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经典回顾
请选择往期

独辟蹊径造膀胱,点亮患者黯淡人生

“手术是最好的发言稿,我喜欢在手术台上的感觉。

近年来,刘春晓一直保持在中国名医百强榜泌尿外科——泌尿肿瘤外科——膀胱肿瘤手术的Top 10。因为他的另一项看家绝活——“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全国各地的患者慕名而来,患者年龄从数月龄到九十高龄,他不断突破手术禁区,为病人解除痛苦。

来自广西的黄明,今年61岁,由女儿陪同来看诊,焦躁不安的他不时透过小玻璃窗向诊室张望,“我因患膀胱癌在当地医院做了膀胱部分切除,没想到才三个月肿瘤就复发了。这回医生说根治必须把膀胱全切,但听到以后要背着臭烘烘的尿袋过一辈子,我怎么也不甘心,打听到刘春晓教授有更好的办法,就来了。”

目前,膀胱癌在我国泌尿系统肿瘤中发病率排在第一位,男女患病比例为4:1。刘春晓指出,工业化发展和环境污染造成膀胱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而4个膀胱癌患者中就有一个是浸润性生长的,为了活命不得不摘掉膀胱,重建膀胱就成了一个令外科医生头疼的事情。不重建膀胱,病人要么腹部开口引流,与尿袋共度一生,或者将输尿管引向直肠,尿液经由直肠和粪便一起排除,病人生活也是非常不方便。

◎ 膀胱癌的分期是判断膀胱肿瘤预后的最有价值的指标之一,一般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is、Ta、T1)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2及以上)。/ 资料图片

“当时欧美国家普遍采用胃、小肠、回肠代替膀胱,但效果不理想,这些器官组织缺少后会影响到患者的消化功能,术后并发症多。”刘春晓偶然看到一篇“意大利学者用盲升结肠做间断去带”的文献,从中得到启发,经过探索实践,他独辟蹊径地选用20cm用处不大的乙状结肠再造患者新膀胱,不仅最大限度地保全了患者的消化功能,而且免除了患者终身背尿袋之苦。手术最快三小时就能完成,术后病人恢复快,7天即可出院,比常规时间缩短了一半。

◎ 刘春晓说,乙状结肠比小肠、回肠更适合用于造膀胱,截取一段20厘米长即可。

这项技术在成人患者身上成功实施的消息传开后,几岁大的小患者也纷纷找上门。与成人不同,儿童的膀胱肿瘤多为膀胱肉瘤,恶性程度大,如不及时治疗,将危及幼小的生命。国内多数医院的治疗方式都是切除膀胱,在腹壁上造口引流尿液。孩子的未来之路还没展开,就要与尿袋以日为伴?许多家长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

因为不相信国内的技术,李梅曾带3岁的儿子去德国花了差不多一百万做质子刀治疗,谁知膀胱癌还是复发了。张美则变卖了家里的房产、辗转全国多个城市给5岁的孩子看病,前后花了30多万,但基本上每个医生的就诊意见都说孩子的膀胱肿瘤很大,必须把膀胱全部切除,以后要背尿袋过一辈子。两位妈妈在走投无路之下找到刘春晓。

◎ 人体肠道结构。/ 全景视觉

患儿与家长辗转求医的辛酸故事,刘春晓已听得太多,他想尽力帮助每一个被肿瘤折磨的小朋友,但李梅的孩子已经耽误了最佳时机,遗憾错失手术的机会。

张美的孩子尚有一线希望,不多言的刘春晓坦诚表示,乙状结肠再造膀胱技术用在孩子具有很大挑战,但他会尽力而为。他带领团队凭借过硬的技术,一路闯关,最终手术取得成功,孩子现在已经能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上学,快乐成长。

“截至目前,接受这一手术的最小孩子年仅9月龄,当时在世界上都未见相关报道,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现在这个小朋友已经正常地上中学了。”刘春晓说,“这个孩子的父母每年都会给我邮寄他的照片。”照片上孩子灿烂的笑脸,让他无比欣慰。

二十年来,该手术术式在全国120多家医院推广。面对同行的夸赞,他对自己却不满足,“没有十全十美的手术,怎样达到最好的效果、怎样把术中患者损伤减到最低,需要不断调整改进,这才是对病人负责任。”刘春晓真挚朴实的言语让人感动。

◎ 刘春晓在查看术后病人的伤口及排尿情况。

黄明推门进了诊室,带来厚厚一叠检查资料、手术病案,刘春晓仔细看完,抬头对他说:“这个方法是我们自己发明的,比您年纪大的病人我们都做过很多,相信我们,保证您不用背尿袋,风险我们一起承担。”

对于黄明女儿问到膀胱癌会不会遗传,刘春晓提醒他们,家里其他成员要注意预防,不要抽烟,少染发,少用洗涤剂,多喝水,避免憋尿。如发现尿液异常,简单做个尿常规就能发现膀胱肿瘤的早期苗头。

上午十二点多,刘春晓结束看诊,拿起泡茶的水杯正准备离开,突然被一个拿着简历的小伙子拦下。“刘教授,我读书时就知道您手术很厉害,虽没有亲眼观摩过您做手术,但看过您那些手术录像,很震撼,所以想跟着您干,这是我的简历。”原来小伙子是中山大学毕业的博士,一上午默默在门外等候,干脆利落表明来意,他已经给医院投过简历。

“嗯,技术需要传承,但我们在选人时,首先看重的是人品、是医德。”在人才筛选上,刘春晓有着自己严格的“入科”标准,看在小伙子的勇气和决心上,他答应会好好看简历,“最后能不能入围,还得凭真本事!”

◎ 日常带教年轻医生,刘春晓毫不保留。他说,技术需要传承和发展,人才是希望。

走下楼,医院大屏幕正播放着刘春晓的科普视频。他停下脚步,发自肺腑地说:“我这人挺枯燥,没有别的爱好,在看病做手术之余倒乐意通过一些渠道把医学知识分享传播出去,让‘医学小白’也能明白道理,防胜于治嘛!”

通讯员:伍晓丹 陈玢屾

摄影:陈家颖

*文中患者及家属姓名均为化名

123
往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