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经典回顾
请选择往期
人物介绍:方建培,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学术带头人。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儿童白血病、淋巴瘤、地中海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诊治方面经验丰富。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2019年获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评选的“第七届中国儿科卓越贡献医师”奖。

名医治病救人立功立德,

《仁心》栏目为当代名医立言。

本文是39健康《仁心》栏目组对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童医学中心

学术带头人方建培的深度访谈。

走进方建培的办公室,简单得一览无遗,没有高挂铭牌,只有几张拼接的桌椅、一台办公电脑,成摞的医嘱和医学书籍、刊物,最显眼的当属桌后的书柜,除了满满当当的病人资料外,还放着不少早已泛黄的老相册,摊开来,一张张载满旧时光的相片里刻画着他从医近四十年的印记。

从当年一腔热血的青年医生,到现在我国儿童血液病领域赫赫有名的大咖,他的青春芳华都挥洒在了血液病尤其是攻克地中海贫血治疗的难题上,直至今日,仍旧一刻都不曾松懈。他说,耐得住诱惑,守得住信仰,方能挽救生命,医生这个平凡的职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不平凡起来……

1

高考前的一场病,让他决定学医

在生活物资和医疗资源都匮乏的年代,一个小病可能就要你的命。

1978年结束了十年“文革”动乱后,高考恢复正常,作为应届生的方建培却在大考来临前突发肚子痛,家人连忙带着他去到卫生站,接下来的两三天里,对于肚痛的原因卫生站医生迟迟无法给出明确的诊断,随着病情加重,“怕事”的他们这才赶紧开出转诊单让方建培去“大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治病。

抽血检查指标,合并发烧、腹泻等不适症状,大医院的医生一眼就看出方建培是得了急性阑尾炎,必须开刀手术,但由于病情已被拖延,手术过程并不顺利,“有大量的脓液形成,最后造成阑尾穿孔,在医院足足待了一个多月。”方建培说,这件事对他刺激很大,第一次意识到当医生的重要性,意识到医生这个和生命打交道的职业,水平参差不齐可能影响患者的一生,于是下定决心学医。

顺利考上广州医学院(注:现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后,成绩优异的他没有选择男医生都愿意去的外科,而是转投内科。方建培说这是源于他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实习后就会发现,外科和内科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培训体系,外科系统要求医生体力好、动手强,有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而自己则在逻辑思维以及疾病诊断上更具优势,更适合内科系统。”

方建培毕业后当了一名儿科医生,那时的儿科可不是个理想选择,“在医疗领域,儿科任务重、效益差、风险高,几乎是无人问津,大家都不愿意去。加上当时社会环境下都是多胎家庭,孩子一多,即使有个什么头疼脑热的毛病,家长往往也顾不上,更别提专门带孩子到医院去看儿科。”方建培心中早有盘算,“国家正在推行计划生育,未来独生子女不但身体要健康,质量还要更好,儿科一定会有好的发展。”

2

攻坚克难,为地中海贫血患儿开生路

儿科医生的工作忙碌且劳累,但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经过几年的摸索酝酿,方建培决定选择儿童血液疾病,尤其是两广地区最为常见的“地中海贫血”为主攻方向。

临床上时常能看到家长带着重度地中海贫血的患儿前来救治,但当时除了对症治疗,基本上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所谓的对症治疗就是对这类患者进行输血,可即便是输血,也远谈不上标准规范。方建培介绍,由于治疗手段局限性,再加上不少临床医生对地中海贫血根本不了解,很多地中海贫血的患儿得不到有效的救治。

“当时重型地贫的孩子基本上都活不过5岁。”

方建培清楚地记得,有一个家长带着八九岁的孩子来看病,孩子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一查血红蛋白已经掉到12 g/L,连正常人的十分之一都不到,“这是因为长期贫血,引发了严重的心衰。”他了解到,这个患儿家庭经济条件非常好,但从来没有带孩子进行过正规的输血治疗,后来问及原因,家长说是当地的医生一直劝告尽量不要输血,因为一旦输血就会产生依赖性,以后就要一直输血,自己也看到过一些长期输血的孩子,状况非常不好,所以一直不敢给孩子输血治疗。

长期输血的患儿状况不好的很大原因,在于人体没有有效的“排铁”系统。在反复大量输血纠正贫血的同时,将会导致“铁中毒”,因此,需要配合祛(排)铁治疗。否则,铁蛋白将沉积到肝脏、心脏等器官导致肝硬化、心衰出现。方建培表示,90年代的时候70%-80%的医生都不知道长期输血的病人需要排铁,“对于这个家庭来说,经济根本不是问题,知识的匮乏才是。”方建培惋惜道。

后来,这个孩子在方建培门诊随访诊治将近一年的时间,期间并发肺炎五六次,最终还是因为心衰去世了。“走的时候才不到10岁,孩子的眼距已经变形,鼻梁整个都塌了。”这个患儿家庭的悲剧让方建培非常痛心,至今还保存着那个孩子的照片。

“当了儿科医生后,才切身了解这群患儿太痛苦了,我们有责任来帮他们一把。”方建培暗自下定决心。

◎ 方建培荣获“第七届中国儿科卓越贡献医师”奖。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排铁药物进入中国内地,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长期生存的梦想理论上得以实现。

但现实生活中往往并不容易,“那时排铁针一针就要500-600元,一个月需要打20针,每月1万元的医疗费用对于当时人均月工资才几十元的普通家庭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就算经济勉强可以负担,但排铁治疗一年需要225天,患儿每天需要花费8个小时住院排铁治疗,很多小孩到最后都坚持不下去,实在太苦了。”方建培说。

没有关怀的医学是冰冷的,但没有技术的关怀往往很无力。技术的进步,医学的突破才能帮助更多的孩子破除死亡魔咒,找到生的希望。

如何让患者能够治愈,减少输血甚至不输血,一直牵动着方建培的心,而此时国外一项新的技术——造血干细胞移植,正在悄然改变重型地中海贫血治疗的格局。方建培抓住了这次机会,在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短期培训期间第一次看到了国际上最先进的治疗儿童血液病的办法,特意跟了六七例脐血移植术,包括脐血的采集及移植全程。

◎ 方建培在第一届广东省脐带血大会上进行专题授课。

回院后,在科室主任李文益教授支持下,学术带头人黄绍良教授领导下,国内首例脐带血移植工作小组成立,方建培作为主要骨干开展了临床工作,并成功开展了国内第一例地贫患者的脐带血移植术。“患者是个四五岁的男孩,家住在离广州170公里的恩平,1997年高速公路不发达,四个小时的车程来到医院,进行输血和排铁,治疗完后再乘坐长途大巴回去。可就在要移植前的2个月,回去的路上患儿发生了自身免疫性溶血,这是长期输血带来的并发症之一,当时没有手机,家长只能用BB机呼叫方建培回电话,在和家长联系上后,我叫他立马带孩子回广州,感觉情况不容乐观。”

方建培回忆,患儿从医院输血后离开的时候血红蛋白是120g/L,等到半夜回到医院时已经只剩下49g/L,严重溶血过程中,为了给患儿输血,几乎把广州市血站的库存血都配完了,共配了88份才最终配到一份是不溶血的,多番抢救下,命总算保住了,“但也提醒我们医生,这个患儿不能再等了。”方建培说,2个月后的1998年1月8日,患儿植入了其初生胞弟的脐带血,成为国内第一例地贫患者脐血移植术成功的病人。目前患者已经造血重建20多年了,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着。

◎ 方建培参与完成国内第一例地贫患者的脐带血移植术。

脐血干细胞移植手术的成功,迅速吸引了国内关注,方建培在业界变得“炙手可热”起来。1999年,儿科血液团队又成功实施国内首例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造血干细胞的来源除了脐带血,还有骨髓,以前配型成功后,要从供者的脊骨中抽取骨髓,流程极为复杂,对供者和医生都是极大身心考验,为此,我们通过查阅文献举一反三的原理利用药物“动员”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大量进入外周血,再使用血细胞采集机收集这些细胞(这就是“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输入地贫患儿体内即可。”

2000年,经反复论证,在黄绍良教授指导下,开展国内外都未有过的非血缘脐血干细胞移植地中海贫血,相比于亲属脐血移植来说,前者带来的合并症、排异反应可能会更严重,移植风险也更高,但对方建培来说则有必做不可的理由,“当时没有第三代试管技术,谁也不能保证家长生下的第二个孩子可以配型成功,非血缘脐血移植的适应人群更大,如果不做这个移植,这些患病小孩生活质量永远得不到改善。”他回忆说:“事后想想自己胆子还是挺大的,移植后病人可以说死了好几回。先后出现败血症、间质性肺炎、严重移植物抗宿主病和肝静脉阻塞综合征等状况,千辛万苦才抢救回来。现在已经27岁了,恢复得很好!”

此后,方建培在血液疾病治疗的路上一路向前。2000年成功完成国内首例(世界第二例)新生儿未“动员”外周血混合脐血移植,2004年又成功完成了国际首例无关供体脐血移植治疗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截至2022年,方建培带领团队已完成各类造血干细胞移植400多例,2018年以来,每年以80例左右的移植量在广东乃至国内享有盛名,帮助一大批地贫患儿开辟了一条生路。

◎ 方建培在儿科病区为移植后患儿庆祝生日。

3

提出创新模式,让白血病治愈率大大提高

白血病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儿童血液科医生最常打交道的疾病,方建培回忆,在自己刚当医生的那个时候,得了白血病几乎意味着“绝症”,患儿能活过5年的不到3成,与国外治疗水平差距巨大。

怎么提高白血病患儿的治愈率?1997年,方建培在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培训时获得了“灵感”,香港地区内的多个不同医院会联合起来成立疾病协作组,针对该疾病一起分享交流,实验研究一起合作,出现问题也能及时反馈,组员可马上进行修改调整,疾病的治疗效果大幅度上升。

回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后,方建培继续开展小儿白血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一边参与中山医97’小儿白血病方案的制定和99’方案的修订工作,一边开始考虑组建针对白血病的协作组,2002年,黄绍良教授牵头,方建培作为项目执行人的“广州地区小儿白血病化疗协作组”正式成立,共有当年主要开展该病诊治的7家“大”医院联合。

◎ 方建培在国家级继教班“小儿血液与肿瘤新进展论坛暨华南地区儿童白血病协作组会议”上作专题讲座。

时至今日,方建培任组长,已经先后易名扩大为“广东地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协作组(GD-2008-ALL方案协作组)”、“华南地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协作组(SCCLG-ALL-2016方案协作组)”,协作组成员医院高达25家,成为国内三大儿童白血病协作组之一。方建培骄傲地表示,协作组成立20年取得了优良的成绩,例如联合调查的数据被当时的卫生部拿来做参考依据,出台相关政策;制定并推广规范的白血病治疗方案,使得广东地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五年生存率提高至85%;优化了儿童白血病的化疗方案,并有了很好的支持治疗手段,使白血病治疗方式精准化。

4

守护患儿生命健康从未止步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血液(地方病专科)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收治的小儿患者越来越多,在业内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方建培“大刀阔斧”决定进行血液病亚专科建设,“一组是以治疗白血病为主;二组则是以儿童实体肿瘤,特别是神经母细胞瘤为主要的治疗特色;三组为“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技术平台。我更多的时候是方向性指引和解决疑难问题。”方建培说,优秀的年轻人是新鲜血液与中坚力量,一定要给年轻人更多展现能力的机会。

◎ 儿科造血干细胞移植病区开区。

目前,地中海贫血的治疗方法不断发展,从配型全相合到半相合,从脐带血移植到外周血混合骨髓移植,再到近两年才出现的脱离输血或减少输血频率的药物,治疗手段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方建培表示。

地中海贫血的治疗探索仍在进行,错过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时机或者各种原因不具“移植”条件的儿童/成人,可用的手段依然不多,“我们正在与其它机构合作进行基因治疗,希望能够治愈更多的地中海贫血患者。”

因为热爱,所以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因为热爱,所以永不停止探索的脚步。正是因为有了像方建培这样志在攻克儿童血液病的医生,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们重获新生,拥抱健康!也让更多的家庭迎来生活的希望和幸福!

通讯员|张阳 黄睿 刘文琴

图片|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提供


往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