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患者的口耳相传中,专家意味着拯救、希望、重生。在同行眼中,专家意味着荣誉、权威。而在现实中,专家意味着什么?专家何以成为专家?请关注仁心栏目,我们将呈现一幅“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名医群像,为您讲述那一个个荣誉与光环背后的故事。

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

叶志斌:肾内科是门精细活

 

早听说,华东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叶志斌是患者圈公认的最“细致”专家之一,经常一个病人的门诊时间就是十多分钟,从早上八点看到下午两点已是家常便饭。

为进一步了解这位“细致”专家,39健康网特意跟叶志斌约了一次跟门诊的机会,通过一上午观察他和患者的互动,发现细致、耐心、随和这些词汇用在他的身上,有过之无不及。

细致:才能为病人精准治疗

早上8点,叶志斌门诊室外的长椅上早已坐满了慕名就诊的病人,稍微来晚一点的患者只能坐在旁边诊室的空位置上候诊。

诊室内,穿着白大褂的他正在仔细给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看诊。

“叶主任,电视上说,肾小球功能下降快和尿急是肾脏出现了问题,我去年检查肾小球功能70多,今年检查下降到了60,也有尿失禁情况,我的肾脏问题是不是很严重,要吃什么药呀?”老奶奶有点着急地问。

“您先别着急,除了这些情况,您的身体还有哪些不舒服的地方吗?”他一边稳定患者的情绪,一边细心地询问。

“其它没有,电视上专家说肾小球下降得快是肾脏有问题,我的情况是不是很严重?”老奶奶依然因为担心而有点急躁。

“您听我说,您现在肾小球60 是基本正常的,电视上讲的情况跟您的情况不一样,您的肾脏没有大问题。”为了彻底消除病人的担忧,叶志斌详细地跟患者解释电视上所讲的病情和她病情的区别。

考虑到老奶奶可能是膀胱问题导致尿失禁,为了诊断精准,他让患者先去做检查,担心老奶奶不清楚检查流程,他细心地告知老奶奶做检查要注意的事项。

“叶主任,要不您先给我开点药,约您的门诊我约了半个月才约上。”面对患者再三要求开药,叶志斌坚持拒绝,温和地告诉她,“药可不能乱吃的,您的病情不严重,等给您确诊了再开药,您到时候约不上我的门诊,直接到我这里来,我帮您约,您放心啊。”

他完成这位老奶奶的就诊,时间刚好过去15分钟。

除了这位患者,后来进来的每一位病人在诊室停留的时间都是10分钟以上,而在这段时间内,叶志斌都在反复询问,“身体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这个地方是轻微痛苦还是很痛?”、“之前都有吃什么药?”、“这些药分别都吃了多久?”、“最近吃了哪些东西……”

“一般看诊都是简单询问一下病情,您为什么问得这么详细呀?”39健康网问。

“肾脏疾病与全身状况是密不可分的,不花这么多时间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以及所吃过的药物,就不能做到给我的病人以精准的治疗和更合理地用药。”叶志斌表示,作为肾功能不好的患者,吃药一定要非常注意,因为吃进去的药都是要通过肾脏排泄,如果盲目吃药,会使药物大量蓄积起来,加重肾脏的排泄负担,进一步损伤肾脏。

“很多患者来我这里看诊前,已经在吃一些药物,为了避免给患者重复用药,必须很详细地问清楚最近吃了什么药,吃了多少。”他介绍,担心患者记不全所吃过的药物,会让病人做一个小卡片,将每天吃药的情况都记到卡片上,碰到不识字的患者,就让他们吃一次药就在药盒上套一根皮筋作记录。

现在,很多病人因为不懂医学,导致出现药物吃重复或者吃漏掉也浑然不知。尤其老年患者,经常由于多种疾病到多家医院、多个科室就诊,使用药混乱现象十分严重。

“不合理用药对患者身体伤害非常大,作为我们医生,有责任规范病人精准用药,提高他们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的意识,教会他们如何管理用药。”叶志斌强调,这些年,给患者看病的同时,他也在不断宣传这种意识。

随访:为患者好,更为医生好

叶志斌除了是患者心目中的“细致”专家,也是经常出没在微信里的大专家。

无论在门诊,还是病房,或者是义诊场所,遇到年纪大就医不方便、外地路途远的、经济条件不好的或者在用药方面需要把握细节的患者,他都会主动和这些病人互加微信,与病人建立长期联系。

打开微信,页面上就跳出许多患者咨询他的问题,了解到病人的疑问后,他都尽量给予详细回复。

为了方便患者和自己的交流,叶志斌经常将患者拉到群里,目前,他的微信里有五六个这样的患者群,每个群的人数都在400以上,人数还在不断增加中。

“我加病人微信,一方面是方便患者咨询,另一方面是通过微信长期对他们随访,增加自身的实践经验。”他说。

肾脏科是一个个体化差异大的疾病学科,要想将肾脏疾病搞清楚,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而是需要长期的随访观察,才能更好地把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更好地为病人治疗。

曾经有一位男患者因肾功能和血压一直控制不好,在华东医院经调整药物,很快将血压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内,但病人回到老家不久,常感到头晕疲乏,血肌酐反而升高。

叶志斌在线上详细询问病情后,让病人做了脑血管核磁共振,发现大脑中动脉堵塞达90%以上。于是,他让病人适度减少降压药物使用剂量,患者病情明显改善,血肌酐也不断下降。为了持续了解这位患者的病情动态,他已随访了近十年。

除了自己,他也一直在告诉自己的同事和学生,要学会在病人身上花时间,将不清楚的病症搞清楚,临床上得到的经验比书本上的知识更难得。

在实践过程中,他带领的科研团队将随访病人中发现的临床问题,作为课题进行认真的研究,寻找解决方法,从而造福患者。

例如,从中山医院调到华东医院后,叶志斌接触的老年肾脏病病人多了,在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中,他发现老年人肾病的概念、诊疗理念以及用药方法与非老年人都有很大的差别。为了整理一套适合老年人肾病的治疗方案,他和他的团队花费大量时间收集老年肾脏病病人的资料,进行长期随访观察。通过长期不懈努力,他们在老年肾脏病的诊治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面对如今国内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发生率不断提高,我们也对尿酸肾病的发生机理、早期诊断以及规范化和个体化诊治等方面进行了创造性探索,同时开设了专门的高尿酸血症门诊,让病人少走弯路。”他表示,他会继续带领团队去实践和研究遇到的新问题,提高临床水平。

公益:医护人员的责任

救灾、扶贫、帮困、义诊……除了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叶志斌也一直热心社会公益事业。

2002年,非典席卷了整个中国,人们每天都在恐慌中度过,害怕被非典病毒感染,因为一旦感染,可能就是死路一条。

为了控制疫情,叶志斌所在的医院下达了通知,需要一些医护人员专门为疑似感染患者检查和诊断病情。收到消息后,他二话不说就向领导申请加入这次救援工作。

在救援中,他的工作是负责接诊初次就诊的病人以及对留在观察室内的病人定时进行检查。由于医护人员少,门诊和病房中的病人过多,但是为了防止疫情扩散,他和同事在医院被关的一个多月里,白天和黑夜都在工作。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严重的灾情牵动着全国的心,而在这一次医疗救援队伍中,同样有他的身影。

当听到医院的紧急号召,他第一个时间就赶到医院报到,马不停蹄就直接登上了飞往灾区的专机。作为上海第二批抗震医疗队队长,他带领团队奔赴距震中汶川县映秀镇仅二十公里之遥的“孤岛”——银杏乡开展医疗救援。

“我们是直接在山下的高速公路边搭了一个救援场所,为这些伤员进行包扎治疗。每天都会接到很多伤员,连续十几个昼夜我们都在不停的救援,大家实在撑不住了,就在马路边睡一小会。”他回忆当时的情景。

“您决定前往灾区时有担心过安危吗,听说您当时差点就牺牲了。”39健康网问。

“没有担心什么,跟参加非典救援一样,我看到需要人参加救援,就直接报名参加了。其实,灾区情况没有想象中那么危险,救援的环境是安全的,当初那件事只是个意外,我们也为不幸牺牲的同事感到难过。”他说。

今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地震一样牵动着叶志斌的心,次日早晨他就接受采访指导救援人员如何精准救灾与合理救治。

除了积极参与救灾活动,上海的居民社区和义诊活动,也经常能看到他认真为患者诊断的场景。

上海“多彩晚霞——百名医学专家大型义诊”活动已连续开展11年,他在这11年里一次也没有缺席,很多患者都是慕名而来问诊这位肾脏科“大咖”。

在他的义诊台前的市民,常常排起长龙。为了能和上海老年患者交流更顺畅,他主动学习沪语,用并不流利的“洋泾浜”沪语与老人们沟通病情,也让不少患者感动。

在行医的这些年,叶志斌始终热心社会公益事业,问及原因时,他直接回答了两个字“责任”。

临近中午12点,39健康网跟他的门诊结束了,走出门诊室,看到外面的长椅上还坐满了候诊的病人,看来今天他又不能按时下班吃饭了。

注:患者及家属姓名均为化名。

撰稿:刘玮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