命名的癌症;说到腹膜癌,专业人士了解得不多,普通人可能听都没听过。

腹膜癌是一类复杂的疾病,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胃癌、肠癌、卵巢癌等发生了腹膜转移,称之为继发性腹膜癌,另一种是来自腹膜间皮细胞的恶性肿瘤,称为恶性间皮瘤。另外,阑尾黏液性肿瘤发生破裂后,在腹腔内形成腹膜假黏液瘤,也属于腹膜癌范畴。

在公开的媒体采访中,李雁教授多次用“老大难”评价腹膜癌,“老”是指腹膜癌问题由来已久;“大”是指腹膜癌患者群体大,我国每年新发病例达数十万起;“难”是指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有些患者直接被判了死刑,有些被误诊为阑尾炎、腹腔结核等接受错误的治疗。

在当天的门诊中,一位30多岁的女患者曾被当作卵巢癌治疗;一位来自江苏的患者家属告诉39健康网编辑,家人是多年前身体不适,当作阑尾炎保守治疗,但前两年体检发现肿瘤标记物有异常,最终确诊为腹膜癌。

在进入腹膜癌领域之前,李雁教授在肝癌领域已经取得了相当喜人的成绩,建立了世界上首个逐级转移的人肝癌细胞模型系统,提出了肝癌逐级转移学说、癌转移综合防治策略,形成了癌转移研究的学术思想和研究体系,相关研究成果还获得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和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老大难”的腹膜癌是一片荒地,肝癌领域则是一片沃土,显然在既有成绩之上继续肝癌的诊疗研究是一条更轻松的路,但李雁教授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更难更有挑战的腹膜癌诊疗研究。他的学生们一度不能理解这种“执着”,跟随李雁教授学习工作七年的于洋医生告诉39健康网编辑:“我们都觉得作为一个方向可以,作为一个特色也可以,但他却不遗余力把腹膜癌变成一个学科。

苦心人天不负,李雁教授在腹膜癌领域完成了从零到一的飞跃,不仅建立了一整套腹膜癌综合诊治技术新体系,在国内率先开展腹膜癌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及I期、II期和III期临床研究,主持制订了国内首个腹膜癌诊疗专家共识和腹膜假黏液瘤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还多次获邀在国际大会上交流相关研究成果,成为国际腹膜癌联盟执行委员会中唯一中国地区常委,参与制订了国际腹膜癌诊疗指南。

对于腹膜癌患者和家属来说,这些学术上的进步意味着腹膜癌不再是无药可救的绝症。目前李雁教授已经为1200多例腹膜癌患者实施了手术,他开创的以肿瘤细胞减灭术加腹腔热灌注化疗为核心的腹膜癌综合诊疗技术体系,使腹膜癌诊断准确率提高了80%,患者总生存期延长60%,复发率降低40%。

一位腹膜恶性间皮瘤患者曾如是评价:这个病就像一把沙子洒在豆腐里,但李雁教授带领团队医生,每台手术都在10小时以上,硬是从豆腐里把沙子清除,太了不起了!那位江苏的腹膜癌患者家属则表示:“找到李主任就感觉有希望了。”

所谓医者仁心,李雁教授认为,仁心首先就是用专业帮患者解决病痛。当初的执着换来如今众多腹膜癌患者生的希望,这是一名医者莫大的欣慰。

放心,看完所有患者才会下班

李雁教授得到了患者的认可,找他看病的有腹膜癌、肝癌、肠癌等多种疾病患者,来自广西、湖北、山东、河北、内蒙古等全国各地,正式开诊前,诊室门口就坐满了等候的人。

在诊室门口贴着这样一张通知:由于患者较多,病情都很复杂,每一位患者都需要详细询问病史,查看资料,就诊时间比较长,李雁主任看完所有的患者才会下班,请大家耐心等待。

采访当天李雁教授看完近40位患者后,才结束上午门诊,《仁心》跟过许多三甲医院医生的门诊,看过许多医生忙到没时间上厕所、吃午饭,但第一次遇到一个大夫的上午门诊从早八点出到了下午两点半。

“不吃午饭是一个养生方法吗?”下午一点多,等候在诊室门口的一名患者开玩笑说道。其实,李雁教授是很注重养生的人,不仅练武术,在武汉工作时常在东湖冬泳,每天早饭吃胡萝卜、黄瓜、西红柿,每天再忙都能保证走路一万步以上,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让他有足够的精力完成一台又一台十多个小时的大手术。

不吃午饭完全是因为太忙了,在诊室门口维持就诊秩序的保安告诉我们,今年五一科室成立专家团队之前,李雁教授出诊到下午三四点钟都是常态,现在团队其他成员分担了一部分工作,下午一两点结束上午门诊也是常态。

李雁教授忙不仅仅是因为患者多,也是因为他对每个患者都尽心尽力。

一位山东莱芜的患者手术安排在一个月以后,而手术前需要化疗,考虑到患者的身体情况和便利性,李雁教授建议患者先到当地公立医院按照自己给的方案做化疗,手术时间到了再来北京。患者接受该方案后,李雁教授立刻打电话给熟悉的医生,说明详细情况,并把医院具体地址和对方联系电话留给患者,让他们放心回家。

另一位来自河北承德的患者没有到诊室,而是家属带着详细资料来看病,他们之前辗转北京多家医院就诊,一直在等手术排期,但患者本人的病情已经等不了了。李雁教授仔细翻看病历资料,询问家属病情后,立刻打电话给科室大夫,安排了周末的手术。

接听李雁教授电话的是科室的主治医师刘刚,他对这种情况早已不感到奇怪,这不是第一次临时加紧急手术,他印象最深的是帮一名大连患者安排第二天手术。

这次国庆之前的手术本就较多,原本一天安排了两台手术,再加一台,包括李雁教授在内的所有医务人员都很累。刘刚说明这个情况,李雁教授还是毫不犹豫地决定为这名患者加手术。

“有些患者的病情耽误不起了,现在不处理,越往后,安全性越低,早做手术对患者来说获益多一点”。共事五年,刘刚感到,李雁教授总是为患者考虑,能给患者带来切实好处,他都愿意迎难而上。

说到如今的医患关系,李雁教授感慨,现在的医学技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纯技术很好,治病很好,但就诊体验来讲可能未必好。在李雁教授及其团队这里,正在通过临床工作的一点一滴提升患者的体验。

手会画,嘴能说,不一样的外科大夫

外科医生的手最擅长做手术,李雁教授的手还能画草图。

在武汉工作期间,他就养成了一个习惯:一边给患者解释病情,一边画出病变部位和手术方案,少则一两张,多则十余张,从医近30年,累积了一万多张草图,因此有了“草图医生”的美誉,这些草图如今已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采访当天,虽然李雁教授没有画十分复杂的病情分析图,但我们还是很容易就发现他在纸上写写画画的习惯,化疗时间、复查时间、日常注意事项等,他都会随手写下来再给患者。

他也鼓励患者将身体情况记录在小本本上,河北廊坊的一名患者母亲将儿子的血压值记录在一个小本本上,因为不识字,拿出本子时还有点不好意思,但李雁教授看到以后大赞:“我就喜欢这样的,这样就很好嘛!”

有人说,外科医生是能动手绝不动嘴,但是在李雁教授这儿,手上功夫了得,和患者沟通也自成风格。

当天进诊室的第一名患者是37岁的肠癌患者,这次复查整体情况维持得不错,但肝功能不太好,一问才知道,之前李雁教授给他布置的运动和饮食“家庭作业”没完成,于是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开始了——

“在生命和健康面前,谁也没有绝对的自由。”

“肝功能不好,浑身哪里都不好,就好比北京的雾霾天,谁都不好受。”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慢慢抽,但是教你的办法不用,就麻烦了。”

“小伙子,这种事情别人对你负不了任何责任,自己负责任是第一位的。

这些像段子一样的话都是李雁教授随口说出来的,言简意赅,让人印象深刻。这名患者被教育得有些烦躁,但冷静下来,还是对李雁教授说:“说实话从心里挺感激您的。”

同样是当天的一名复查患者,自己听老乡介绍,买了一些新西兰蜂蜜,说可以养胃,自己吃了一点,肚子有点不舒服,请教李雁教授是不是真的有用。

“新西兰蜂蜜跟廊坊的蜂蜜是一样的,有用,但别搞那么神秘,可能你吃廊坊蜂蜜就没事儿了。”李雁教授这番接地气的解释引得大家都笑了起来,诊室的氛围也轻松了不少。

面对庞大的患者群体,李雁教授一人之力始终有限,科室内,他建立了腹膜癌团队,让更多青年医生参与其中;医院外,通过制订指南与共识,出版学术专著,邀请全国各地的医生来进修,李雁教授希望让更多医生不仅知道腹膜癌这种病,还会治,如此才能让更多患者获益。

腹膜癌诊疗技术推广的一件大事是第12届国际腹膜癌大会将在2020年9月于北京举办,李雁教授是大会主持人。国际腹膜癌大会两年一次,绝大多数在欧洲,曾经也在美国举办过,这是第一次离开欧美,第一次走进东方。通过本次大会,李雁教授希望国内腹膜癌领域可以与国际建立联系,也希望更多学科带头人和医院看到后,重视腹膜癌方面的发展。

所有的知识融汇于心,可以站在学术会议上为专业人士讲解,也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图画随时解释给患者,这大概就是武林高手“无招胜有招”的境界吧。

注:患者及家属姓名均为化名。

撰稿:李潇潇

通讯员:左彦 曹翠峰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