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经典回顾
请选择往期
人物介绍:陈雷,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担任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重症分会常委、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学组副组长、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重症医学工程分会常委、广州市医师协会危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委员。擅长呼吸内科疾病的诊治和危重症疾病的抢救,曾获广东省抗击“非典”二等功。

名医治病救人立功立德,

《仁心》栏目为当代名医立言。

本文是39健康《仁心》栏目组对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重症医学科

副主任医师陈雷的深度访谈。

已经是晚上9点了,忙碌了一天的陈雷正准备下班回家,电话又响起来,原来马上将有一位病情突然加重的患者需要转到他负责的病区。“患者当时氧合指数很低,情况危急。”陈雷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依然觉得有些紧张。

还不到60岁的患者自身罹患免疫疾病,再加上感染了新冠病毒,有明显的肺出血迹象。已充分了解病情的陈雷立即安排插管、上呼吸机、纤维支气管镜等一系列操作,对肺部进行止血。陈雷说:“患者自身的凝血功能存在问题,每次肺部出血后都要通过纤支镜进行清理,每次镜下操作都需要非常小心。”这一晚,陈雷为患者做了好几次纤支镜止血处理。

抢救到半夜12点多,患者的情况终于转好。待陈雷离开医院回到家中,已是下半夜。

◎ 陈雷(中)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区为新冠感染重症高龄患者查看CT片,了解患者病情。/ 中山六院供图

这位病人让陈雷印象深刻,其中一个原因,“那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区第一位上呼吸机的患者”。去年12月,新冠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陈雷所在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为了全力保障高龄老人、低龄儿童以及合并基础疾病的高风险人群的就医需求,充分发挥医疗救治的兜底保障作用,在当月26日将康复医学中心病区和放疗科病区改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病区。陈雷临危受命,担任病区负责人。

病区刚组建起来,护士大多从其他科室调来,与医生之间的配合还存在磨合的过程。但面对如此紧急的情况,大家同心协力,最后成功把患者救了回来,令人鼓舞。

1

新冠重症室里的患者

作为负责人,在病区建起第二天,陈雷就迎来了最大的考验:病区已收满48位患者,其中30多位处于重症状态;除了要把整个病区的工作流程梳理、统筹起来,还要解决感染高峰期医护人员纷纷病倒、人手不足等问题。

“刚开科第一个星期对我们来说是最困难的。”陈雷介绍说,对于患者的治疗情况自己并不十分担心,不过,由于护士和医生都“阳了”不少,患者又骤然增多,给在岗的医护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

面对困难,医院方面给予了陈雷很大的支持,院领导先后给陈雷来电慰问:你尽力做,需要任何支援尽管提出来。熬过了开科的前三四天时间,随着医护人员逐渐康复,医院也可以调配足够的人手前来支援。那时陈雷还兼着ICU的工作,ICU主任杨春华主任对他说:“你这样太累了,ICU医务人员已陆续回岗,你就把重心完全放到二病区吧。”

经过一星期左右的调整和磨合,陈雷所在的二病区慢慢走上了顺畅运作的轨道。

◎ 2022年12月26日,中山六院成立新冠肺炎急危重症救治队,文卫平院长、李汉荣书记为急危重症救治队队伍代表院长助理郭学峰、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陈雷授旗。/ 中山六院供图

1月8日陈雷初步做了一个统计,二区开科以来收治了大概一百多位重症患者,基本上是60岁以上的老人家,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占了百分之八十以上。

1月12日,这是陈雷的一个普通工作日。他早晨7点半到医院,先到病区查房,处理患者情况,临近中午与科室同事一起开始病历讨论,参与整理医院新冠肺炎救治方案。

下午,陈雷还要完成一些科研方面的工作。医院另设新冠重症患者数据库,陈雷需要完善整个数据库的资料,整理、规范病例的书写入库,此外还要处理出院、质控等工作。如果另有会议需要参加,那每天的日程安排就更为紧凑。

一天下来,陈雷基本都要到晚上八九点才能下班。

事实上从去年12月开始,还在ICU的陈雷就已经进入非常忙碌的状态:病房从平时的十来位患者一下子增加到二十多位,而且医护人员人手还减少了一半——他们都“阳了”,需要居家隔离等待康复。

这已不是陈雷第一次身肩重任走上“战场”。从2003年抗击“非典”到2020年支援武汉抗疫,再到如今救治新冠危重症患者,陈雷也走过了从初出茅庐到成为中坚力量的医生职业生涯。20年来,他一直挺在“战场”的最后一道防线上,救死扶伤,敬佑生命。

◎ 陈雷医生(左一)、张丽真医生与病区护理人员一起,将呼吸衰竭病情加重的新冠感染高龄患者转送至重症医学科做进一步治疗。/ 中山六院供图

2

抗击“非典”,一位患者“指路”

20年前刚入职医院陈雷就直面迎战了“非典”,那一次,一位“病友”教会了他很多东西。

2002年陈雷从吉林大学日语医学专业毕业,进入中山六院前身——原广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呼吸科工作。不到半年,“非典”于2003年年初暴发,初生牛犊般的陈雷与当时的呼吸科主任韦民一起,被调派到广州市第八医院(市八)“前线”进行支援。

市八当时是广州“非典”患者的定点收治医院,年轻的陈雷被安排到病情相对较轻的一个区——患者都是医护人员,易于沟通及处理,而韦民被调去了危重症病区。来到市八的第一天,穿着防护服、戴着厚厚的面纱口罩,陈雷好不容易认出了韦民,还没等打个招呼,韦民就被其他同事唤去开展紧急抢救工作。

第一天晚上值班的时候,陈雷与一个患者聊了起来。原本只是想简单了解一下情况,一问才知道,这位患者是市八的医生,恰好又是自己的大学师姐,来自同一个省份。她是在工作的时候被感染的。

从专业角度,这位医生向陈雷讲述了很多处理疾病的原则、方案,教他紧急状况下的应对流程。聊了大半个小时,陈雷觉得很亲切,压力也随之减轻了不少。

置身风暴的中心,当时的陈雷还不觉得“非典”这场疫情来得有多严重,家人也不知道他在救治非典患者的第一线。后来回过头来看,陈雷才意识到,原来自己在最险恶的“前线”打了一仗。据2003年7月2日新华社报道, 广东全省已无非典病例,而当年的非典疫情发生以来,广东共报告非典病例1512例、死亡58例。

◎ 抗击非典表彰大会上,重症医学科陈雷副主任医师(右二)获得二等功。/ 中山六院供图

当年抗击“非典”的经验,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国内重症医学的发展。2007年广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成建制移交中山大学,命名为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要建立重症医学科,陈雷就从呼吸科调岗,开始从事呼吸内科危重症疾病的抢救工作。

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在武汉暴发,陈雷与另外16位中山六院医护人员又奔赴武汉,打了一场硬仗。

3

“出了飞机舱门,就是战场”

医护团队出发前,医院副院长姚麟的一句话让陈雷至今记忆犹新:“走出了飞机舱门,就是战场!”

陈雷一行所支援的是武汉市汉口医院,距离当时正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华南海鲜市场较近,又被当地政府安排为新冠患者定点治疗医院。当陈雷等人入驻该院的时候,由于患者数量众多,整个医院的运作基本瘫痪。可以说,中山六院医护团队是全盘接管了一个陌生的科室,科室原有的很多医护人员已经感染,整个科室只有一位医生在与陈雷一行进行交接、配合。

陈雷还记得汉口医院那位刘姓的年轻医生:“当地医生真的非常辛苦,帮助我们最多的刘医生从早上8点到晚上12点,只吃了一顿饭。”

◎ 2020年驰援武汉抗击新冠疫情期间,陈雷(前)在当地医生刘玄林的帮助下完成当天工作。/ 中山六院供图

某天中午陈雷刚刚接班,有护士跑过来跟对他说,一位80多岁的老人家经常起床,一边拿着饭菜,一边拿着纸杯和筷子在走廊里走动。陈雷接班时已经是两点多,他心想,难道这位患者还没吃饭?

陈雷寻到了这位老人。“我看到他在用筷子剥开花甲,把里面的肉放在纸杯里,还有鸡蛋和米饭。”询问后,陈雷了解到,病房里新转来的老奶奶与这位老爷爷是夫妻,老奶奶有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对陌生人非常排斥,长期依靠老爷爷的照顾。老奶奶入院后,老爷爷急着想去病床喂老奶奶吃饭。

◎ 老人家出院当天,与医疗队合影留念。/ 中山六院供图

老奶奶的情况不甚乐观,除了肺炎外,自身还有很多基础病。但在医护人员的努力治疗下,这对老人家最终治愈出院,他们之间的“最美爱情”也感动了成千上万的网友。出院那天,老夫妇和所有的医护人员开心地合影留念。

◎ 2020年驰援武汉抗击新冠疫情的陈雷医生(右)。/ 中山六院供图

4

一直挺在抗疫前线

如今新冠疫情袭击广州,当医护人员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时,陈雷再一次切身体会到当时武汉医护人员的艰辛。

三年来一直走在抗疫之路上,陈雷本人同样滋味万千。在病房里,他见过与死亡擦肩而过的患者,见过对死亡泰然处之的患者,见过对病毒无比恐惧的患者。但如果给他们概述一个共性,那就是:他们都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

在病区的走廊上,陈雷碰到了正在晃悠的钟伯。陈雷叮嘱他,要注意自己的身体情况,不要强来,如果有不舒服就先多休息。

77岁的老人家因为感染新冠病毒入院。入院的时候老人家呼吸困难,双肺感染,出现严重“白肺”情况,被转运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区进行救治。

经过一个星期的治疗,钟伯的肺部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在病房里休养、观察两天后顺利出院,与家人好好过一个春节。

“确实有不少患者经过我们的救治之后可以痊愈出院。”陈雷说。但对于陈雷等医护人员来说,现在还远远未到他们放松的时候。春节即将到来,人们之间的往来走动程度可想而知。对于如何避免感染、防止轻症发展成重症等问题,陈雷给出两个建议:“一个是科学防护,这个很重要。第二个则是不要太焦虑。我们的经验是,在特别担心、焦虑的情况下,人的免疫功能会下降,影响反而更大。”可以预见的是,这个春节期间,陈雷的工作不会轻松多少。

许多年前,年少时的陈雷曾经想在大学修读与军事相关的专业,而父亲希望家里能出一个医生,陈雷听从了父亲的建议。

这三年来在抗疫前线的经历,也让陈雷对疾病与环境之间、活着与死亡之间、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互动有了更多体会:“我对医生这个职业的理解是慢慢成熟的,如今可以更好地理解到医生的核心价值。遇到各种患者家属之后,也更容易去共情和理解他们的初衷。”

不同的医生可能处于不同的成长阶段,但陈雷觉得,其核心都是一样的,目标都是希望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人,无论是患者还是患者家属,“对医生来说,应该要做一些有社会责任的事情”。

从这一点来看,20年来,陈雷医生没有辜负他父亲的期望,没有辜负对自己的期许。

(通讯员:简文杨、戴希安、唐小雨)

往期故事